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随之而来,不少人常常忽视饮食规律和身体健康,从而导致胃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中医认为,胃病的发生与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密切相关。要想改善胃部健康,除了调整生活习惯外,利用中医的调理方法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胃病的中医解读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胃病在中医中多被归属于“胃脘痛”“嘈杂”“反胃”等范畴,其发生与脾胃虚弱、寒湿入侵、肝气郁结等关系密切。

胃病常见症状及其中医辨证

胃脘胀痛(寒凝胃脘)

表现为上腹部冷痛、遇寒加重、喜温喜按、畏寒怕冷。中医认为,这是因寒邪犯胃,或过食寒凉食物所致。

胃部烧灼感(胃热炽盛)

症见胃部灼痛、口干口苦、喜凉饮、容易反酸烧心。多与过食辛辣、肥甘厚味或情绪烦躁有关。

进食后腹胀(脾胃虚弱)

饮食稍多即胀满不适,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此为脾胃运化功能不足,食物停滞所致。

呃逆、嗳气频发(肝胃不和)

表现为胃部胀满,时而嗳气、呃逆,情绪紧张或生气后加重。多见于肝气郁结影响胃的正常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医调理胃病的原则

调和脾胃,理气止痛

针对脾胃虚弱、胃痛反复的情况,中医以“调理脾胃”为基本治疗原则,常用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的方法,如服用陈皮、茯苓、党参等药材。

疏肝解郁,调理情志

中医强调“怒伤肝”,如果胃病因情绪波动而加重,需通过疏肝解郁、调和肝胃的方法来改善,常用柴胡、香附、郁金等中药。

健脾化湿,和中益胃

对于湿气困脾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推荐运用薏苡仁、茯苓、白术等健脾化湿的药物。

清热化瘀,养阴护胃

若胃热炽盛或胃阴不足,可通过黄连、白芍、麦冬等清热养阴的药物进行调理。

日常护胃养胃的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饮食规律,戒暴饮暴食

中医强调“饮食有节”,定时定量进食可以减少胃的负担,避免胃部长期处于过度工作状态。

少吃生冷,避免寒凉伤胃

过食生冷容易损伤脾胃阳气,使胃部功能下降。因此,冰镇饮品、凉菜、冷冻水果等尽量少吃。

中医推荐饮品:可用生姜片、红枣煮水,代茶饮用,有温胃散寒的作用。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

油腻、辛辣食物易刺激胃黏膜,引发或加重胃部不适。清淡饮食不仅减少胃部负担,还能维持胃肠道的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健康食谱建议:

早餐:小米粥搭配蒸南瓜,滋养脾胃。

午餐:清蒸鱼配米饭,佐以清炒菠菜。

晚餐:面条煮鸡蛋,配温热的红豆汤。

关注情绪,调养心神

情绪波动大的人容易出现肝胃不和。中医强调“心情舒畅,百病难生”,通过适当的运动、冥想或针灸等方式疏解压力,对胃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帮助。

适当养生茶疗

中医药茶疗法对胃部的调理有独特效果,例如:

茯苓陈皮茶:缓解胃胀气。

麦冬甘草茶:滋养胃阴,改善胃热。

调理胃病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坚持科学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中医理论,通过调和脾胃、合理饮食和外治法等多方面入手,不仅能改善胃病症状,还能从根本上保护好我们的胃,让它成为身体健康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