电视剧《小巷人家》中讲述的是苏州棉纺厂小巷里,平凡人家的故事。
故事里没有大恶人,都是家长里短,但有些人看了让人十分生气。
黄玲家的两公婆偏心眼,欺负大儿媳老实,让她为婆婆生日宴忙碌了半天,结果却不让她上桌吃饭。
除了恶公婆,还有后妈偏心对待孩子,有了后妈就有了后爹,巷子中吴家就是如此。
父亲懦弱,继母偏心,结果老吴自己两个子女的前程,都被父亲耽误了。
真是印了那句“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
懦弱有私心的父亲
剧中老吴中年丧妻,留下一儿一女,孩子年纪小,没有人照顾,工会给他介绍了带着一个女儿的张阿妹。
老吴是从农村进厂工作的,家庭负担重,生性软弱,心中小算计多。
张阿妹,老苏州人,在街道厂工作,带着一个女儿。
俩人半路夫妻,各自都有自己的盘算,搭伴过日子。
老吴结婚后,家里看起来干净整洁,但老吴的两个孩子却过得战战兢兢。
冬天,亲女珊珊在寒风中排队买肉;继女小敏在家睡觉。家里吃肉,珊珊和小军却被继母的眼神蹬住,不敢动筷子。
老吴唯一的进厂名额也要留给继女小敏,今后顶替进厂。
亲生女儿珊珊成绩优秀,想考一中,今后读大学,可亲爹为了家庭和睦,跑去学校偷偷修改了女儿志愿,断了她的大学梦。
周围的邻居虽然同情两个孩子,但也不能干涉老吴家的家务事,只能发发感慨。
林工曾经说过,如果你们不能负担珊珊的学费、生活费,就不要干涉老吴的决定。
如果说老吴是为了家庭的和睦,平时对后妈偏心,睁只眼闭只眼。
但在人生前途的问题上,他为了张阿妹面子好看,去改女儿的志愿,私心他是不想多花钱,让自己轻松一点。
之后唯一的儿子小军,他还是要孩子上中专。
女儿珊珊气得和他大吵,他将女儿呵斥一顿,将他的自私、懦弱暴露无遗。
因为家里房子小,老吴怕小军上高中住在家里,影响到张阿妹的心情。
当张阿妹没有霸占到宋莹的房子时,老吴为了所谓的家庭和睦,决定让儿子去读中专,节约钱,家里也没有矛盾,孩子们今后的前途,他就不考虑了。
之后每年过年,老吴都会羡慕黄玲家出了两个大学生,黄玲直接怼他,我们家选了最难走的路,你选了最容易的路。
当吴家珊珊、小敏都工作时,黄玲还要供着两个大学生,经济自然是紧张的。
但是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前途,创造条件,而老吴则是想过轻松一点,放弃了孩子们的前途。
偏心算计的继母
张阿妹嫁到吴家,什么都算计,盘剥吴家孩子干活,自己孩子睡觉。
结果吴家两个孩子成绩都很好,考上中师、中专,当年分数线不比重点高中低。
她将家里唯一进厂名额给了女儿小敏,原因是她成绩不好,只能上技校。
原本什么最好的,张阿妹都留给自己,但是时代的浪潮,是张阿妹这样的人算计不到的。
棉纺织厂效益不好,不再招收子弟,小敏没有办法进厂捧铁饭碗了,讽刺的是珊珊却包分配,当了小学老师。
这一幕真的是太讽刺了,处处违背常理。
张阿妹瞬间天塌地陷,女儿将责任都推到她身上,可母亲的出发点,是为了她一辈子的安稳。
算计一辈子的阿妹,不敢生气,也不敢反驳,只说:妈拼了命也给你想办法。
她只会逼着老吴去找领导,姗姗说了公道话,却被小敏怼了,认为她是有了工作,在说风凉话。
小敏在这个家中是既得利益者,她获得最好的条件,一切都有亲妈为她操心,算计。
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她知道自己有人疼、有人爱,所以才能肆无忌惮地向妈发脾气,说了许多伤人的话。全家人也只能听着。
珊珊被父亲偷改志愿时,只能在外面偷偷地哭,没有一个亲人安慰。
不公平的根源
其实重组家庭,各自一半都要为自己孩子博弈的,毕竟资源就那么多。
老吴想着走最省力的路,儿女上中专、中师、技校不需要花钱,时间短三年就可以赚钱了。
这样孩子们也都可以住校,不占家里的房子。
老吴平时在家就不维护自己的孩子,时刻照顾张阿妹的面子,他希望自己过得舒服一些,孩子上不上大学,其实他心中并没有这个执念,认为以后让他们自己去争取。
当小敏无法进厂工作时,珊珊说了一句公道话,赶紧去找其他的机会。
这时,她的亲爸不仅不维护她,反而对她说了一句:姗姗,你少说话。
"姗姗,你少说话"这六个字,出自自己亲生父亲之口,让人心寒。
这一刻,民间常说的那句"宁要讨饭的娘,不要当官的爹"具象化了。
有了后妈,老吴放弃了自己作为父亲的权力,让孩子自生自灭,不为他们争取资源。
后妈看到老吴这样的表现,就一次次试探老吴的底线。
既然老吴都不争取孩子们权益,那后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家里的资源先供给小敏和阿妹,之后才是老吴、小军、珊珊是在末尾的,被父亲牺牲掉的。
老吴对外说起来,"为了家庭的安定",其实就是谁最懂事,忍让,就是被抛弃的那个。
人性都是恶的,总要欺负最弱的那个。
老吴明白,如果牺牲小民的利益,张阿妹就会和他拼命,而他牺牲女儿利益,孩子又不能怎么样他,
民间谚语都是总结了各种社会现象总结出来的,老吴虽不是什么大人物,但父权在一个家中是最大的。
因为有了后妈的利益,父亲就放弃了自己儿女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新家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