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全球化语境维度研究的力作

——李伟《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谁在说话”——兼论海外华人女性文学文化隐喻》一书序言

文/徐传武

李伟女史《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谁在说话”——兼论海外华人女性文学文化隐喻》一书,2024年10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李伟女史,为人宽厚,为师慈祥,为学勤勉,治学谨严,多年致力于文化全球化与全球化的本质问题的研究,收获颇丰,本书就是这方面研究成果的有力见证。

李伟女史认为:“文化全球化”作为理论的出现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事,而作为行动则古而有之。中国古代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有着辉煌的历程。中国近代由于列强的入侵、掠夺和摧毁,逐渐使近代的中国丧失其文化话语权。民族文化话语权的丧失使得海外华人作家文学文化的发声往往通过迂回含蓄的隐喻方式进行。海外华人女性作家处于异质文化的国度,她们常常运用隐喻这种种发声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李伟女史专门就这些问题进行专门研究,视角比较新颖,还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李伟女史详细论述了旧有的文化全球化是一种新殖民形态。旧有的文化全球化不是一个真正的全球各个国家或地区、各民族文化间对话的全球化,而是资本主义强者的文化全球化,也就是说,是列强者的文化向弱小者的文化入侵,其本质是一种新殖民形态。李伟女史通过英国、法国,还有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列强无止境的贪婪、无限度的凶残和道德无底线的掠夺,使弱国失去主权,失去话语权,失去经济和资源自主控制,失去尊严,使殖民地居民丧失人权。李伟女史对这种新殖民形态的所谓“文化全球化”,揭示还是十分深刻的。

李伟女史通过考古发现和古籍记载,论述了中华文明是原生的,又是一直传承、发展并能延续至今的。李伟女史通过箕子受封与文化播种,通过古朝鲜的变迁、东向扩张与文化移植,通过徐福东渡,通过张骞出使西域,通过鉴真东渡与文化传播,通过郑和南征与中华文化输送,认为:“我们可以这样说,从先秦至明代除马背上的话语权和文化一以贯之之外,各朝代自其有凸显的‘文化角色’来担当起话语权的大任。”这种认识还是很有历史眼光的。

李伟女史对历史记载和传说,态度还是很严谨的,还是很有些辨识能力的。比如关于徐福东渡是否是去往日本,对于中国人和日本人把徐福“当作在日本的中国移民祖先”的观点,李伟女史根据大量历史记载和传说,得出了比较令人信服的看法。对于民间还是学界、史书都说的“郑和下西洋”,李伟女史经过详细论证,认为明时所谓“西洋”的概念,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西洋”泛指西方国家是大为不同的。在郑和时代,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海上航路还没有探明。当时东方的货物海运只能运至波斯湾,然后搬上陆路,穿越阿拉伯区域,再航行地中海,最后转运到欧洲。欧亚海上通道的打通归功于葡萄牙人达•伽马,于1497年,他沿着非洲西岸,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加尔各答(属印度),欧亚两洲之间的直接航道才算探明。本书作者违逆自明以来“郑和下西洋”的习惯说法,改为“郑和征亚非”,也是很有些石破天惊的味道的。

李伟女史对中国近现代话语权失落的探讨,也是很有些理论眼光的。李伟女史认为中国近现代基础科学领域愚民化,整体科学观阻碍发展,发明创造缺乏持续性探究,制造业更新改造严重滞后等等,是中国近现代话语权失落的重要原因和要素,也是抓住了历史进程的主要方面,也是值得肯定的。

李伟女史认为:民族文化话语权的丧失使得海外华人作家文学文化的发声不能采取大声疾呼的呐喊,而只能通过迂回含蓄的隐喻方式进行。隐喻是一种发声艺术,是不可言说的言说,海外华人女性作家处于异质文化的国度,如是发声,很值得研究。所以李伟女史又对海外华人女性作家的隐喻书写进行了专章研究。作者从语言隐喻、感观隐喻和文化隐喻三个维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又从“我”要说的隐喻和“寻根”书写的隐喻两个侧面,再进一步深入剖析,还是很有见地的。

李伟女史在研究中,充分借鉴了古今中外的各种研究成果,单是引用的古希腊、美、英、法、俄、德、意、奥、澳、日、高丽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的文献资料就有几十种之多。还包括各种地下发掘出土资料,甚至还包括古今中外的各种传说,对于有不同的观点,作者总是摆事实,引证据,讲道理,阐观点,终于站到了前人的肩上,对文化全球化与全球化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做出了一个颇有新意的、令人信服的,又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回答。

【作者简介】徐传武(男),山东省宁阳县人,1948年1月生。1974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大词典》编写组、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史哲研究院、儒学高等研究院工作。山东大学关键岗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唐文学研究所主任,《周易》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基地兼职教授、中国曾子研究会副会长,澳洲国立埃斯迪科大学特聘研究员,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山东省授予的“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大学授予有“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和首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荣誉称号。曾到日本和韩国讲学。出版有学术著作十几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为中国孔子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