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转进撤退,其疾如风。
这一句话可以说道尽了国民党军团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也说出了国民党失败的最大原因——军阀习气浓厚。将军们只知道保存实力,每到战时就比谁跑得更快。
这一点即使是老蒋也无可奈何,老蒋赖以发家的黄埔系内部也有着陈诚的土木系,何应钦系、汤恩伯系等等,每个主力又是一个派系,远征军又是一个派系,驻印军又是一个派系。
派系林立,军阀横行,那看见隔壁派系的倒霉自己开心都来不及,更不要说救援了。也正因此国民党逃跑将军很多,看着友军有难自己跑得飞快,只要能保存实力就不怕老蒋惩罚。
著名的逃跑将军比如唐生智、黄杰、胡宗南、蒋鼎文、汤恩伯、刘峙、孙元良等等,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原十三兵团中将司令李弥。
在南麻战役中,李弥的第八师因为实力保存最好扩编为第八军,他本人升任中将军长。到淮海战役前又晋升为第十三兵团中将司令。
都到淮海战役了,李弥依然能从粟裕的围剿中跑出去,不过淮海战役中也正是因为李弥的逃跑导致了杜聿明集团的覆灭。
原本杜聿明安排三个集团成梯次撤退,结果没想到李弥兵团撒开两条长腿跑得飞快,只留下杜聿明在风中凌乱,最终徐州集团彻底覆灭。
02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爆发,第3绥靖区部队通电起义;黄百韬第7兵团、黄维第12兵团陆续覆灭,因为互不统属,因为友军不动如山,淮海的国军虽然有四五十万精锐但是却只能被我军分割包围,一口一口吃掉。
面对这种情况,徐州“剿总”总司令长官,著名的“猪将军”刘峙选择了第一个逃跑,乘飞机逃往淮河南岸,并将麾下部队全部交给副手杜聿明指挥,当然这或许也是蒋介石的意思,毕竟刘峙的能力大家都清楚。
黄百韬被吃掉,黄维被围困,徐州附近仍然有战斗力的兵团还有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三个野战兵团,以及一部分剿总直属兵力,总计三十万人左右。
如果这三十万人能够和黄维、黄百韬兵团会合,那淮海战场肯定会截然不同,但是奈何三者被分割包围了,以杜聿明的能力能够看出来大势已去,只能尝试突围至淮海南岸。
三十万军团的突围行动不可能完全掩饰住,必然是要一路打下去的。杜聿明安排战斗力最强的邱清泉兵团领衔突围,战斗力最弱的孙元良兵团掩护兵团部走中间,战斗力较强的李弥兵团负责殿后掩护。
杜聿明的安排其实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三个兵团战斗力有强有弱,邱清泉开头,李弥垫后,孙元良兵团保护在中央掩护前后。如果国民党三个兵团能够同心协力也许对吼还能突围出去。
但是李弥这个逃跑将军可不愿意给其他人垫后掩护。11月30日开始撤退的当天早晨,李弥在召开军事会议的时候直接对手下发牢骚,表明了不想垫后的意图。
“几个兵团好几十万人,还有成千上万的车、马、炮兵、战车,都挤到一条路上怎么走得动呀?叫我们在后面掩护他们走,这不是明明叫我们当替死鬼牺牲掉吗?”
03
杜聿明原计划,13兵团在最后掩护邱清泉和孙元良两兵团及总部直属队经萧县到永城,同时需要13兵团派遣部队先行占据萧县,为总部及其他兵团的突围做好准备。
杜聿明的安排没有问题,但是李弥有问题了,杜聿明让他走萧县,李弥却决定不从萧县经过,不和他们走在一起。而是直接绕过邱清泉两兵团的右侧翼,迅速走到他们的前面去。
邱清泉和孙元良两兵团及总部直属队要从萧县到永城,李弥就绕过永城,走涡阳、蒙城直到蚌埠,完全将那两支部队当成了自己的替死鬼。
“就看谁跑得快。如果不这样,给他们拉着放在屁股后头,是跑不脱的。如果他们(指杜、邱等)没冲出去,我们冲出去了,那我们就成功了。”
这是李弥对自己的13兵团属下第3师少将师长周藩所说的话,后来记载于周藩自己的回忆录中。
在李弥的暗中鼓动下,第13兵团各部根本没等杜聿明的安排,各自直接出城逃跑乱作一团,原本负责殿后掩护的2个军更是直接放弃了阵地,跑得比原计划领头的邱清泉兵团都快。
眼看13兵团带头跑了,气得杜聿明破口大骂赶紧联系李弥。结果好不容易跟李弥取得了联系后,李弥根本不接电话,而是让自己的属下袁剑飞去应付老杜,自己继续西逃。
04
就这样在李弥13兵团的带头逃亡下,杜聿明的突围计划彻底成为了泡影。12月4日华东野战军在没有遭遇强力阻击的情况下迅速追了上来。
原本我军已经做好准备应对国民党的阻击了,结果没想到根本没人阻击,负责阻击的13兵团跑到了最前面。
落在最后的孙元良兵团率先被我军全歼,随后邱清泉兵团也被歼灭,邱清泉被击毙。李弥则一直躲着杜聿明跑到了1949年1月10日,终于跑不动了。
在一片溃败中,李弥依靠着化装潜逃又逃出去了。可以说李弥完全是献祭了三个兵团三十万大军才换来了自己的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