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局势持续升温之际,中国军队南部战区宣布在黄岩岛海域开展空海联合战备巡航,这一行动的时机选择和力度显示出北京方面捍卫主权的坚定决心。与此同时,七国集团外长发表声明谴责中国的所谓"挑衅行为",然而这种外交修辞背后的实际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从地理位置来看,黄岩岛距离菲律宾吕宋岛240公里,距离中国海南岛约900公里。表面上看,这种距离对菲律宾更为有利。然而在现代海上力量投送能力的背景下,这种地理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中国海军和海警的联合行动能力,加上岛礁周边完善的补给体系,使得中国完全有能力在该海域保持长期的有效存在。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最近签署的两项海洋法案,试图通过国内立法来强化其海洋权益主张,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然而,中国外交部随即召见菲律宾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而中国海警也明确表示将继续加强在黄岩岛领海及相关海域的巡航执法,这种快速而坚决的回应展示了中国在领土主权问题上的明确立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菲律宾近期与美国签署了情报共享协议,试图通过加强与域外大国的军事合作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然而,这种策略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主要是通过"航行自由"行动来维持,这种间歇性的军事活动无法对中国在该区域的常态化存在形成有效制衡。其次,美国对菲律宾的承诺更多停留在外交修辞层面,在实际行动上往往采取审慎态度,以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对抗。
从战略层面看,美国对菲律宾的支持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征。华盛顿希望通过菲律宾这样的地区盟友来牵制中国,但并不愿意为此承担过多直接风险。这种策略在实践中往往导致一个悖论:美国的外交表态越强硬,实际行动却越发谨慎,这种反差恰恰暴露了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局限。
近期的事态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虽然七国集团发表声明支持菲律宾,但这种外交表态并未能阻止中国继续加强在争议海域的军事存在。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吴谦的表态更加明确:结盟小圈子只会加剧紧张局势,破坏地区稳定。这不仅是对菲律宾的警告,也是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明确信号。
从军事层面上更加明显,美国经常会组织美菲联合演习,这些演习所传递的所谓"安全保证",本质上是一种战略幻觉。美国通过派遣航母战斗群参与演习,表面上展示了其对菲律宾的坚定支持,但这种"展示性存在"与实际军事干预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历史经验值得警惕:2012年黄岩岛对峙期间,尽管美菲同盟关系稳固,美国最终仍选择了战略旁观,导致菲律宾实际控制权的丧失。这一教训说明,航母战斗群的临时性展示与切实的军事承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的战略底线。在台海、南海等关键地区,美国奉行的始终是一种"管控风险"的策略,而非"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意味着美国更倾向于维持地区局势的相对稳定,而非为了盟友的具体利益而冒险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对抗。换言之,美国航母的存在更多是一种威慑姿态,其实际使用的门槛极高。指望美国会为了黄岩岛这样的争议性岛礁而动用航母打击力量,这种期待既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也与其一贯的行为模式相悖。
对菲律宾而言,过分依赖域外大国的支持来对抗中国,这种策略既不现实也缺乏可持续性。历史经验表明,美国的地区盟友往往要自行承担地缘政治博弈带来的风险和代价。在南海问题上,一旦局势升级到可能导致军事冲突的程度,美国很可能会选择维持战略模糊,而不是直接介入冲突。
当前的形势表明,菲律宾需要重新评估其南海策略。在中国已经展示出明确的战略决心和行动能力的情况下,继续押注于域外大国的支持无异于一厢情愿。现实的选择应该是通过双边对话来管控分歧,而不是无休止地制造对抗,这才是维护地区稳定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