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有的记载与故事都指向:小湖是水仙茶的祖庭。

朗读者:章小宇

水仙茶发源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仙茶出小湖镇, 发源于福建省建阳大湖岩叉山祝桃仙洞。水仙茶是中国茶树优良品种之一, 是福建乌龙茶类中的一种。1915年,获巴拿马金奖,因而香飘万里,蜚声中外。1985年,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中国茶树优良品种”,编号GS13009-1985, 列为48个“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之一,也是全国41个半乔木大叶型茶树良种之一, 是发源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唯一的茶树良种。

水仙茶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仙茶树虽然发现于近代, 但是早在宋代甚至更早就已存在, 只是当时被称为“柑叶茶”, 水仙茶的称呼是清末才开始出现的。关于水仙茶的记载主要有: 宋代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中的一段话:“……次曰柑叶茶,树高丈余, 径头七八寸, 叶厚而圆, 状类柑橘之叶, 其芽发即肥乳, 长二寸许, 为食茶之上品……”这是关于水仙茶最早的文字记载。书中所描述的7个品种中最好的柑叶茶, 与现在的水仙茶是基本一致的。因此, 可以证明早在宋代以前就有了水仙茶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道光年间(约1821),小湖镇大湖村便发现有人工培植水仙茶。道光版的《瓯宁县志》记述:“水仙茶出禾义里大湖之大山坪。其地有岩叉山,山上有祝桃仙洞。西墘厂某甲,业茶,樵采于山,偶到洞前,得一木似茶而香,遂移栽园中。及长采下,用造茶法制之,果奇香为诸茶冠,但开花不结籽,初用插木法,所传甚难。后因墙倾,将茶压倒发根,始悟压茶之法,获大发达。流通各县,而西墘之母茶至今犹存,固奇也。”说的是岩叉山上有祝桃仙洞,一位以制茶为业的茶人砍柴时,在洞前见到一棵树,像茶树且有香气,于是,移到茶园栽种,等茶芽长出后采摘制茶,制成的茶非常香,是各种茶叶之冠。但此茶开花却不结籽,用扦插法也行不通。巧的是,有一堵泥墙倒塌,被压倒的枝条却长出须根,于是,茶人便悟出了压条繁殖法。此后,水仙茶的种植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瓯宁县之大湖(今建阳清郭柏苍的《闽产录异》卷一:小湖镇大湖村),别有叶粗长,名水仙者,以味似水仙花,故名水仙茶……”可见水仙茶树栽培历史在 200年左右

民国18年(1929)《建瓯县志》中记载:“水仙茶,质美而味厚,叶微大,色最鲜,得山川清淑之气。查水仙茶出禾义里(今建阳小湖镇),大湖之大山坪(今建阳小湖镇祝中村),其地有岩叉山(海拔689米),山上有祝桃仙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9年,著名茶学专家张天福在《水仙母树志》有类似记载:“清道光年间,有泉州苏姓者,业农,寄居大湖(属水吉,今为建阳小湖镇管辖)。一日往岩叉山……经桃子岗祝仙洞下,见树一,花白,类茶而弥大……偶拆一枝,缀竹笠上,抵家后,觉叶溢清芳,试以制乌龙茶制法制之,竟香洌甘美,遂将是茶移植西乾家前……命名曰'祝仙’…当地'祝’'水同音,渐传为今名'水仙’矣。”

民国33年(1944),陈舜年等所写的《武夷山的茶与风景》中记载:“……传说清道光年间,有泉州人姓苏(有说郑氏)的,住在建瓯大湖(今建阳小湖镇大湖村),一天到山上采竹,道经桃子岗祝仙洞下,看到一株茶树,花是白的,像茶树又不像茶树,他好奇地摘了一枝插在竹帽上,觉得很清香…到祝仙洞将这树移到西乾家前,命名祝仙,当地(祝、水)同音:才误为水仙。

张天福与戈佩贞等在1989年出版的《福建乌龙茶》中写道:“水仙原产建阳水吉大湖,发现种植约有100年的历史。

内容来源:《水仙茶·祖庭》书籍

图片来源:网络、吴大灼

建阳区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已获授权的媒体不得修改标题和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阳新闻”和作者。

制作: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初审:姚颖洁

复审:林晞

终审:吴淑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