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一位饱经风霜的中年人在日本下关春帆楼短住,感慨流亡十四年一事无成,他心中悲愤难平,提笔写下:
明知此是伤心地,
亦到维舟首重回。
十七年中多少事,
春帆楼下晚涛哀。
下关也就是马关,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全权代表清政府处理外交事宜的李鸿章就是在这里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这个饱经风霜中年人就是曾因参与“戊戌变法”被清廷通缉的梁启超。梁启超为什么要到春帆楼?一切还要从17年前的往事说起。
国士梁启超
日本的野心
“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占领整个中国。”日本很早就有这样的野心。唐朝时,百济国进攻新罗,时任日本天皇的齐明天皇就曾援助过百济和出兵帮助新罗的唐军作战,不过在盛唐强大的国力下,百济最终灭国,也正是这一次较量让当时的日本看到了唐王朝的强大,从而派遣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日本又做起了蛇吞象的美梦,但在明将李如松和朝鲜名将李舜臣的协同配合下,丰臣秀吉最终失败,他自己也在国内众叛亲离中穷途末路,凄然离世。丰臣秀吉死后,日本进入德川家康的幕府时代。德川执政时期和中国修好,日本就此消停了三百年。
明治维新后,随着日本国力迅速增强,日本人又做起了“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占领整个中国”的美梦。“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从19世纪70年代起,日本就开始向外扩张。1872年日本入侵琉球,1874年入侵台湾,1876年入侵朝鲜,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国并改设为冲绳县,1885年日本与清政府签订《天津会议专条》取得了与中国在朝鲜半岛宗主国的对等地位。
磨刀霍霍,该来的总会来,日本这只狼终于要向他们的“终极梦想”,他们眼里的“中国羊”下手了。
明治天皇《御笔信》
甲午战败,中国人永远的痛
1890年,日本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为转移国内矛盾,日本对外扩张的计划被提上日程。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无奈向当时是其宗主国的清朝求援。清朝于是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000人赴朝平叛。清政府出兵朝鲜给了日本清朝干涉朝鲜内政口实,日本也趁机出兵朝鲜。
朝鲜国内的叛乱很快被平息,但中日两国都没有撤军。当时的清政府有宗主国身份保护朝鲜的义务,而日本却是赖着不走,只为寻求在朝鲜更大的利益。平息了内乱却招致了“外人”,朝鲜国王慌了,朝鲜国王照会中日两国撤兵。
时任清廷驻朝大的臣袁世凯就撤兵问题也和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进行了谈判,大鸟圭介虽然口头上答应撤兵,但并不履行承诺,相反他却电告日本国内不断向朝鲜增兵。日本试图在朝鲜挑起战争之心昭然若揭,甚至后来直接向清政府发出了绝交书。
在处理中日朝问题上,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主和派不是积极备战,而是寄希望于洋人能从中调停,殊不知西方列强略表无关痛痒的谴责对我们并无益处。清廷的主和态度,洋人的观望,致使日本在应对朝鲜问题上更加得寸进尺。
甲午海战
日本先是偷袭了汉城王宫,控制了朝鲜国王李熙,然后以朝鲜的名义对驻朝的清军宣战。由于国内主和派占上风,驻朝清军准备不足,很快就被日军各个击破。清军大败,一路溃逃至鸭绿江,又从鸭绿江逃回国内,日军全面占领朝鲜。
日本一欺再欺,中日一战不可避免,决战的时刻到了。
1894年,中日海军在黄海发生海战。结果?结果我们也都知道,清军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也标志着清政府通过洋务运动变法图强的初衷彻底破产。
1890年世界各国海军实力对比
春帆楼下晚涛哀
挨了人家的打,要想乞和,就必须接受人家的条件。1895年,李鸿章带着其子李经方,罗丰禄、伍庭芳、美国顾问科士达等135人组成的议和使团,也带着光绪皇帝的殷切嘱托出发了。
日本,下关,春帆楼。
春帆楼是日本下关一家靠近海滨名不见经传的旅店,之所以闻名要感谢一位近代日本强人。明治14年(1888年),春帆楼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客人向春帆楼的侍者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他想要吃这里的河豚。当时,在日本国内禁止食用河豚,私自食用河豚会遭到没收家产乃至拘禁的处罚。然而对于这位客人的特殊要求,侍者却不敢拒绝,因为他是时任日本内阁首相的伊藤博文。
日本春帆楼
春帆楼就在海边上,弄来河豚并非难事。店主为伊藤博文精心烹制了一道河豚大餐。伊藤博文吃后赞不绝口,回去没多久就下令废除了国内的《河豚禁令》。
马关和谈的地点就选在春帆楼,伊藤博文的寓意再明显不过,中国就好比那鲜嫩的河豚,可能有毒,但即便如此,他也要一口吞下它。
3月20日,中日双方的第一次议和会议在春帆楼举行。谈判之前,伊藤博文就给了清廷官员一个下马威,当场宣布了五条规定:
一、除谈判人员,任何人等不得进入会场
二、各报的报道必须经过新闻检查才可见报
三、除警卫人员,任何人不得携带武器
四、旅馆的旅客出入,必须接受官厅检查
五、清廷议和专使的密码电报均可拍发,公私函牍概不检查
然而日方口口声声说不检查,却背地里破译了清政府的电报密码,以至于李鸿章和国内的往来电文,日方一览无余,李鸿章在随后的谈判过程中处处被动。
《马关条约》签署模拟图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较量
伊藤博文在会场上咄咄逼人,双方刚一落座,他就当众宣布了日方的四条停战条件:
1、日本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上述三个地方的中国军队须放下一切武器、军需交由日军;
2、天津、山海关之间的铁路交由日军支配;
3、停战期间中国负担日本的一切军事费用;
李鸿章听后大惊失色,连呼两遍“太苛刻了”。他不敢答应日方的条件,说要回去请示国内的意见。当晚,李鸿章向总理衙门电告了日方的条件,总理衙门的官员在听到李鸿章的报告后也是乱作一团,最后照会各国公使,经反复商讨才做出决定,要李鸿章“暂置勿论,向日索和议之条款”。
硬着头皮,李鸿章又和日方开启了艰难的谈判,接下来双方又在割让台湾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和谈陷入僵局。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3月24日,李鸿章与日方进行了三次谈判,拖着疲惫的身子返回驿馆休息。李鸿章坐的是一顶小轿,当至驿馆目的地还有60米时,忽然从人群里冲出一人,这个人对着李鸿章的轿子就是两枪,李鸿章面颊中弹,血流不止。身边的人忙着抢救,李鸿章却嘱咐随员把血衣保存下来,不要浣洗,面对斑斑血迹,李鸿章不禁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
刺客到底是不是伊藤博文派出的,史界一直争论不休,但民间有一种说法:李鸿章在日被刺,让清廷少赔了1亿两白银。这种说法在我看来着实有些荒诞,但李鸿章遇刺事件确实在国际上引发了各国的强烈谴责,各国也恐日本胃口太大导致自身在华利益受损,便开始对日方施压,而这一施压也无疑加快了和谈的进度。
4月15日,中日双方在春帆楼举行第六次和谈,也就是最后一次和谈。就是在最后一次和谈会议上,李鸿章还铭记光绪皇帝的嘱托“争夺一分有一分之益”,和日方讨价还价,争取少赔一点款,但伊藤博文根本不予理会,他断然拒绝了李鸿章的近乎哀求。
李鸿章
伊藤博文在割让台湾问题上也咄咄逼人,他逼迫李鸿章在一个月办妥交接台湾的事宜,李鸿章气愤地说:“贵国何必着急呢?台湾已是你们口中之物。”但伊藤博文却笑着说:“还没有吞下去,现在饿得很。”
4月17日,中日双方在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在“欢送”宴会上,伊藤博文得意洋洋地拿着酒杯找李鸿章庆祝,李鸿章却在礼节性地碰杯后木然良久,对着伊藤博文的背影,他自言自语道:“我解脱了!”
4月18日,李鸿章等人从马关回国。李鸿章也知道签下条约后会遗臭万年,在回国时他愤然对侍从说:“老夫此生永不踏上日本国土!”
回国后,李鸿章在国内骂声一片,人也衰老了不少,六年后凄然吐血而亡。
再来说李鸿章的老对手伊藤博文,作为侵略中国的始作俑者,伊藤博文于1909年10月26日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于哈尔滨火车站,正应了那句古话:多行不义必自毙。日本人当年想刺杀李鸿章,结果却在14年后报应到了自己的首相身上。
朝鲜志士安重根
《马关条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在写《马关条约》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之前,让我们先来分析分析甲午战争我们为什么会失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清政府腐败无能;
2、慈禧挪用经费大办生日宴;
3、武器装备落后;
4、过度依赖外交;
5、清军素质低下;
诚然以上这些都能成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腐朽到骨子里的满清王朝想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给王朝续命是行不通的。单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这种不彻底的改革注定失败。
李鸿章和俾斯麦
《马关条约》是一条比《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以往中国和列强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要屈辱的条约,条约的内容主要有三条:
1、中国承认朝鲜是独立自主的国家;
2、赔偿日军两亿两白银;
3、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从中国身上掠夺了巨额的战争赔款,这也为日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奠定了基础。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当时不少国人彻底清醒过来,我们原来还可以把近代以来的失败归咎到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上面,但现在即使一个小小的岛国日本,我们也打不过。日本几乎和我们同时进行了变法图强,但为什么他们能成功,我们不能成功?不少有识之士对腐朽的清政府彻底梦碎,开始走上武装革命,推翻满清帝制的道路。1911年,武昌城中的炮火吹响了革命的号角,清朝帝制也迎来了它的末日。
念楼下涛浪,年年只为谁听
宋代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感叹扬州衰败的景象,作《扬州慢·淮左名都》一首,词曰: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而百年前的梁启超到春帆楼时,何曾不是这样的心境?“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那哀的是国仇家恨和空有一身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的愤慨。甲午海战到今天已过两个甲子,我们现在再看,其失败而非李鸿章一人之罪,它是近代国贫遭欺的缩影,也是“弱国无外交”的明证。2005年,侯孝贤的电影《最好的时光》也曾化用梁启超的这首诗来表达他的“自由梦”,“民族梦”。古诗为今用,我辈亦当自省。
全结束
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笔者的文字,想要了解更多文史知识,欢迎关注@吧!
参考:1、《扬州慢·淮左名都》
2、《甲午海战纪实》
3、《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实录》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