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地理科普平台

专业地理备考咨询

每日更新坚持11年

地理知识最全汇总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自然界的水总是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由于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总体地势特征为“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所以我国绝大多数河流的流向都是“自西向东”流动的。比如长江和黄河都是发源于西部的青藏高原,浩浩荡荡向东奔流入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诗词中也不乏许多描写大河自西向东的诗句,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河流千千万,在我国有没有反其道而行“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水系分布图

那必然是有的!一起来看看吧!

伊犁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犁河,是流经新疆伊犁地区的一条内陆河,也是跨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国际河流。

伊犁河,是中国水量最大的内陆河,也是新疆水量最丰富的河流。

伊犁河的主源特克斯河,发源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汗腾格里主峰北坡,一路向西,几经曲折,最后注入巴尔喀什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丽的伊犁河畔雪峰耸立、绿树成荫,离伊宁河很近的河段处有闻名的伊犁大桥,这里是拍摄落日的好地点,“伊桥落日”已经成为摄影爱好者的良好题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丽的“伊桥落日”,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由伊犁河冲积形成的伊犁河谷,降水量丰富,谷地内年降水量达到250—300毫米,两侧山地迎风坡年降水量更是在500毫米以上,被称为新疆的“塞上江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深居内陆,但是其向西开口的地形有利于西风从北大西洋带来的海洋湿润气流进入,在山地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从而降水丰富,成为西北干旱地区中的“湿岛”。

沿着伊犁河谷一路向东,花海、溪流、草原、湿地、原始丛林…接连不断的跳入你的眼帘,美景应接不暇。大家去新疆游玩的时候,记得去伊犁河谷看看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额尔齐斯河

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一条自东向西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同时也是一条流经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的国际河流。

它全长2969公里,在我国境内546公里,沿途留下了一串串美丽富饶的绿洲和牧场。流域内众多的支流均从干流右岸汇入,形成典型的梳状水系,在地理书中,这样的支流水系形态被称作“梳状河”或者“栅栏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起源于我国新疆富蕴县阿尔泰山南坡,自东向西流经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在俄罗斯境内汇入鄂毕河,为鄂毕河最大的支流。

额尔齐斯河沿岸风光壮美,又因"金山(阿尔金山)"而有"银水"之美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秋时节,位于新疆北屯段的额尔齐斯河犹如一幅幅优美的天然油画:茂密的次生林像是金色的绸带镶嵌在河谷两岸,在湛蓝的天空下,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北冰洋,构成一幅五彩斑斓的原始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疏勒河

在中国的版图上,一条高耸挺拔的山脉横亘在甘肃省和青海省之间,它就是祁连山。祁连山不仅养育了名扬天下的河西走廊,还养育了祁连山脉疏勒南山的疏勒河。

疏勒河,同样是一条自东向西的河流,诞生后向西流淌后又转向北,经玉门市至瓜州县后基本断流消失于尾闾沼泽,处在极度干旱区的疏勒河命运自然十分坎坷,全长仅560余公里后便蒸发殆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百年来,疏勒河催生了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敦煌文化,润泽了河西走廊一片片生命的绿洲,滋养了世代生活在祁连山下的各族人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敦煌文化的母亲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汶河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这本是人们最常见的现象,可偏偏就有汶河一直往西流淌。汶河,古称汶水。大汶河是黄河在山东的唯一支流。

其实,汶河的流向是由地势决定的。汶河流域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水流自然自东向西流。汶河绵延数百里,进入泰安境内的东平湖。东平湖水流进黄河,当然,黄河还是向东流,最终注入渤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上面小编盘点的这四条自东向西流的河流外,我国其实还有很多条这样的河流,如倒淌河、狮泉河、东江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它们呀!

中国的地势大体上西高东低,所以长江、黄河、珠江等著名的大河,总体流向自西向东,但从中小尺度上来看,某个区域河流具体的流向或某个河段具体的流向,取决于该区域具体的局部地形状况。

河流流向是属于河流的水系特征的,水系特征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希望大家都能够不负青春,只争朝夕!

河床补给地下水过程中氮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引言

地下水,作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显著。过度开采地下水不仅导致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地下水质恶化等环境地质问题,也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改善水环境,地下水人工补给成为一项重要的途径,有助于缓解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水质安全一直是地下水人工补给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由于补给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化学组成和环境条件存在显著差异,补给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导致地下水水质发生变化,尤其是河床沉积物、包气带和含水层介质中的有毒有害组分可能进入地下水,引起水质问题。本研究聚焦于在解决水资源不足和缓解过度开采问题的背景下,通过动态土柱模拟实验,分析河床补给过程中地下水中氮组分的迁移转化过程,揭示河水和介质中不同入渗水对河床补给过程氮组分迁移转化的影响程度,为深刻理解地下水人工补给过程中的水质问题提供参考。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试验方法

室内动态模拟装置采用有机玻璃模拟柱,总长度为90 cm,有效填充高度为75cm,直径为5cm。模拟柱内壁经粗糙处理以防止内壁优先流,两端设有带孔塞用于实验用水的流入与流出。水样取样孔在模拟柱左侧设置10个取样孔,垂直从上而下距离顶部的距离分别为0、4、8、12、22、37、52、62、72 和80 cm,内径为5cm。取样孔处设置尼龙丝袜防止其被土壤堵塞。模拟柱采用内径3cm的排水管与马氏瓶连接,提供下渗水量。入渗水源分为大清河河水和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实验介质选用野外采集的原状河床沉积物及含水层介质,两种介质的颗粒级配见表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比实验组分为对照组、灭菌组、预处理介质组和中线组,以探究不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照组模拟实际大清河引水补给地下水的过程,介质为原状介质。灭菌组对模拟柱进行了高温灭菌处理,介质为原状介质。预处理介质组包含土著菌。预处理介质组为经过超纯水预处理的介质。中线组的入渗水为南水北调中线引水,介质为原状介质。只有灭菌组作为微生物组成的对比,不包含土著菌。实验过程中,模拟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调节底部出水速度低于模拟柱顶部入渗速度,进行40天的实验。监测指标包括地下水中的NH4+ -N和NO3- -N。采样时间点包括实验开始后的第1、2、3、5、8、12、16、20、24、30 和40 天。通过对比不同实验组的数据,分析入渗水源对地下水中氮组分迁移转化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结果分析

2.1

河床补给过程地下水中NH4+ -N变化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H4+ -N含量随深度的变化在不同处理组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图1)。对照组NH4+ -N含量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0cm深度,而深度为80cm时,NH4+ -N含量最低。这可能反映了地下水中氨氮的逐渐降解或迁移。灭菌组NH4+ -N含量整体上相对较高,尤其在0cm深度。高温灭菌处理可能导致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减缓,减少了氨氮的降解速率,从而使NH4+ -N含量相对较高。中线组NH4 -N含量整体上呈现出相对平稳的趋势。与其他处理组相比,中线组的NH4+ -N含量相对较低,可能是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引水中的氨氮浓度相对较低,导致地下水中NH4+ -N浓度相对较低。预处理介质组NH4+ -N含量整体上相对较高,尤其在0cm深度。土著菌的存在可能促进了氨氮的释放,导致NH4+ -N含量相对较高。在微生物影响方面,灭菌组的NH4+ -N含量相对较高,说明高温灭菌处理减缓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减少了氨氮的降解速率。在引水源影响方面,中线组的NH4+ -N含量相对较低,可能是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引水中的氨氮浓度较低,导致地下水中NH4+ -N浓度相对较低。在预处理效果方面,预处理介质组中NH4+ -N含量相对较高,说明土著菌的存在可能促进了氨氮的释放。经过超纯水预处理的介质中的土著菌对氨氮的转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进一步分析河床补给过程地下水中氮的时空变化规律,将其浓度达到稳定时的浓度作为平衡浓度,浓度达到稳定时的时间定义为平衡时间,平衡时取样孔作为平衡点,各指标平衡时间及平衡时浓度可根据平衡点位处各组分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求得。8cm和22cm深度处模拟柱地下水中NH4+ -N浓度时间变化曲线见图2和图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cm深度处,在初始时刻,对照组和灭菌组的NH4+ -N浓度相对较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灭菌组的NH4+ -N浓度略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灭菌处理减缓了微生物活动,导致氨氮降解速率相对较低。中线组的NH4+ -N浓度在初期较低,然后逐渐上升。这可能与南水北调中线引水中的氨氮浓度较低有关,导致地下水中NH4+ -N浓度相对较低。预处理介质组在初始时NH4+ -N浓度较低,但在后期出现了一些波动。这表明土著菌的存在可能对氨氮的释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2cm深度处,在初始时刻,三个组的NH4+ -N浓度相对较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中线组的NH4+ -N浓度在初期相对较高,可能受到引水源的影响。预处理介质组在初始时NH4+ -N浓度较低,但在后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平衡浓度在各组间存在差异,对照组和预处理介质组的平衡浓度相对较高,而灭菌组和中线组的平衡浓度相对较低。预处理介质组的平衡时间相对较晚。

2.2

河床补给过程地下水中NO3- -N变化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模拟柱地下水中NO3--N含量的变化见图4,在模拟柱的不同深度,对照组的NO3--N含量总体上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深度较浅的地方,NO3--N含量有明显的上升,可能是由于模拟柱表面的土壤介质迅速释放了NO3--N。随着深度的增加,NO3--N含量逐渐减少,这可能与土壤的吸附和氮素的迁移有关。灭菌组的NO3--N含量相对较低,且在不同深度处的变化较为平缓。这表明微生物的存在可能对地下水中NO3--N的转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灭菌处理导致了这一过程的减缓。在深度较浅的地方,中线组的NO3--N含量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之后趋于平稳。中线引水可能为NO3--N的输入提供了一定的来源。在深度较深的地方,NO3--N含量相对较低,可能是由于水分逐渐减少,导致了NO3--N的逐渐稀释。与对照组相比,预处理介质组的NO3--N含量在模拟柱的不同深度处表现出更为平稳的趋势。土著菌的存在可能影响了土壤中NO3--N的释放和转化,使得NO3--N的浓度相对较为稳定。总体而言,不同实验组对地下水中NO3--N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微生物的存在、水源的差异以及土壤介质的特性都可能导致地下水中NO3--N含量的时空变化。对于各组在所有深度处NO3--N含量的平均值,对照组、灭菌组、中线组、预处理介质组分别为0.682 8、0.650 9、0.243 0、0.6944。NO3--N含量较高的是预处理介质组,其次是对照组。中线组的NO3--N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而灭菌组的含量略低于对照组。上述分析表明预处理介质对NO3--N的释放有积极影响,而中线引水可能对NO3--N的输入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 cm和 22 cm深度模拟柱地下水中NO3- -N浓度时间变化曲线见图5和图6。8cm深度处,对照组NO3- -N浓度在实验初期有波动,之后趋于稳定。峰值出现在实验的第12天,随后趋于平稳。灭菌组的NO3- -N浓度在实验初期有较大幅度波动,整体趋于稳定。峰值出现在实验的第12天,之后浓度逐渐下降。中线组的NO3- -N浓度在整个实验期间相对较低,趋于稳定。峰值出现在实验的第8天,之后保持相对稳定。预处理介质组的NO3- -N浓度在实验初期有波动,之后趋于稳定。峰值出现在实验的第12天,整体浓度相对较高。22cm深度处,对照组的NO3- -N浓度在实验初期有波动,之后趋于稳定。峰值出现在实验的第12天,随后浓度逐渐下降。灭菌组的NO3- -N浓度整体趋于稳定,峰值出现在实验的第12天,之后浓度逐渐下降。中线组的NO3- -N浓度整体趋于稳定,峰值出现在实验的第12天,之后浓度逐渐下降。预处理介质组的NO3- -N浓度在实验初期有波动,之后趋于稳定。峰值出现在实验的第12天,整体浓度相对较高。对于平衡时间,在两个深度处,各组NO3- -N浓度趋于平稳的时间点大致在实验的第12天左右。

对比各组NO3- -N浓度的平衡浓度,预处理介质组在两个深度处均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平衡浓度,而中线组呈现相对较低的平衡浓度。综上,不同处理组对地下水中NO3- -N浓度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峰值出现的时间点在实验的第12天左右。预处理介质组在两个深度处NO3- -N浓度相对较高,表明土著菌可能在氮的迁移和转化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线引水对NO3- -N浓度有抑制效应,表现为平衡浓度较低,这与对NH4+ -N浓度变化的分析结果是相同的。

2.3

NH4+ -N和NO3- -N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对入渗水至5cm深度的地下水中NH4+ -N和NO3- -N浓度关系图(图7)的绘制,发现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斜率不为-1,表明NH4+ -N和NO3- -N的关系不仅仅受到硝化作用的影响。在灭菌组的对照下,NH4+ -N浓度降低可能受到介质的吸附作用的影响,而NO3- -N浓度升高则可能受到介质的淋滤作用的影响。通过与灭菌组的对比,发现在自入渗水至5cm处,NH4+ -N浓度减少,而NO3- -N浓度增加,其中NO3- -N的增加量明显大于NH4+ -N的减少量。表明NH4+ -N可能因为介质的吸附作用而减少,而NO3- -N则可能因为介质的淋滤作用而增加。另外,在深度为5~20cm处的地下水中,NH4+ -N和NO3- -N之间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这可能表明在这个深度范围内,NO3- -N主要受到反硝化作用的影响,而非NH4+ -N的还原作用。

结语

本文通过室内动态模拟实验,识别河床补给条件下地下水中氮迁移转化过程,分析了入渗水对地下水中氮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在河床补给过程中,NH4+ -N和NO3- -N浓度在不同深度表现出复杂的时空变化规律,不同处理组对地下水中NH4+ -N和NO3- -N浓度的影响存在差异,预处理介质组的土著菌可能在氮的迁移和转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导致较高的氮浓度。中线组的NO3- -N浓度相对较低,可能受到引水源的抑制效应,为地下水的水质管理提供一定启示。

(2)NH4+ -N和NO3- -N间的关系在不同深度呈现复杂的变化,其中NH4+ -N浓度减少可能受到介质的吸附作用的影响,而NO3- -N浓度增加可能受到介质的淋滤作用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深入揭示了河床补给过程中地下水水质的动态变化,为人工补给过程中的水质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试题链接

1.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下图)。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回答下面小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下列关于额尔齐斯河图中河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干流流向为自西北流向东南,最终注入鄂毕河

B. 地处大陆内部,多沙漠戈壁,仅依靠冰雪融雪补给,流量较小

C. 支流北多南少,呈梳状水系

D. 南部戈壁面积广阔,河流含沙量大

(2)下列选项中属于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的是( )

①支流多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好

②纬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响,水温低

③干流流速较快,适合水草生长,为鱼类生长提供丰富的饵料

④人口稀少,对鱼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与解析】

【答案】C

【解析】

由图中等高线可知,额尔齐斯河图中河段干流流向为自东南流向西北,A错误;额尔齐斯河补给水源包括冰雪融水和雨水,B错误;图中信息显示额尔齐斯河支流北多南少,呈梳状水系,C正确;额尔齐斯河北侧为高大的阿尔泰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较多,河谷发育,河流众多;南侧山地面积小,汇集流水少;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支流少。因此南部戈壁对河流含沙量影响小,D错误。

故本题选C。

【答案】A

【解析】

“人口稀少”不属于自然条件,排除与④相关的选项;图中额尔齐斯河干流沿线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小,流速较缓,③错误。由材料可知,白斑狗鱼适合生长在水温低、水质好、水草丛生的河流,结合材料可知①②正确。

故本题选A。

(左右滑动查看答案与解析)

2. 疏勒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二大河,20世纪50年代起,该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2019年10月,在甘肃敦煌,干涸消失近300年后,疏勒河(源头海拔4787米)的终端湖——哈拉奇湖重现,形成约5平方千米的湖面,沿河芦苇、红柳等植被恢复生长,十几种野生动物来此栖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图示疏勒河( )

A. 干流流向先向东再向南

B. 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 在冬季容易发生凌汛

D. 下游河段径流量大

(2)疏勒河曾于20世纪后期断流,主要原因是( )

A. 降水量减少

B. 过度放牧,草场退化

C. 全球气候变暖

D. 水利设施的建设

(3)哈拉奇湖重现有利于( )

A. 当地发展水产养殖

B. 周边发展灌溉农业

C. 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

D. 解决流域缺水问题

【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

读图可知,南部为祁连山区,疏勒河流域地势南部高,北部低,总体流向为自东南流向西北,A错;该地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的补给主要为冰雪融水,B正确;由图示可知,疏勒河为季节性河流,因此该河没有凌汛,C错;由于该地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加之土壤的下渗性能强,所以下游河流流量减少,D错。

故该题正确选项为B。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疏勒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二大河,20世纪50年代起,该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并结合图示可知,20世纪50年代起,疏勒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由于上游兴建水库等水利设施截流,加上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增多等众多原因,河道出现了断流。

故该题正确选项为D。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疏勒河(源头海拔4787米)的终端湖——哈拉奇湖重现,形成约5平方千米的湖面,沿河芦苇、红柳等植被恢复生长,十几种野生动物来此栖息”可知,疏勒河重现使芦苇、红柳等植被恢复生长,十几种野生动物来此栖息,有利于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

故该题正确选项为C。

(左右滑动查看答案与解析)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更多备考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

每日万余阅读总量

关注搜索地理词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点赞分享在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