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深夜,湖北黄石中心医院接收到一位病人,医生经过初步检查发现,男子瞳孔已经没有反射,且生命体征非常不稳,命悬一线。
经了解,原来男子是误会喝了一种特殊“饮料”,由于此前没有接收过此类患者,医生一时间也束手无策。
在此危急时刻,医生大胆给男子灌下白酒,灌了4瓶之后,终于将男子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那么这名男子到底喝了什么?为什么白酒又能成为解药?·
意外误食,命悬一线
这个遭受意外的男子姓邓,那天晚上下班后的他像往常一样回到家中,紧接着就来到了沙发上,想要享受下班后的片刻宁静。
随后他一抬眼突然自家桌子上有一个半开的矿泉水瓶,觉得是自己家人忘记收拾的水。
随后,邓某便自然而然地抓起瓶子,拧开盖子喝了一口。
他感到液体入口有些甜,却没有多想,觉得可能是别人放在那的饮料,并没有多想。
直到晚饭后,邓某突然开始感到腹部有些不适,他下意识地认为是加班吃的盒饭质量不佳,便决定早点回房休息。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腹痛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
这时,邓某和他的家人才意识到不对劲,并送邓某去了医院。
医院急诊室内,白色的灯光刺眼,急促的脚步声和仪器的滴滴声交织。
邓某在家人的搀扶下被送到诊室,医生迅速为他安排了初步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邓某的情况非常危险。他的肾脏和肝脏功能几乎陷入了全面衰竭。
短时间内,邓某陷入了深度昏迷,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命体征都极不稳定。
值班医生面色凝重,不停地调阅邓某的检查报告,但一切数据都指向一个结果:他体内正受到强烈的毒性物质侵害,然而,毒物来源是什么,医生一时竟无从判断。
面对这种紧急情况,医生别无选择,只能将邓某送入ICU,并依靠呼吸机和其他生命维持设备延续他的生命。
在ICU外焦急等待的家人,一遍遍回忆当天发生的事情,希望找到导致邓某突然昏迷的原因。就在众人茫然无措时,有人想起了那瓶透明的液体。
家属向医生描述,邓某下班回家后喝了一瓶“不知道是谁留下的‘饮料’”。
这一信息让医生立刻警觉,饮用未知液体极有可能是毒性来源。
随后,医院毒物检测科迅速介入,他们通过家属提供的液体样本进行检测,最终确认,这瓶透明液体并非普通的水或饮料,而是一种极具毒性的化学物质——防冻液。
面对这个化验结果,邓某的家人很是疑惑,一个日常中随处可见的防冻液,为何会对人体产生那么大的危害呢?
含有剧毒的防冻液
防冻液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化学品,但其主要成分乙二醇在摄入后会迅速在体内转化为有毒的代谢物——草酸盐。
草酸盐能够沉积在肾脏中,形成草酸钙晶体,对肾脏和其他器官造成极大的损害。
一般来说,成人摄入70-100毫升乙二醇就可能中毒,甚至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在家人的描述中,邓某喝了半瓶矿泉水的量也就是250毫升左右,是致死量的2、3倍情况更加危急。
然而,令人头疼的是乙二醇中毒并非无法医治。
医学上,使用解毒剂乙醇或甲吡唑能够有效对抗乙二醇中毒的毒性。
原理是乙醇能够与乙二醇竞争肝脏内的代谢酶,延缓乙二醇的毒性转化,从而给医生争取时间进行血液净化处理。
然而,甲吡唑在国内尚未广泛应用,面对这一情况,有一个医生突然提出,用白酒代替乙醇解毒!
白酒的主要成分正是乙醇,从成分上来说对邓某的病情确实有帮助,然而当时医生们并不确定真的用白酒会出现什么副作用。
只是情况危急,他们只能选择这个方案。
随后,医生为邓某灌下四瓶白酒,希望通过乙醇阻止乙二醇继续代谢为草酸盐。
同时,他们立即安排血液净化,试图将已产生的毒性物质排出体外。
也是在这之后,有医生发现,这种用白酒解毒的案例早有先例。
医学文献中曾多次提到,乙醇是乙二醇中毒的有效对抗剂,而白酒作为含乙醇的物质,在特殊情况下也能发挥同样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防冻液中毒的案例屡见不鲜,而抢救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及时的措施与科学的应对。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防范。
注意生活防范
生活中,这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容易被误认为普通饮料,而甜甜的口感更增加了误服的风险。
所以,防冻液应妥善存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避免随意摆放,更不要使用矿泉水瓶等普通容器分装,以免引发误服。
在使用时也一定要小心,避免液体接触到食物或饮品容器,喷溅到口腔时应立即清水冲洗并漱口。
如果误服了防冻液,也不要害怕,冷静而正确的处理方式会让人事半功倍。
其中催吐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用手指刺激咽喉部促使呕吐,同时可以适量饮用清水稀释毒性。
但是,在催吐和稀释之后,必须立即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乙醇解毒、血液净化等方法,并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这些专业手段,能够在关键时刻挽救患者的生命。
每一次危险的发生,都是生活给我们的警告。细致的生活习惯和警惕的态度,是守护生命最重要的屏障。
邓某和其他患者的成功抢救令人欣慰,但这些事例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危险往往隐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细节中。
只有保持警觉,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我们才能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