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日报》在要闻版对山东大学的一名教授进行了重头报道。
文章的标题是《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席教授杜泽逊从事古籍整理研究近40年——努力使古籍留存世间、传承后代》。
这名教授名为杜泽逊。
他1963年出生,山东滕州人,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席教授。
他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著有《文献学概要》《四库存目标注》等作品。2022年开始担任山东省重大文化工程《齐鲁文库·典籍编》主编。
据报道,1981年,杜泽逊如愿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经常泡图书馆,借阅各类古籍。
1985年,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开设第一届研究生班,杜泽逊毫不犹豫选择报考。读研期间,他刻苦钻研版本学、目录学等专业课程。1987年,研究生毕业的杜泽逊留校任教,担任历史学家王绍曾教授的助教,全身心投入文献典籍整理研究工作。
1987年开始,杜泽逊跟随王绍曾参与《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编纂工作。
1993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于北京大学成立,并邀请杜泽逊担任编委,专门对“存目”书籍传世版本进行调查鉴定工作。1994年,杜泽逊来到北京大学,投入“存目”编纂工作中。
历时4年,1997年10月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工作完成。在丛书编纂过程中,杜泽逊阅览“存目”书籍善本5000余种,丛书共计1200册、200多万页。此后,他又把目标定在《四库存目标注》,直到2007年,这套书最终出版。
2022年,山东省启动大型文脉工程——《齐鲁文库》编纂工作。作为《齐鲁文库·典籍编》主编,杜泽逊带领团队一道搜寻海内外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收藏单位以及私人收藏中的相关文献,让更多藏在“深闺”的典籍版本与大众见面。
“每一种历史典籍版本得以留存至今,背后都饱经风霜,需要我们悉心整理,努力使它们留存世间、传承后代。”杜泽逊说,按照规划,《齐鲁文库》整体工作将在10年内完成,“让古老典籍重焕生机,我们责无旁贷。”
(大众新闻记者 籍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