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遵义城,为参谋长报仇”成为红军两渡赤水后第二次攻打遵义城的响彻云霄的口号…
牺牲的参谋长为邓萍(1908年~1935年2月27日),男,汉族,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人。
邓萍十八岁入团,十九岁入党,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毕业,同年受党组织委派,到国民党湖南独立五师一团开展兵运工作。结识了有进步思想的团长彭德怀,成为彭德怀革命的引路人,加入共产党的入党仪式主持人。
1928年7月22日,与彭德怀、黄公略、滕代远一起举行了震惊中国的平江起义,被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邓萍任参谋长。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
长征时的彭德怀
江西苏区时,毛泽东认为,国共合作北伐时有黄埔军校,现在要办一个“红埔军校”。邓萍被任命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副总队长兼教育长,为红军培养了许多军事干部。
时为红三军团参谋长的邓萍是红军的著名战将,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唯一一位军团级将领。
1935年2月26日,红军二渡赤水河后攻下娄山关,第二次攻打遵义城。
第三军团先头部队是十一团,团长邓国清,政委是张爱萍,军团参谋长邓萍跟随先头团前进。
由于黔军和国民党薛岳大军离遵义城很近了,形势严峻。中革军委要求一、三军团务必于27日攻下遵义城。
27日下午,久雨初啨,太阳当空。邓萍心急如焚,带领政委张爱萍、参谋长兰国清来到遵义城墙下的一个隐蔽处观察敌情。
由于有通讯员前来汇报,城墙上的黔军似乎发现了这里的动静,兰国清似乎觉察到了危险,建议换个地方。邓萍认为这里视野开阔不肯移动。没想到一会儿,城墙那边突然响起了枪声,黔军的子弹射进了邓萍的头颅,邓萍身子一歪,倒在了张爱萍的肩膀上,邓萍牺牲了。
彭德怀闻讯悲痛万分,大哭一场,亲自为邓萍洗了脸,给他换了一身新军衣。
从1926年认识邓萍开始,二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亲如兄弟。
1932年,22岁的邓萍成为第三军团参谋长兼第五军军长。漫漫征途路上的无数次奔袭,无数次血战,二人出生入死,荣辱与共,生死相依。
彭德怀下令"拿下遵义城,为参谋长报仇!"
红军官兵们高喊着“为参谋长报仇"的口号,同仇敌忾,英勇拼杀,一鼓作气于28日零时攻下遵义城。
彭德怀给邓萍买了一口棺材,将他安葬在城外山坡的一棵沙棠树下,年仅27岁的红军战将壮志未酬,从此长眠在贵州的遵义城下,而此地离家乡自贡仅仅300多公里路。
邓萍塑像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人民政府重新找到了邓萍烈士的遗骸,迁葬在青松覆盖、绿水环绕的凤凰山上的烈士陵园。彭德怀亲自修订了邓萍的简历,张爱萍亲笔为邓萍烈士撰写了墓志铭。
1935年,时任十一团政委的张爱萍将军当时为邓萍写了一首挽诗:
长夜沉沉何时旦?黄埔习武求经典。
北伐讨贼冒弹雨,平江起义助烽烟。
“围剿”粉碎苦运筹,长征转战肩重担。
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征途哭奇男。
张爱萍将军
邓萍是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最高级军事将领。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事后很多年,彭德怀一提到邓萍总会热泪盈眶,连叹可惜,说:“邓萍这个人是值得纪念的!”
自贡邓萍故居
假如邓萍活到建国后,肯定是上将以上军衔。当时亲密战友张爱萍后来是上将、国防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官至副国级。而邓萍牺牲后的继任参谋长是后来的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
在彭德怀的戎马一生中,有十大参谋长辅佐其战斗,先后有刘之至、陈毅安、邓萍、左权四位先烈血洒沙场。其中邓萍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最高将领,左权是抗战时期八路军牺牲的最高将领。
当年红一方面军下辖各军团的参谋长有十位,有六位在战争中不幸牺牲,幸存的四位在建国后都被授予上将以上军衔,其中郭天民、陈奇涵是上将,粟裕、张云逸被授予了大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