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恩来
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后,周恩来找到梅兰芳:“30多年前,南开校庆,我们排演了话剧《一元钱》,北京文艺界曾邀请我们来京演出。”
梅兰芳细细回忆了一会儿,恍然回应:“哦,我想起来了,您在《一元钱》里演一个女子。演过之后,好像我们还开了座谈会。”
周恩来笑着说:“对,虽然那是青年时代的事,但我们可以说是同行。”
周恩来(右一)在新剧《一元钱》中饰演女主角孙慧娟
1914年,周恩来所在的天津南开学校成立新剧团。新剧兴起于辛亥革命前夕,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既贴近大众,又能宣传进步思想。
16岁的周恩来从那时起便积极参加新剧活动,写剧本、布景、登台表演,样样拿手。
当时社会风气还不开化,男女分校,不能同台演出。由于周恩来浓眉大眼、仪表堂堂、风度翩翩、俊逸潇洒,就经常在剧里男扮女装。
他前前后后演过十几个角色,而且绝大多数是女角。在《恩怨缘》里扮演烧香妇,《华娥传》里扮演华娥,《千金全德》里扮演高桂英,《仇大娘》饰演范慧娘,《一元钱》里扮演孙慧娟。扮相婀娜多姿,演得惟妙惟肖。
周恩来(左二)在《仇大娘》中饰演女主角范慧娘
《一元钱》讲的是一对青年男女追求自主婚姻的故事,在天津演出后轰动一时。1915年暑假期间,南开新剧团应邀到北京公演该剧,连著名的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都闻讯赶来,观看演出,并和演员们进行座谈,对这部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周恩来不仅表演精彩,布景也很专业。《一元钱》每一幕布置都很新颖:雕梁画栋的客厅、鲜花绽放的花园,还有亭台楼阁、假山,远处荒凉的破庙。整部剧中道具多达30件,远近环境和景物搭配融洽,使观者如身临其境,为整部剧增色不少。
周恩来(左二后立者)和学校新剧团主要演员合影
1916年,他写《吾校新剧观》一文,倡导把新剧和“重整河山,复兴祖国”的理想联系起来:“是知今日之中国,欲收语言文字统一普及之效,是非藉通俗教育为之先不为功。而通俗教育最要之主旨,又在含极高之理论,施之有效之实事。若是者,其惟新剧乎!”
他说,新剧可以开民智、进民德,“施之以教,齐之以耻,生聚教训不十年,神州古国,或竟一跃到强国之林,亦意中事也。”
张伯苓剧照
建国后,周总理还与南开学校的老校长张伯苓一起看话剧。
话剧结束后,周总理故作严肃地对张伯苓说:“我对校长有意见!”
张伯苓诧异地看着他,不明其意。
周总理说:“当年您不应该总让我扮演女角啊!”
说完,两人开怀大笑。
南开学校对每个毕业生都会留下一段评语,翻看《周恩来同学毕业评语》,里面有这样的话:
“君于新剧,尤其特长……粉墨登场,倾倒全座,原是凡津人士之曾观南开新剧者,无不耳君之名,而其于新剧团编作布景,无极赞助之功。”
周恩来的秘书纪东在回忆录中写道:有一次,他问起周总理学生时代曾经男扮女装登台表演的事,周总理顿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说道:"那个时候……"
他没有继续这个话题,但显然记忆深刻。
二
左一为周恩来
离开南开学校后,他没能再演新剧,却一直非常关心国家戏剧事业的发展。
1963年,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出《霓虹灯下的哨兵》,以南京路上好八连为素材,讲述了革命军人在灯红酒绿的大上海拒绝腐蚀、初心不改的故事。
周恩来看完演出后,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这部剧他前前后后看过六次。
他还特地主持召开座谈会,对该剧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比如,他认为女主角春妮只有小学文化,但是她写给未婚夫的信中,用了“两小无猜”这个成语,不符合人物实际情况。扮演春妮的陶玉玲想了想说:“那就改成‘从小在一块’好吗?”周恩来点了点头:“对,很好啊!”
除了新剧,周恩来对各种传统戏曲也有浓厚的兴趣,并给予戏曲演员绝对的尊重。
邓颖超曾说,周恩来和她都是戏迷。周恩来对故乡淮安的地方戏淮剧很钟爱,还喜欢越剧和黄梅戏。
周恩来与邓颖超
1949年9月,周恩来提议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作为戏剧界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开国大典。
建国后,周恩来亲自邀请梅兰芳到北京定居、工作。经周恩来批准,梅兰芳被任命为文化部戏曲改进局京剧研究院(今天的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他还亲笔为研究院题词:“重视与改造,团结与教育,二者不可缺一。”
他派人去香港,把俞振飞、张君秋等名角请回来,为繁荣新中国文艺事业做贡献。
周恩来与梅兰芳交流
1951年,文化部召开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第一次见到周恩来,这位历经坎坷的艺术家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领导,顿时手足无措,非常拘谨。周恩来见状,主动上前握着他的手说:“我在三十年代,就是你的忠实观众,虽然只是神交,但我自信对你是了解的,希望你以后能了解我们啊!”感动得盖老一时半会说不出话来。
会后,周恩来对主持戏改和剧协工作的田汉交待:“盖老秉性耿直,拙于辞令。他过去不愿和官场打交道,怕见那些官僚豪绅,所以他在旧社会没有一个靠山。如今只要我们对他开诚相见,他会真正理解我们的。”
夏衍
他还嘱咐夏衍:“你要同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袁雪芬成为好朋友,多关心他们,有事情不是把他们找到办公室来,而是去登门拜访他们。”
三
1954年,北京曲剧团排演《杨乃武与小白菜》,周恩来听说后迫不及待地来看戏。
看完后他表示很喜欢这部戏,但是细节处理上还需改进:“官员头上戴的翎子,不能直接插在帽子上,要有翎筒子,不然就不挺拔,搭在脑后不好看。官员穿的纱布服,里面要套衬袍,不能让人看见里面的两条腿,这样既不美观,也不礼貌。”
关于礼节方面的问题,他提议:“你们可以向老舍先生请教,礼节问题像请安的姿势等等,都是有讲究的,不能马虎。”
坐者左一为周恩来
为了让这部戏能够呈现在更多的观众面前,他建议精简到两个小时,再完善细节,拍成电影。第二天,周恩来就联系了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来剧团谈如何改编成电影。
在周恩来的大力扶持下,1962年,彩色电影《杨乃武与小白菜》终于拍摄制作完成。周恩来参与审片。看完之后,周恩来说:“总的来说拍得很成功,可以发行,还可以发行到港澳、东南亚。”
《杨乃武与小白菜》剧照
周恩来日理万机,审片也是他的一种休闲方式。工作人员都知道他喜欢看戏看电影,所以每当一部新电影、新戏剧出来时,便邀请周恩来去审片,这样既解决了剧组关于戏剧内容方面的问题,也能让周恩来能趁此机会休息一两个小时。
晚年的周总理曾多次向工作人员由衷地道:“你们说我退休以后会做什么呢?告诉大家,我想去演话剧,就扮演曹禺写的《家》里边那个大少爷好了,现在看到的演出都不太满意,我是有这种封建家庭生活的,完全可以演好!”
周总理
可惜直到去世,周恩来都没机会登台演出。
有人说,如果周恩来没有做政治家的话,那么他肯定会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就像毛泽东,如果没有做政治家,肯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报人。他曾担任《湘江评论》的主笔,他的文章总是准确鲜明、通俗易懂、尖锐活泼。报纸寄到北京,李大钊不禁叹服,这真是最有价值、见解最深的刊物。
他们都为了大信仰,渐渐放弃了自己的小梦想。然而他们追求大信仰,不就是为了更多的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