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这样一个场景:
考生刘墨林考了高分,却被刷掉了,因为他行为不检点,去过漱玉院。雍正亲自过问这件事,想把这个人才留住。
大臣拿出了一套圣人礼法、德才兼备的论调,作为托词。十三爷按捺不住,怼道:“《诗经》中的第一首,几位可否背一背?”
大臣们当真背了起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就麻烦了。《诗经》是孔圣人编辑的,把这一首选上的是他(从上千首诗歌中选了300首),把这一首放到开篇的也是他……
圣人显然不是书呆子,不是伪君子。
不过,这场关于“圣人礼法”的辩论,大臣们不会轻易服输的,而且很难有结果。幸好雍正一锤定音,打断了这场辩论。
因为,虽然孔圣人把《关雎》放在了《诗经》开篇,但目的并不是鼓励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而是因为,夫妻关系是家庭之始,而家庭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孔子的理想,是天下大同,也就是“平天下”——不是平定天下,是安定天下,使天下安。
天下平的前提,是“国治”——即治理好诸侯国。当时天下的概念,类似于今日之中国,而“国”的概念,则指当时的诸侯国。
“国治”的前提,则是“家齐”。这个家,是士大夫之家,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春秋及以前的时代,多为分封制,天子封诸侯,诸侯封大夫,大夫有自己的土地和百姓。
治理好自己的“家”,是“治国”的前提。
当然,有大家族,就有小家族,继续延伸,治理好五口之家、十口之家,也可以看作“齐家”。
这样的小家庭,起始于夫妇。两人结合,才有了家。所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情感,是“家”之始,也是孔圣人“平天下”大理想的第一步。
基于这种理念,他把《关雎》放在了《诗经》开篇。
这是大臣们首先可以和十三爷辩论的第一点。
第二点,则是《论语》里的一段话——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是孔子对《关雎》的评价:
《关雎》,快乐而不放荡,悲哀却不痛苦。
淫,过分的意思。快乐是好事,笑得失了态,或者不该笑的地方笑,就过分了。遇到不好的事情,悲哀是正常的,但让自己长期处于痛苦之中,失去节制,也是不好的。
《关雎》的好处,是无论快乐还是悲哀,都恰如其分,适可而止。
孔子的意思很明白,凡事要有度,要有规矩,不能过分,不能沉溺。刘墨林谈恋爱没问题,但谈恋爱的时间、地点、对象之类是否合适,大臣们还是可以和十三爷一辩的。
事实上,《关雎》中并没有什么悲哀的事情,所以有人怀疑《论语》此处漏了字,应该是“《关雎》乐而不淫,《葛覃》哀而不伤”。
不管怎样,这两句话都体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凡事有节制,适当、恰当,不过分、不沉溺、不塌陷、不崩溃。
清朝皇帝经常举行经筵,针对四书五经等经典,找专家讲授,有时候甚至皇帝亲自讲,比如康熙帝。这事儿如果正儿八经辩论起来,没有几场经筵,怕是讲不完的。
雍正帝及时打断辩论,是明智之举。毕竟,大臣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谁敢说“德”字不重要呢?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