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下了,还是没下。北京今年的初雪,媒体是怎么报道的?

01

全网等初雪

等初雪,是很多气象记者每个冬天的必修课。但24日的北京,万事俱备,但是雪差点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气象记者来说,预报时摩拳擦掌,初雪“爽约”了也该有个说法。各家媒体的报道从“初雪来了”话锋一转,直指“为什么没来”,而两天后,不期而至的突然降雪,又让“为什么突然来了”成为报道的新闻眼。预报变科普,也是气象新闻的又一种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气象预报的准与不准

新闻预报了,没下。没预报,却不期而至。无论雨雪,天气的多变不时会给气象新闻带来一些尴尬局面。

虽然预报有概率之说,但作为气象新闻,有赖其安排出行、规划活动的新闻读者,对于“准与不准”有着相当的期待,而突然“爽约”,难免让公众对气象新闻打个问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预报科学的专业问题,有业内人士回复与相关气象系统的复杂性、观测数据的不足或误差、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的局限性和突发性天气事件有关。

但全推给预报系统显然无法让公众满意。因此,当预报出现不准确的情况时,气象部门和气象记者应及时联动,向公众解释偏差产生的原因,如天气系统的突然变化、观测数据的局限性等。这有助于公众理解气象预报的复杂性,减少因不准确预报而产生的误解和不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以外,拓宽选题思路,也有助于气象新闻趋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如每年台风季非常抢眼的“追风”报道,对媒体来说,关注点经常锁定台风具有破坏性的一面。但对南方来讲,没有台风就没有充足降水,台风这一热带海洋风暴的出现,能及时地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淡水资源。正因如此,海南在有台风时,西海岸植被才能长好,加之风能是清洁能源,因此老百姓怕台风,又盼台风。在重大天气事件发生时,重视气象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和科学性,才能最大限度的优化科普宣传效果。

03

气象新闻还看啥?

融媒时代,当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获取最新的气象消息,气象新闻还怎么获得关注?

贴近公众日常生活、与受众紧密联系的气象新闻题材,往往有助于提高气象新闻传播的效率和效益。

一年四季、巡回轮转,气象记者可从日常气象新闻的制作中训练对典型天气的敏感度、摸索特点,使寻常的天气报道搭配鲜活主题、充实科普宣传内容、提供健康生活建议,形成典型天气事件的全链条式报道。

除此以外,气象新闻报道中的科普内容应全面涵盖不同方面的气象知识,避免片面或偏颇的观点。在进行气象新闻报道时,应避免“就事论事”,而强化舆论引导,在灾害性天气的前期、中期、后期进行持续性报道。同时,及时厘清虚假气象信息,对社会公众进行提示和科普,营造良好的气象信息传播环境。

就传播方式而言,气象新闻报道中的科普内容和表现形式应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灵活运用新媒体手段,穿插通俗易懂的气象知识,激发公众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关注,避免读者在观看时感到枯燥无味,有效地传递气象数据和趋势。

让受众看到天气,也要看到天气背后的万千变化和生活大小事。气象新闻在融媒时代不仅是单纯预报信息的传递,更是回应生活热点的贴心解读,从而成为受众离不开的新闻产品。

校对|李立军

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短视频高级训练营

12月5日-7日开班

等你来北京 新京报

一起玩转短视频

详情速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