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

这句话看起来简单,要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这涉及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方方面面。

为了建立乡村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不少地方都在探索和实践。有的强调党建引领,从当地挖掘和培养人才;有的强调需求导向,让人才和乡村双向奔赴,以人才振兴带动村民增收;有的关注人才服务,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和帮助;有的则在人才与乡村之间建立浓厚的情感羁绊……

01

党建引领

从乡村培育出本土人才

“一个人干不过一群人,一群人干不过一村人,全村一起上,全民一起干”,在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大家信奉的理念就是“一村人”理念。在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曾志华看来,这也是溪头村的成功秘诀,他对外介绍溪头村的幻灯片文件首页,展示的正是这一句话。

溪头村地处瓯江、闽江、钱塘江三江源头,交通一度十分闭塞,村里80%以上青壮年迫于生计只能外出务工。上世纪溪头村发展的是“木头经济”和瓷土产业,盗采成风、污水横流,再加上猪栏茅厕灰寮和乱堆的杂物垃圾,村庄环境可想而知。

2009年,在外经商小有成就的曾志华回乡后,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2014年,他又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10多年过去,如今的溪头村已经蝶变为一个村美民富、产业兴旺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曾志华也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兴村(治社)名师,浙江省千名好支书,成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获得者。当然,他也是丽水市强化党建引领,培育本土人才战略的成功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溪头村内的竹建筑群。易正林/摄

谈起溪头村的变化,曾志华会强调党建引领在乡村治理中的影响:“我一上任,就带领村民整治‘牛奶河’、修建八棵树公园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村人’理念,才有后面的快速发展。”由于粗放的瓷土产业,村里的溪水一度呈现牛奶一样的颜色。为了恢复绿水青山,村干部带领村民梳通河道,并从山上捡来各种石头投放到小溪里,养鱼造景美化河道。在修建村口的八棵树公园时,党员带头,带动村民参与,有人捐树苗,有人捐劳力……

在这个“一村人”共同干事的氛围里,溪头村的凝聚力得到提升。在曾志华看来,这也是一切改变的开始。

“有很多人来我们这里调研,向我们了解深化‘千万工程’的经验,我一般从党建引领开始讲,只有把党建做起来,村里的人心才能聚起来。”曾志华说,在多个场合,他都把“一村人”这一党建品牌当作宣讲重点。

在和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曾志华很喜欢用大白话和村民交流。在他制作的各种有关乡村治理、人才振兴的幻灯片里,随处可见有关党建引领的顺口溜。

“难事冲在头,好事摆后头”“党员干得了,群众就会干更好”“党员是干事创业的带头人”……这都是曾志华总结的治村经验。翻开该村《治村经》,第一条也是党建引领:“党旗高飘扬,引领建村庄;全村一起上,全民一起干……”

就这样,曾志华将党建力量深深融入村庄发展。以拆迁为例,涉及相关项目,溪头村的拆迁顺序永远是书记—村干部—党员—群众。“党员没动,村民就可以不动”,曾志华说。

正是党建引领的作用,在溪头村推进任何事情都很顺利,曾志华多年来也一直受到村民的敬重与支持。

在丽水市,党建引领和头雁驱动乡村振兴,一直是当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方向,就像曾志华,他既是丽水市培育出的成功头雁,也是培育其他头雁的导师。

近年来,丽水市开展“百位名师、千名高徒”工程,打造了1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引导200余名省市县级兴村(治社)名师开展跨乡跨县结对帮带,由名师带领“徒弟”推动乡村振兴。截至目前,丽水市范围内的980余名头雁“徒弟”的能力素质已经大幅提升。

“我有一些项目的钱都是打擂台赢来的。”问及乡村建设的经费时,曾志华说,除了财政涉农资金外,有些经费是他自己制作方案去争取来的。

丽水市每年都会组织各村党组织书记一起打擂比拼,由各村提出自己的方案或作品上台展示。以去年为例,丽水市就开展了乡村书记擂台赛、红色美丽村庄大比拼、强村项目大比拼、现代社区实招妙招大展示等各领域比拼570余场次,有些项目就配有资金支持。

丽水市的“领雁擂台赛”塑造了比学赶超的氛围。与此同时,丽水市还实施新时代“领雁工程”,建立“四大培育矩阵”,围绕课程、学历、实战、激励四大要素展开头雁培训,激活本地人才活力与能力。

村党组织负责人的能力强化后,也给丽水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2023年,丽水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一、经营性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实现全省“十四连冠”。村(社)干部素养也得到大幅提升,通过“学历教育+特色培训+实地训练”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丽水市基本实现45周岁以下村(社)主职干部学历提升全覆盖。

溪头村也有自己的人才振兴战略,简而言之就是三句话:带领“原村人”建家园、感召“归村人”活产业、吸引“新村人”拓市场。村里的许多产业,都是“归村人”“新村人”创办和运营的,由于“一村人”党建品牌的力量,溪头村的各方面人才都可以凝聚在一起,推动溪头村快速发展。

青瓷是溪头村的重要非遗项目,多年来,村里一直谋划借助人才的力量为“活化”这一非遗注入新活力。在村内保存的7座古龙窑基础上,溪头村培育和引入大批制瓷大师。“不灭窑火”——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系列活动已发展为浙江省的文旅IP,也是非遗“活化”的成功案例。

此外,由8个国家11名国际知名设计师设计的竹建筑群以及“红军挺进师入浙第一枪所在地”等旅游热点,也吸引着游客的目光。据统计,溪头村如今有农家乐和民宿27家,年游客超18万人次,旅游相关收入超3500万元。

02

需求导向

让人才带动村民发展

10月底,山东省济宁市工商联合会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济宁市“万企兴万村”行动优秀典型案例—山东等闲谷艺术粮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一文,将等闲谷艺术粮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等闲谷)在泗水县开发的等闲谷艺术小镇项目列为当地“乡村振兴合伙人”典型案例并向社会推介。

“乡村振兴合伙人”是济宁市于2019年创新推出的乡村人才振兴模式,它强调农民主体,在精选乡村产业合伙人项目的基础上,由有需求的乡村面向社会广泛发布合伙人招募令,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乡村振兴。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和人才之间形成了双向选择的关系。这一模式改变“一租了之”“一包了之”的传统合作关系,聚焦乡村所需,强调人才与乡村的深度关联。

作为济宁市代表性的乡村振兴合伙人,等闲谷创始人田彬是一名设计师,来到济宁市泗水县后,他开始对一些闲置的资源进行重新开发与利用,将废弃的老粮仓改建为设计工作室,此后,又陆续开发出等闲书房、夹山音乐厅、龙湾良舍等10余处建筑空间,打造出等闲谷艺术小镇。如今的艺术小镇,包含艺术粮仓创客孵化中心、阅湖尚儒研学培训基地、龙湾湖文创街三大部分。

“要让当地农民也参与到每个业态发展的产业链上,共同分享收益。”对于等闲谷,田彬有他的想法。

作为当地第一批乡村振兴合伙人,田彬引入了更多的合伙人,才让艺术小镇迸发出无穷活力,可以说,“以人才引人才”是该项目成功的关键一招——招募的人才都围绕当地新业态进行,人才有发展空间,当地产业又能得到优秀人才的助力,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进来。

截至目前,等闲谷已经部署业态项目45个,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42人。此外,通过培训周边村民,让他们学会陶艺、剪纸、泥塑等非遗技艺,并以此进行非遗项目经营,带动乡村创客55人。

据统计,艺术小镇带动周边村民4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6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9.7万元,带动旅游业态年收入6000余万元。

在泗水县,有较为成熟的乡村振兴合伙人晋升模式,新招募的合伙人可由“基础合伙人”晋升到“成长合伙人”“核心合伙人”,逐步享受更多合伙资源,激励合伙人铆足干劲、做优项目。通过这种合伙方式,泗水县先后招募“基础合伙人”132人,“成长合伙人”42人。

在等闲谷,采用的也是同样的招募和晋升模式。有了“基础合伙人—成长合伙人—核心合伙人”这一晋升机制后,就形成了“合伙人招合伙人,合伙人招项目,项目招合伙人,项目衍生项目”的格局,让乡村人才、本地村民、乡村产业之间形成深度嵌入的关系。

为推动乡村合伙人模式落地,济宁市为合伙人提供政策支持、专班服务、结对帮扶等支持平台和体系。

济宁市成立乡村振兴合伙人管理办公室,制定《支持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的若干措施》《济宁市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管理实施办法》《济宁市“返乡创业优秀人才”评选管理办法》等政策,授予表现突出的合伙人“名誉村长”称号,邀请其参与村集体发展和村务决策,激发合伙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实现乡村与人才之间的双向奔赴。

同时,济宁市支持各县市区组建合伙人服务专班,定期会商推进合伙人招募工作,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实施的困难和问题。

对于合伙人的一些难题,也进行结对帮扶,比如针对龙湾湖文创街项目急需手工艺人及非遗传承人的情况,县人社部门上门组织开展多期手工编织等特色技能培训,先后培训160余人。

截至目前,济宁全市累计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32家、招募合伙人681名,落地项目517个、吸纳就业3.5万余人,带动农民增收6亿元以上。

通过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济宁市实现了乡村人才带动农民创业就业增收的新局面。

03

“人才+”模式

为乡村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这个百香果挂在树上是绿色的,寄到您家里就会变成金黄色,所以叫‘黄金百香果’,它的甜度会更高,直接吃口感非常好。”

“这里的天麻种在山林间,不打农药不上化肥,自然生长的状态。”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园(以下简称乡村振兴产业园)内,多场直播活动同时进行,主播们正在推介榕江当季的特色农产品。

乡村振兴产业园位于榕江县城以西的卧龙社区内,是一座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建筑,这里也是榕江实施县域“聚才行动”的一个载体和展示窗口。

“在做农产品主播前做过服装生意,也开过夜宵店,直到开始接触电商平台后,才找到了一个事业发展的方向。我现在卖的产品,都是自己到山里选过、品尝后才推荐给大家的。”在直播间推介百香果的熊竹青对记者说。

32岁的熊竹青是榕江县古州镇丰乐社区辣子寨人,从2018年开始自主销售当地的农特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熊竹青(右)和杨乙耕在榕江县乡村振兴产业园青年直播间介绍当地“土特产”。滕月/摄

“现在,榕江的青年人才或是到榕江发展的外地人才,只要从事农产品直播,都可以免费使用这里的直播间。”熊竹青介绍,“我的直播间外,就有‘青年直播间’的牌子,挂这个牌子的,都是从事农产品直播的年轻人。”

对熊竹青来说,政府对于乡村直播人才的扶持和引进,给像她一样的青年人才提供了一个自主创业的机会。

依托乡村振兴产业园的直播基地,榕江县将电商作为重要的产业项目推进,引进北京家乡来客、贵州山呷呷等50余家企业入驻园区,孵化超1.28万个账号入驻,组织开展全县新媒体人才线上线下培训500余次,培训4万余人次,培育本地网络直播营销团队2200余个,带动超1万余人增收。2023年“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线上网络零售额超1.1亿元,增速排名全州第二,其中农产品销售额增速排名全州第一。

通过提供直播基地以及培训服务等措施,榕江县不仅培养了一批像熊竹青一样的本地农民,也吸引来了一些希望在电商领域谋求发展的外地青年。

23岁的杨乙耕生活在距离榕江县100余公里的镇远县,喜爱摄影的他听说榕江县建成了乡村振兴产业园,抱着体验的态度来到榕江。

“开始只是想看看这边的发展环境,但过来后发现这边的主播都很有亲和力,当地政府提供的平台也很好,来了之后觉得特别舒服,就决定留下来试一试。”杨乙耕说,他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主播们拍摄一些形象照片,同时也参与一些剪辑工作,当地流传着“90%的美女主播都出现在他的镜头下”的说法。

在采访过程中,熊竹青、杨乙耕经常提及当地政府为直播产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和便利,让他们可以专注农产品的推广。

“这里不用导流、也不用去操心平台的费用问题,只需要专心把农产品做好就可以。”杨乙耕说,采访结束后,他准备去熊竹青的直播间帮下忙,两个人互相配合能更好地展示产品。

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在推动人才返乡创业的过程中,往往采用“人才+”的模式。不仅仅关注人才的引入,更关注为人才提供综合的支持和保障,做好“人才+”的文章,以“人才+基地”的模式,为人才提供创业就业的空间;以“人才+服务”的模式为人才提供技能培训、金融等方面的服务,从而推动人才快速成长……通过“人才+”模式,地方政府可以选准一个产业,围绕产业所需提供技能培训、融资支持、人才职称评定等方面服务,并建立产业园、科技小院等产业与技术平台,为人才融入当地产业链提供全方位支持。

榕江县电商产业发展采用的也是类似的模式,该地通过“人才+基地”“人才+服务”等模式,快速推动着当地直播产业的发展,也推动着当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通过“人才+”这种综合性的人才引育机制,榕江县当地的人才潜能也被进一步激发。

在推进“聚才行动”的过程中,榕江县开始挖掘当地人力潜力,提出免费将非遗传承人、留守妇女、村组干部、返乡青年、搬迁群众、弱劳动力等培养成“数字新农人”的目标,以改善当地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同时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提质增效。

04

深度融入

实现人才与乡村的多层次联结

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冗渡镇,有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布依族村落——陂鼐古寨,这座包含古桥、古井、古寨、古祠在内的“八古”遗存村寨是国家AAA级景区,但却少有人来观光,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以至于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似乎遗忘了这座“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座古寨也被贴上了“空心村”的标签。

改变发生于2022年,一群年轻人的到来,犹如一束久违的阳光照亮了陂鼐古寨的乡村振兴路。

这个团队的发起人叫王元成,是册亨县本地人,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从事设计工作。他回乡的初衷,是将自己的专长与乡村发展结合起来。为此,他拿出在北京工作时积攒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村里,一边将闲置的老房子租下来改造为餐厅和民宿,一边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陂鼐古寨的历史文化风貌。

不久后,来自贵州省内、山东省、江苏省的几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陆续加入进来,组成了一支七人团队。

在陂鼐古寨,王元成团队最先开始的是发展产业。

“村子里太安静了,都是老人和孩子,没有年轻人,要让乡村有活力,就要有新的业态才能吸引人来。”参与景区运营与管理工作的张晓萌说,他们依托陂鼐古寨的旅游资源打造布依族风格民宿,希望游客来了能够多停留,不仅仅是30分钟逛完景点就走。

在该团队的努力下,“及第山居”青旅、“善良的菜”玉季妈妈互助餐厅、“晴耕雨读”自习书屋等业态渐渐兴起。

陂鼐古寨的发展中,村民永远是重要的参与者。

“乡村有年轻人才有活力,我们就鼓励村里的年轻人把一些撂荒地耕种起来,种一些有机蔬菜,既可以供应村里的餐厅,也可以作为‘土特产’卖给游客。”在张晓萌看来,村里多业态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村民的参与,这也与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密不可分。

据了解,为了让当地村民更好地参与乡村发展,冗渡镇政府联合州、县人社、妇联等部门对有刺绣专长的留守妇女进行培训,让她们制作民族特色刺绣作品,供游客选购。同时镇里还与文旅部门沟通,请相关专家和老师对村里的表演团队进行专业培训,丰富演出团队的节目形态。这一系列的培训,让村民具备深度参与王元成团队项目的能力。

“这些年轻人的思路是全新的,他们把手机作为新农具,将村庄宣传出去,将村里的留守妇女组织起来形成新的生产要素,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政府的角度,我们自然也愿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服务。” 冗渡镇镇长覃达浪说。

为了丰富乡村产业业态,陂鼐古寨正在进行二期项目的拓展,增加了乡村振兴书院、休闲吧、咖啡厅等场所。张晓萌说,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该团队也终于实现了盈亏平衡,希望下一步能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在推进产业的过程中,王元成团队和村民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在进行民宿改造的过程中,虽然与村民签定了协议,但是有些村民还是对这群年轻人持怀疑的态度,有的村民不愿将堆放在闲置农房内的杂物搬走,导致工期一拖再拖。

“我记得那是一个晚上,当天还停电了,村‘两委’干部点着蜡烛给村民开会,讲古寨的发展,许多村民开始配合我们的工作了。”张晓萌说,这件事也让他们意识到融入乡村、融入村民的重要性。

据张晓萌介绍,陂鼐古寨2/3以上村民是50岁以上的乡村妇女和留守儿童,于是他们将愿意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妇女召集起来,组成了“妈妈女团”,并提供卫生清扫等岗位给这些妇女,在餐厅或民宿工作的妇女每月有3000—4000元的固定收入。同时,如果游客多,村里还会组织妇女们为游客表演,一场表演每人可以赚50—100元。

和“妈妈们”的互动,让王元成团队快速融入到古寨中。

在陂鼐古寨的中心广场上,一面由石磨组成的围墙特别显眼,这里也是游客到寨子里的打卡地。“这些石磨都是村民从自家搬出来的,只要团队有新的想法,村民都会配合着一起干,真的像一家人一样。”张晓萌说这种感觉让她很温暖。

在这里,可以看到王元成这些新村民和本地村民之间的多层次联结。他们进入乡村后,不仅仅通过产业和村民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还和本地村民形成了很深的情感联结,他们一起参与公共事务,一起参与劳作,一起交流情感……人才与乡村的融合方式与融合深度,决定着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是否可持续,也影响着乡村产业的联农带农效果。

2023年国庆假期,这群年轻人带着“妈妈女团”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看了升旗仪式,这让“妈妈女团”与团队之间的情感联结更强烈。

张晓萌介绍,“妈妈们”如今已经把他们看作村里的成员,会操心他们的婚事,会随时给他们“投喂”食物,当团队成员从外地返乡时,她们还会在村口张望等他们回来……

2021年,册亨县推动“四乡”(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人才创业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这一行动强调“感情牌”“政策牌”与“服务牌”,希望通过这一行动推动青年与乡村之间“双向奔赴”。王元成团队与陂鼐古寨之间的互动,是乡村人才与农村、农民多层次互动交融的典型案例,也为“四乡”行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本刊记者易正林 滕月)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22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