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光绪井研县志》记载:"县未开置,禹贡为梁州之域,在汉为武阳县地"。《前汉书》:"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犍为郡领县十二,武阳第三"。汉置武阳县井研镇,井指盐井,研为精美之意。东晋置西江阳郡,太元间(376-395年),益州刺史毛璩于此置西城戍。北朝西魏于今地置蒲亭县,属陵州。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立隆山郡,废蒲亭置井研县。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建县起,经唐、宋至元朝初期的六百多年,县域有所扩大。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诗人王勃入蜀,在井研县城南高滩留有“龙门”石刻题字,并有《泥溪》《麻坪晚行》登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佛镇上的千佛寺与翰林广场 (扁舟子/图)

后蜀王建广政十九年(956年),陵井淤塞。北宋乾德三年(965年),重开研井、陵井,研井日产盐49斤、陵井日产盐30斤。宋至道三年(公园997年)陵州置团练使。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将始建县(即今仁寿县彰加地区)并入井研县。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改陵州为陵井监。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则隆州井研并省为仁寿,入成都路,县境域为仁寿四乡之一,曰来凤"于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朱元璋下诏,撤仁寿县的来凤乡,恢复井研县。清顺治初归资州,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27年)升资州为直隶州。1949年后,井研县归属乐山市(前乐山地区)。

盐运茫溪河:茫溪河一线,自唐朝开始就一直是盐业生产的重要地方,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井研盐井,在县南七里,井研镇及县皆取名焉。”明朝时期是“永通厂”“五通厂”的生产基地,清朝达到鼎盛,是“川盐济楚”的重要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茫溪河流域(古四望溪) 制图:王赋旭

茫溪河,古称四望溪,系岷江左岸一级支流。清光绪版本《井研县志》称东源殷家河为茫溪河正源,1989年版本《井研县水利电力志》称西源研溪河为茫溪河正源。现从《岷江志》,并称东西二源。东源殷家河发源于仁寿县松峰乡双河口,至来凤乡与西源相汇。西源研溪河又名中秋河,发源于井研县分全乡,于来凤乡与东源相汇。东西两源相汇后,曲折南流,至千佛乡右纳偏龙溪,左纳东林河;至三江镇,左纳月波河,折向西南流;过马踏镇,至王村乡,左纳黄钵河,经梅旺乡永忠村出井研县境入乐山市五通桥区,至金山镇左纳敖家河,右纳最大支流石磨池河;复经柑子、杨柳乡,于五通桥汇入岷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幽幽茫溪河 (扁舟子/图)

茫溪河河道长91公里,流域面积1227公里。1960年代后流域上游建成红星水库、竹园水库、大佛水库、双河水库、战备水库、群英水库、羊叉水库、健康水库、高中水库等拦蓄工程,减轻了自然灾害。同时也建成千佛水电站、红领巾水电站、长滩子、牛头滩等水电站,水能资源得到利用。茫溪河曾是古代盐运航道,渠化里程22公里,曾盛极一时。后来犍乐盐场兴起,县盐外运减少,此航道渐衰。茫溪河在五通桥区境内还有金山镇、花盐街、四望关,都与盐有关。古四望关为秦汉南安县(今乐山市)重要的盐业关口,宋《太平寰宇记》有载,明清设“四望溪口巡检司”,是稽查水路盐运的关卡。《清一统志》(嘉定府):四望关在犍为县东北七十里,旧有四望溪口巡司,相近有永通盐课司。茫溪河,同样是因盐而成邑、因盐而兴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农业灌溉水渠 (扁舟子/图)

秀美王村镇:史料记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在今井研王村永通盐场设盐课司。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王姓在此筑房居住,后逐渐形成集市,称王村场。解放前属犍为县管辖,1951年划入井研县。交通便捷,环境优美,镇距乐山大佛,小西湖五通20公里,国道213线、省道305线纵横穿越,90%以上村道水泥路,王村镇山清水秀,山环水绕、山美水美,海拔均在400米以下,茫溪河、磨池河、黄钵河三河由东向西环绕全镇汇入泯江。王村镇皂角村的天海井,以海水喻卤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踏镇上的倒石桥 (扁舟子/图)

永通马踏镇:马踏原名马拖井。据传明代前,汲卤制盐,用骡马拖拉,故名。明代称安仁乡,清代为清和乡、太平镇,民国初改名马踏乡,属犍为县。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井研县马踏井始用“卓简井”,以“圆刃凿”锉井,井深可数十丈,时为开世界深井技术先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嘉定州升为嘉定府,于府治置乐山县。移嘉定府通判驻马踏井,兼督井研盐务。清乾隆元年(1736年)设盐课司大使,掌管盐场及盐井事务。1951年5月划入井研。马踏盛产食盐,传说制盐“先有永通,后有五通”。永通厂就在马踏,设有盐务局、盐市场、盐仓库。马踏是“三县三乡”(井研宝五乡、犍为马踏乡、乐山普仁乡)的边区组合的乡。三乡所产的食盐全部交由马踏盐务局。马踏镇红五月村的大洪井,以喷涌而出的卤水如洪水而得名,佐证这里当年超高的井盐产量。马踏镇天华村的黄桶井,因当时有盐井口大如黄桶而得名。马踏镇的老井坝,都因为古时有盐井而得名。马踏镇清河村坳儿井,说明了盐井在山坳上。马踏镇的桥咡井村说明盐井旁有座小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江镇上的白塔 (扁舟子/图)

雁塔三江镇:因茫溪河、月波河、木瓜三河交汇于驻地集镇而得名。1949年以前属犍为县三江乡,1951年划归井研县。三江宋塔十分有名,塔为密檐式砖木结构,塔身为须弥座四方形,通高28米,共13层。塔底地边长5.8米,逐层递减,微向内收。底层内高4米,向上逐层递减。塔内梯道盘旋,可以至第10层。据《荣县志金石》第十四,有“雁塔题名”记载,其略云:开禧二年(1206年)知州袁桂立学馆,教授刘道成记,荣登进士第者一百五十五人等语。查证“开禧二年”为宋宁宗第三元之第二年。《荣县志》又无第二处古塔的记载,故如雁塔即为三江白塔。因而白塔至少在公元1206年以前即已存在。明成化、天启年间,曾经修整过两次。塔前原有一道石碑,碑文后有“洪化年培修”5个字。“洪化”为吴三桂孙所用的年号,公元1678--1681年(清朝康熙十七年到二十年间)。因此,此塔则在明清两代先后培修过3次。三江镇新胜村发现被行家称为“墓套墓”的宋代古墓群,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保存较好、规模较大,是目前所发现的西南地区最大的宋代石室古墓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佛镇上的雷畅旧居 (扁舟子/图)

槐盛千佛镇:因镇内有千佛寺而得名。寺内拥有1000个小佛,寺所处的那座山名为佛泉山,佛泉山有一条小河环绕,这条河就是古四望溪、今茫溪河。千佛镇永裕村木筒井沟,表明此处曾用改良卓筒井取卤煮盐。这座被称为“川西明清民居建筑化石”的宅邸——雷畅故居,建于乾隆年间,因为是内阁侍读学士雷畅家邸,故被当地人称为“翰林院”。根据《光绪井研县志》记载:"雷畅,字燮和,号快亭。其先为楚人,明洪武朝自麻城迁蜀,卜居。"乾隆三十四年,授为内阁侍读学士。传说,雷畅的9个儿子饱读经书,聪慧过人,先后成为翰林院翰林,就连唯一的女婿也中了翰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雷场旧居院墙 (扁舟子/图)

清朝道光初年,雷氏家道中落,此宅卖与盐课提举司犍为五通王敬庭,更名为“槐盛号”,并在原有基础上拓展扩建,建筑布局严谨,木石雕刻工艺精美,可以称得上是川西南明清民居建筑的典型。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户部掌印经验人雷轮奉旨巡视台湾,带回3株台柚树苗栽种于今井研县千佛镇,成活1株,后繁育为名优产品。1992年井研县举办国际台柚节。

书香研经镇:初叫"盐井湾",清光绪年间,为纪念今文经学家廖平,改名"研经湾"。民国时期,名研经乡。研经以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著称。有名山"五凤山"、黄石村1亿五千万年前的恐龙化石,一代经学大师廖平,清代大书法家李传道,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熊克武先生就出生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经镇上的熊克武故居 (扁舟子/图)

研经湾也是盐业生产的主要区域,研经镇巩固村的田坝井,明明白白指出了盐井当时的位置。研经镇有一个地方叫庙子井,这表明盐井旁有座庙宇。

明月无心姐妹桥:茫溪河上的桥有很多,多为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而设计建造的。这些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孔洞为一大多小,大孔为船只过往、小孔为纾解水流。现茫溪河上保留最有特色的为两座桥:五通桥区金山镇上的梳金滩桥、井研县马踏镇上的倒石桥。梳金滩桥:此桥位于乐山市五通桥区金山镇红星村四组,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一说建于民国初年),拱粱一体、平凸各异,八孔似月、一大七小,抱残守缺、明月无心,陆连东西、水运南北,大巧若拙、其用不穷,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茫溪河上造型独特的石板桥 (扁舟子/图)

倒石桥:此桥位于乐山市井研县马踏镇八一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为八孔石桥,是井研县刘家场通往自贡荣县的运煤大道。与下游五通桥区金山镇的疏金滩桥相距30公里,比疏金滩桥早30年建成,因设计类似,形象相同(常被人误为同一座桥),从而称为姐妹桥。因井研县王村镇的牛头滩坝在茫溪河中游建成后淹没桥面,1972年在原桥基础上加高,成为今日上下两层(原桥在水下,水上石桥为多孔桥)的倒石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竹园烈士纪念园——成都解放首战战斗遗址 (扁舟子/图)

井研有“天府灵秀”、“人物媲于上州”之赞誉。境内,龙泉山麓苍雄神奇,茫溪河流蜿蜓幽曲,灿烂的历史文明孕育其间。井研县马门溪恐龙发掘时是国内个体最大的恐龙化石骨架,骨骼属异地埋藏型。成都解放首战战斗遗址——竹园烈士纪念园就在井研县。北宋仙井(仁寿县青冈乡瑞云村,今属井研县)人何栗在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廷试第一的状元(故何栗没有被看作是乐山历史上的状元),作为北宋最后一任宰相绝食而死年仅39岁。南宋李舜臣和其子李心传、李道传、李性传均以理学显赫于当世,有陵阳李氏、东窗李氏、井研李氏、井研“四李”之称,被人赞誉为一代儒宗。来凤乡龚家坝人龚煦春(1883-1937年),清光绪时廪生,博闻强记、精于古文、擅长史学,1936年龚煦春把自己负责编纂的《四川通志》“地理”部分辑为《四川郡县志》十二卷刊刻印行。全书中所收资料丰富,条目清晰,考订有征,对四川及邻省边地由汉代迄清末各府、州、厅、县的建置变迁、历史沿革列之甚详。

▍内容来源:扁舟子杂篡

▍图文编辑: 新乐山(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 xlsboss)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