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卧榻之旁再无他人酣睡,可惜他忽略了亲弟弟
史家绝唱
2024-11-29 15:42北京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被后世尊为宋太祖。他的皇位说白了是蓄谋已久凭空得来的。作为后周大将,他原本有能力辅佐幼主治理天下。但是一个朝代最怕就是主少国疑,偏偏后周赶上了。赵匡胤的属下赵普赵匡义一帮人玩了个黄袍加身,这皇帝就算到手了。
自己窃取来的皇位,自己坐了江山之后当然有忧虑。于是赵匡胤没等皇位上屁股暖热,就来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杯酒释兵权。
被解除兵权的当然是北宋建国时战功赫赫的将军。大家伙一顿酒都喝醒了,第二天都忙不迭地告老还乡。要土地的给土地,要美女的给美女,赵匡胤国库里面有银子,空前绝后来了一次福利大放送。
掌握军权的武将们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武官的位置换了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把守,作为文官一介书生是折腾不起啥风浪来的,所以赵匡胤一场大酒之后轻松了不少,至少卧榻之旁再无他人酣睡,睡得都是自己喜欢的美女。
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可谓不高,世人也酷爱将他和朱元璋做对比。
同是开国皇帝,两人的政治成就各有千秋,然而处理功臣的手段却截然不同。
一个是“狡兔死,走狗烹”,一个则是“杯酒释兵权”。
比起朱元璋的“翻脸无情”,赵匡胤不费一兵一卒就避免了一场兵祸,既达成了目的,又保全了体面,堪称高明!
赵匡胤本是后周大将,显德七年(960年),朝廷得到消息说是契丹欲和北汉联合发兵攻打后周。
彼时皇帝年幼,朝政大事全由宰相范质等人掌权,他们尚未查明是否真有外敌入侵,就急匆匆地派赵匡胤北上御敌。
大军走到开封东北二十公里外的陈桥驿时,军心已经溃散得七七八八了。
在他们看来,皇帝年幼无法亲政,他们这群武将士兵在外拼命厮杀,可朝廷连他们是谁都不知道。
所谓“为君效命”,君在哪里?谁又是君?
怠战的情绪在军中迅速蔓延,赵匡胤趁此时机,让手下亲信收拢士兵,说:
“行军如失主心骨,也是无趣,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帝,咱们也算有了效力的主君,然后再出发北征岂不众志成城,势如破竹?”
士兵们一听是啊!天下四分五裂,乱成这样子,跟着谁干不是干。
赵匡胤有勇有谋,在军中的威望也高,怎么也比不能亲政的小皇帝靠谱,士兵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
眼见时机成熟,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亲信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到了佯装酒醉的赵匡胤身上,底下的人瞬间跪倒一地,齐呼万岁!
赵匡胤便在众人的推举下半推半就地称了帝,也就是史上著名的“黄袍加身,陈桥兵变”。
掌控了军中大权后,赵匡胤带将士们杀回开封,范质等朝臣这才意识到上当了。
什么契丹和北汉发兵?不过都是赵匡胤的计谋罢了。
可惜大局已定,范质也不敢再做无谓的斗争,带领百官俯首称臣。
就这样后周易主,赵匡胤轻而易举就夺取了政权,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之后赵匡胤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逐步扩大北宋的版图,占领荆湖、攻灭后蜀、平定江南、消灭南唐……
在收拢天下的过程中,北宋的中央集权不断被加强,赵匡胤的皇帝地位步步稳固,自然而然也就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其中最迫切、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兵权。
自唐朝灭亡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可无论是政权的覆灭,还是国家的兴起,兵权始终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赵匡胤能快速夺取政权,就是源于他本人掌握了后周的军事大权。
因为是兵权下的既得利益者,所以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兵权的“利与弊”,今日他能黄袍加身,难保明日别的将领不会有陈桥兵变。
所以赵匡胤上位之初,就汲取了后周灭亡的教训,严格把控军权,削弱禁军的影响力,可效果并不明显。
直到亲信赵普多番提议,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直接收回朝中大将们的兵权,方能斩断后顾之忧。
于是便有了中国古代十大酒局之一的杯酒释兵权。
公元961年,赵匡胤宴请高级将领。
出席的都是石守信、高怀德等开国大将,个个手握重权,皆是随赵匡胤出生入死过的心腹亲信。
一开始是推杯换盏、君臣和乐的温馨场面,然而酒过三巡之后,有些话就不得不说了。
赵匡胤只说当皇帝好啊,试问这天下谁不想当皇帝?
石守信等人听懂了他话里的暗示,吓得纷纷表忠心,细说一路走来君臣扶持多么不容易,他们始终跟随,绝无二心,试图唤醒赵匡胤的君臣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