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后强
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系统”可分为线性系统(平凡系统)、非线性系统(可精确求解)、强耦合系统(无法精确求解)。我们要研究的是复杂系统,就是强耦合系统,通常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1+1>2,产生了新质。简单的线性系统一般不在我们研究范围内。自然界本身是简单的,是人参与后才复杂起来的。本体简单,认知复杂。宇宙简单,人类复杂。只要道法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就简单。诺贝尔奖代表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可以说代表了未来。因此,研究系统科学和系统改革,应该关注诺贝尔奖。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从2024年诺贝尔奖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两名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昆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他们发现微小核糖核酸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和英国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他们在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面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大卫·贝克,以及谷歌旗下“深层思维”公司的戴密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破解蛋白质神奇结构的密码(预测双链产生的三维结构);韩国女作家韩江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表彰其“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日本原子弹氢弹受害者团体协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三位来自美国大学的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A·罗宾逊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他们在关于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经济繁荣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制度经济学)。这些奖,都是与人的健康幸福与系统的整体性、协同性密切相关。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突破人类脑力极限的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是最典型的新质生产力。成都是“新质生产力”概念首提地。习近平总书记说,2023年7月以来,他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的颁发,特别是物理学奖授予了在人工智能(AI)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引起很大争议,认为传统物理学不存在了,这不仅反映了AI技术在全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也为系统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机遇。AI重点在积累、学习、筛选、生成、预测。马斯克指出,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面具之下的本质仍然是统计,如统计物理、聚类、降维、识别、神经网络、玻尔兹曼脑(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需做好前瞻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着眼未来,在重视防范风险的同时,也应同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努力实现规范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2024年诺贝尔奖的颁发展示了科学研究的多个维度,同时也反映出改革系统复杂性和协同性的重要性。从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到化学奖的获奖项目来看,跨学科的合作与技术的发展正在重新定义科学发现的方式。
1.跨学科融合:202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均涉及到人工智能的应用,这表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跨学科的研究不仅促进了新技术的发展,也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这要求改革系统能够支持跨学科的合作,鼓励不同背景的科学家协同工作。
2.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无论是微小RNA的发现还是AlphaFold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上的突破,这些成果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这提示我们在推进改革时,需要重视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包括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措施。
3.长期研究的价值: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昆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他们的发现直到几十年后才获得了诺贝尔奖的认可。这强调了改革系统应该鼓励和支持长期研究,即使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成果。科学研究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取得突破,因此,建立一套能够支持长期研究的评估机制至关重要。
4.非传统路径的成功:几位获奖者的职业生涯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比如Katalin Karikó和Victor Ambros的职业发展初期并不顺利。这反映了改革系统需要更加灵活和包容,为那些采用非传统路径追求科学梦想的人提供更多机会和支持。
5.计算技术与基础科学的结合:DeepMind公司的AlphaFold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了蛋白质结构预测的问题,这不仅是计算技术的一次胜利,也是基础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结果。此类成就提示我们,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的结合,促进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可见,2024年诺贝尔奖不仅展示了科学界的最新成就,也为改革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启示。一个健康有效的改革系统应当具备跨学科融合的能力、支持技术创新、鼓励长期研究、拥有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及促进基础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系统性改革是指对某一领域或多个相关领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变革,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提高效率和质量,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以下几个领域特别需要进行系统性改革:
1.医疗卫生体系:
改革目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关键措施:推广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促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和便捷性。
2.教育体系:
改革目标: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
关键措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间教育差距;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
3.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目标: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全民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
关键措施: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特别是针对低收入群体和灵活就业人员;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运营,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增值。
4.金融体系:
改革目标:构建更加开放、健康、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
关键措施: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5.科技创新体系:
改革目标: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关键措施: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造;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6.生态环境保护:
改革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关键措施: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能源;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保护修复。
7.社会治理体系:
改革目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关键措施: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这些领域的改革,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李后强2024年11月30日于杭州,在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