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大利侗寨——

幸福侗歌唱起来(遇见乡愁·古村落的记忆)

本报记者 史志鹏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11月30日

第 08 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镇,掩映在丛林中的大利侗寨。

李长华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侗族群众在鼓楼里为游客演唱侗族大歌。

王炳真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民在风雨桥绣编民族手工艺品。

李长华摄(人民视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民在村寨一座民宿内整理银饰。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客在采风写生基地作画。

本报记者 史志鹏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老人在村寨散步。

本报记者 史志鹏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朴的侗族吊脚楼民居与小桥流水相映成趣。

向泽周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寨内的古民居“杨显周宅”和一旁的风雨桥。

李长华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利鼓楼外景。

本报记者 史志鹏摄

从榕江县城出发,向东北方行进25公里,抵达大利侗寨。小雨过后,空气清新。由山上往下看,连片的侗族民居很是壮观:吊脚楼、连廊式长房、回廊木楼、四合院木楼等依山傍水,鳞次栉比。这些木构建筑为榫卯结合,立面材质多为本土杉木,就地取材。

大利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镇的西南部,其名源自侗族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利侗”。自明初建寨,大利侗寨的历史已延续600余年。目前村寨有保存完好的侗族文化习俗和数百栋干栏式建筑,1300多位侗族村民在此居住。

近年来,当地不断加大对大利侗寨原生态自然环境和古村寨的保护力度,游客也越来越多。风雨桥又称“花桥”,是建在村边寨脚溪水之上的亭阁式长廊形桥梁。大利5座风雨桥,原本是村民迎来送往之地,如今成了侗族服饰的集散地。

一座风雨桥上,73岁的李应珍低着头,沿用祖先们的方法精心编织花带:不同颜色的棉线或丝线,将花鸟鱼虫、山山水水等图案花纹绣于其间。她的身后,挂满了腰带、帽带、裙带、丝巾、布袋等特色服饰。“以前自己用,现在编织一些卖给游客,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能将侗族文化推介出去。”李应珍说。

“一年来,村寨民宿从18家增至46家,一到旅游旺季,每天几乎都满房!”大利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再祥介绍。人气旺,也增加了大利的艺术气息。杨再祥喜爱画画,而大利侗寨的风景民俗又十分独特,于是,他在村寨创办了采风写生基地,“这几年,来这儿创作交流的艺术家从省内扩展至全国各地,油画、水彩、素描、速写等都有,大家一起把大利的风土人情画出来。”

“三月初三,也多嘎嘛呱呱;所错所岁,腊登亚嘛呱呱;念闷打拜,奥哎转嘛呱呱;打林记界,欧赖化嘛呱呱……”行至大利鼓楼,里面传来清脆歌声。这是侗族童谣《青蛙歌》,村民们正带着一群从北京过来研学的小朋友一起演唱。当地人介绍,侗歌被称为“东方的阿卡贝拉”,蕴含着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村民们经常围坐在鼓楼的篝火旁,身着盛装,为来自远方的客人唱起侗歌。

传统民居、潺潺流水、嬉戏孩童、古井旁洗菜的嬢嬢、慵懒土狗……行走大利,满眼尽是侗族人朴素的生活图景,一种松弛感扑面而来。继续漫步,仍能听见错落有致的歌声,不知这是不是从鼓楼飘出,只知此时的大利,正被幸福的侗歌环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