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放眼全国,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里都有这样一批人才,他们“沉得下”,他们在实干;他们“能管用”,他们有力量。
1
“领头雁”带动“雁群飞”
“干部,就是为群众干事的人。”这是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党委书记王传喜最常说的话。
要为群众干事的思想,是王传喜能扎根乡村一线的根本。1999年3月,王传喜放弃了县第二建筑公司项目经理的工作,毅然回到村里(当时为代村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彼时,村集体负债380万元,并因此收到126张法院传票;村里人心散、风气乱,缺少基本的经济组织,村民们各自为战;土地碎片化严重,村民付出多、收益低。上任后,最先迎接王传喜的,是法院催还款的传票。王传喜的第一个动作是破除土地碎片化、破解发展难题,迎接他的则是骂声、飞石、恐吓信……
但是,只要心里真正有群众,行动上真正为群众利益着想,就一定会赢得群众的支持。为了破除土地碎片化难题,王传喜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并带着大家一起测量、计算,立下近万个木桩……人们都知道,上任的前两年里,因为村里的债务问题,王传喜到法院出庭100多次;可没有人知道,为了破解土地碎片化难题,王传喜苦口婆心作了多少解释和说明……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王传喜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赢得群众信任后,还要找准发展方向,不负群众信任。2000年,代村村基本解决了“零散经营”的问题,为实行土地集体经营打下基础;2005年,代村村把3000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统一经营;2008年,在充分尊重周边村村集体和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分批有序流转8个村7000亩土地,实现了万亩土地的经营规模。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企业生产车间的工人正在给产品打包。
流转土地后,王传喜与村党支部成员一起带领代村村坚持以农促工、以工补农、搞活商贸,农工贸一体、农文旅融合,先后成立农业开发公司、置业建筑公司、文化旅游公司、蔬菜食品公司等,实现村里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2010年,代村村用100天时间建设了千亩万户大商城,入驻商户3000家,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000万元;2019年为增强二产发展优势,村里建设兰陵(代村)农企园……2023年,代村村集体各产业总产值38亿元,村集体纯收入1.6亿元。
正确的方向,不代表就是一路坦途,还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从1999年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王传喜从未懈怠过,只要他在村里,就坚持春、夏、秋三季早上6点,冬季早上6点半在村里召开村“两委”班子例会;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他都要不断地了解、调研,工作笔记写了300多本。
个人要坚持勤勉,管理上更要有科学的机制。王传喜到代村当年,就指导代村建立了以党支部“提事”、村委会“议事”、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事”的工作机制,确保班子成员“手不敢伸、嘴不敢馋”……
现在的代村社区富足祥和,群众用歌谣唱出了对它的热爱:“绿树掩映小洋楼,空气清新人长寿,使用沼气新能源,文明卫生又方便,条条大路通家园,乡村胜似城里面。”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与广大农村群众联系的关键桥梁,更是带动群众及社会各界力量的“领头雁”。没有“领头雁”,就没有“雁群飞”。
在记者近年来的基层调研采访中,也有一大批像王传喜这样的“领头雁”,他们或许没有带领村庄取得代村这样大的成就,但一样有“为群众办事”的意识,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有勇于“挑担子”的精神,有不断学习的端正态度,最终成为能抓住机遇、能克服困难的“实干家”。
陕西省合阳县南沟社区党支部书记肖万顺、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峒山村党总支书记占志启、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梧桐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晓光……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乡村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基层治理等方方面面工作上,放开胆子、扑下身子、作好样子,带动“一大帮子”,最终改变了乡村面貌,带领农民群众走上乡村振兴大道。
2
“人才链”带动产业链
5月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在城关镇莲花村举办以“五月好李·自然天成”为主题的2024年苞谷李品牌推广暨开园采摘活动。可是,这个李子的“主场”,却被广西大学农学院博士唐小付抢了风头。人们围着他带来的瓜果蔬菜新品种赞叹不已。
唐小付是广西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主要从事蔬菜栽培和育种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2019年7月,唐小付到河池市宜州区进行公益讲座时,认识了时任宜州区乍洞村驻村第一书记谢万举,并上门为乍洞村解决了村里百香果病虫害防治的难题。谢万举说:“名校博士主动送技上门,又不要任何报酬,让我对他的敬重油然而生。”
2023年4月,谢万举被派到南丹县莲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时,莲花村重点发展果树种植,另外还种植了20亩黑皮冬瓜,谢万举很希望唐小付能够进村指导黑皮冬瓜种植,为下一步推广种植作准备。
当年7月下旬,唐小付率科研团队来到莲花村,了解到莲花村的土地、气候等情况后,给出了在保持原有种植品种基础上,试种百香果、南瓜和鲜食玉米的建议。这些“金点子”被谢万举接受了。莲花村在唐小付的指导下种植了2亩黄金百香果,2亩甜糯玉米,以及少量特色观赏南瓜和贝贝南瓜。
谢万举表示,他们种植的贝贝南瓜亩产可达1500公斤,产值约6000元左右;特色观赏南瓜也很“吸睛”,“以后要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或者开发生态项目,它一定是个好东西。”
事实上,南宁市马山县才是唐小付推进科技帮扶的主战场。最近10年,唐小付在马山县开展了90多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8000多人次,其中脱贫户2000多人次;建立黑皮冬瓜、韭菜花、南瓜、指天椒、佛手瓜苗等蔬菜产业示范基地15个,示范推广蔬菜新品种32个,形成了2个产值超亿元的蔬菜产业,受益的贫困(脱贫)人口超5000人。
近年来,唐小付每年参与科技下乡活动的时间都超过180天,开展蔬菜栽培技术培训20余期,培训2000人次以上。不仅如此,唐小付的微信朋友圈70%都是农业种植户,他平均每天都要通过电话、微信为5户以上的农户解决农业生产上遇到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乡村振兴路上,农民要转型、要增收,首先要获得农作物,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新品种和最新种植技术。要实现这一点,活跃在广大乡村的科技特派员、各类农技人员无疑是最好的“指导老师”。此外,在农业提质增效的过程中,新的经营模式和新业态也非常重要,这都要更多的新型人才加入才能实现,有了人才才能拓展出更广阔的市场,拥有更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
2017年,现任普洱漫崖咖啡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咖啡师的张芮,从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回故乡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太达村老凤寨组。这个拥有文学梦的青年发现,真正的“诗和远方”其实就是故乡,真正的浪漫是和乡亲们一起闯出一条从贫穷到富裕的道路。她从母亲手中接过企业,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户”的模式,通过发展咖啡产业带动村民增收:流转3000 亩土地种植咖啡,通过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建立1万亩基地,并对1.3万亩咖啡种植园进行提升改造。
漫涯咖啡产业园俯瞰图。
2018年底,咖啡豆价格暴跌,一边是有人劝她低价囤货,一边是部分农民准备放弃咖啡种植。发展咖啡产业为什么?张芮反复思索后决定与农民签订咖啡鲜果收购合同,以近5年来市场最高价为保底收购价,并提前预付部分资金。农民的种植信心又确立起来了。此后,为鼓励农民按标准种出精品咖啡豆,张芮又设立了自己的“种植补贴”:亩产超过800公斤,每公斤奖励0.2元,每亩奖励3袋咖啡专用肥料。现在,仅基地种植一项,漫崖咖啡就带动141户脱贫户383人稳定增收。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张芮还结合当地的咖啡文化、民俗文化,打造集加工、文化、农业、休闲、养生“五位一体”的漫崖咖啡庄园,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带动旅游,以旅游推进产业。2023年,漫崖咖啡带动务工130人,人均年务工收入5万多元。
产业融合、产业链延展,加快了农业转型升级,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推动农民增收。融合的“尽头”、 “链条”的末端是销售。而电商销售的兴起,又从“末端”推动产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团队经常到各村各户调研、采购,有一回我们在陈桥镇陈桥村看到老大娘在做千层底的鞋子,就决定帮她在网上卖,一双100元,她可高兴了,后来我们就为3个村的老人卖鞋,每年能卖3000多双。”在河南省封丘县电子商务产业园,阿甘农业电子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侯丹琦对记者说。
侯丹琦来自留光镇马村,父母曾在老家的集市上摆摊卖五金交化产品,靠着良好的口碑有着还不错的收入,但毕竟销路有限,所以他上大学的时候每月生活费只有300块钱。他常常想,父母的货物要是有更大的市场就好了。2015年,封丘县为电商创业者提供5年内免房租、物业、水、电、网络、办公桌椅等6项费用和业绩补助。在郑州打工的侯丹琦看到网上销售的巨大市场潜力,就回到家乡和朋友一起开启了电商创业之路。结果,当地的富硒小米让他卖出了第一个大单,一家公司为了发年终福利一次要了20多万元的货。
“能通过网上销售,带动我们当地的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真的非常自豪。”侯丹琦说。2023年,公司直播业务直接销售额达6000万元。侯丹琦表示,2024年他给公司直播团队定的目标是1个亿。
侯丹琦在直播带货当地的农产品。
侯丹琦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封丘县电商协会会长,他希望通过参与电商培训,带动更多“直播卖货人”。现在,封丘仅电商园区就有100余家电商,日均开展直播活动120场左右,销售额500余万元。这对当地的产业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除唐小付外,张芮和侯丹琦都属于返乡人才,张芮还是海归人才,这些人才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大的活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而全面振兴的乡村又有着强大的人才聚集效应。今年年初,记者到安徽省阜阳市采访时了解到,作为农业大市、曾经的“民工基地”,阜阳全市外出务工人员比上年下降8.7%,本地务工人员则增长10.2%。人们有理由期待,乡村产业人才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又不断吸引更多人才回流的“螺旋式”发展趋势,会在更多的地方形成。
3
“平民英雄”带来和谐美好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在余村村,不但人与自然和谐,还生动实践着人与人的和谐。而说到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都会夸赞村里的律师、余村村法律顾问李芳“说话做事公正、法律知识丰富”。
在一起跨村的劳资纠纷中,30名务工村民讨要工资无果准备集体上访,李芳热心地介入调解,达成分期付款协议,村民可以拿到工资,企业也有了一个缓冲机会,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游客季某在余村荷花山漂流景区游玩时受了伤,李芳介入调解后,认为责任在景区工作人员,通过调解,双方签订调解协议,进行一次性赔偿,游客满意而归。
余村村村委会与某承包人因农业观光园租赁合同发生纠纷,李芳被授权催讨欠款,多次催讨无效,李芳通过法律途径,顺利追回37万元租金欠款;在“余村”“两山”等商标被恶意抢注时,李芳又受村里委托赴上海协调解决……
“过去余村大多是劳动争议、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现在更多的是旅游纠纷、知识产权纠纷。”从1996年担任余村村法律顾问起,村里一旦发生矛盾纠纷,李芳总会适时介入调解,平均每年为村里提供40多次法律服务。
村民都表示,遇到什么法律问题需要咨询、援助、调解,一个电话就可以找到李芳。李芳则表示,村民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后,遇事更愿意找法律,有时半夜里也会接到村民的咨询电话,“有的时候正在炒菜,也会放下锅铲去接电话”。
李芳是一个基层法律工作者,但对于那些讨要工资的村民、那些意外受伤的游客,甚至对于在合同纠纷前束手无策的村干部来说,她都是一个“平民英雄”,她带来了公平、公正与和谐。
在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太和镇下洋村,“特聘村主任”吴林泉是另一种“平民英雄”。吴林泉原来是村党支部书记,长期为群众宣讲政策和法律,苦口婆心地调解矛盾,这使他丰富了法律知识,总结了调解技巧,更获得了村民的信任。自1994年以来,他已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00余起。通过这一桩桩的调解实践,吴林泉发现很多矛盾纠纷都缘于鸡毛蒜皮的小事,由于当事人不懂法而越闹越大。
乡村需要更多知法懂法的“法律明白人”,需要更多的调解人才。吴林泉希望把自己的调解经验传授下去,在他的引领下,现在全镇活跃着49名“和事佬”,同时他还在下洋村培训了100余名“法律明白人”。
乡村社会仍具有“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的典型特征,治理过程中既要有法律的准绳,也要有人情的温度。法律调解人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乡村治理中的必须人才。
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如果说调解产生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文化浸润则会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更广泛、更持久、更深刻的效果。
地花鼓舞是湖北省宜昌市的地方戏,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村民望开菊是地花鼓舞非遗传承人,也是村里的文艺创作和表演骨干。
“许家冲是一个移民村,村子刚合并时,村民都来自好几个地方,互相之间甚至见面不打招呼,经常为了一点小事都会吵架、打架。”望开菊告诉记者,村里让她负责文化活动,组织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村民们被歌声、舞蹈聚集在一起,很快就彼此熟悉了,熟悉起来后就有了交流,产生了信任,彼此就亲热了很多,吵架、打架的事就渐渐少了,说三道四、惹是生非的也没有了。
不仅如此,作为村里的文艺骨干,当村里和上级文艺部门创作了新作品后,她也是这些作品的重要演员,同时她也为村里、为这些作品培养演员。在望开菊看来,这些作品直接反映生活,直接引导群众。比如,刚搬迁到村里,产业发展还没有起步,望开菊和村民演出的《送丈夫去打工》,就曾巧妙地劝妇女们要支持丈夫出去打工;后来,村里引入的企业多了,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望开菊和村里的伙伴又编演《丈夫打工回来了》,引导村里的妇女劝丈夫在家门口务工,一起建设家乡。
“我们都是很普通的村民,”望开菊说,“上级培养了我们,我们也会带一些初学者,大家一起表演节目,一起在节目里享受快乐,悟出道理。”
作为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李芳、吴林泉、望开菊,可以说都是 “土生土长”的村里人,他们既是法律知识的普及者,也是当地文化的传承者,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乡风文明的传播者。有了他们,更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更强。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22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