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争进入第三年,基辅方面的战略困境日益显现。近日,美国政府在两个关键问题上的表态引发国际社会关注:一边建议乌克兰将征兵年龄降至18岁,一边对向乌克兰提供杀伤人员地雷的决定态度暧昧。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直言不讳:"人力资源是乌克兰目前最紧迫的需求。"这一判断直指乌克兰的致命软肋。在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中,乌克兰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志愿兵源几近枯竭。美方建议将征兵年龄降至18岁,这一举动虽然残酷,但从战略角度看,与其让整个国家陷入生存危机,不如用年轻一代的牺牲来换取国家生存的机会。
然而,更令人深思的是美国对于地雷援助的复杂态度。表面上,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宣称地雷可以"减缓俄军进攻",但军事专家普遍认为,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军队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扫雷装备体系之一。在顿巴斯战场上,俄军主要依靠多种扫雷系统进行战场扫雷。这些装备不仅可以应对常规地雷,还能处理复杂的诡雷布设。特别是UR-77系统,通过发射爆炸索的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清理出长达90米的安全通道,这极大地削弱了地雷阵地的防御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俄军在叙利亚战场上积累了丰富的反地雷作战经验。在代尔祖尔和阿勒颇等城市战中,俄军工兵部队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敌后排雷"战术体系。这套系统将机械化扫雷与人工排雷相结合,配合无人机侦察,能够有效应对复杂的雷场环境。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军事专家对乌克兰大规模使用地雷的战术效果持怀疑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俄军还装备了最新型的"Uran-6"无人扫雷车,这种设备可以远程遥控操作,大大降低了扫雷人员的伤亡风险。在克里米亚战役中,这种设备就展现出了优异的性能。这意味着,即便乌克兰在战术纵深地带布设大量地雷,也难以对俄军的战术推进形成致命阻碍,反而更可能造成战后的人道主义灾难。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让·诺埃尔指出,地雷最多只能起到延缓作用,无法从根本上阻止俄军推进。
更深层的忧虑在于,大规模使用地雷将给未来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最新报告显示,乌克兰已成为全球地雷污染最严重的国家,约23%的领土面临地雷威胁。特别是在顿巴斯地区,如果继续大规模布设地雷,这些区域很可能在未来数十年内都将成为"禁区",即便战争结束,这些土地也将因地雷污染而难以重建和利用。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态度耐人寻味。一方面同意提供地雷,满足乌克兰的军事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即将上任的特朗普阵营释放信号,质疑这种做法的正当性。特朗普的重要盟友塔克·卡尔森明确抨击使用地雷将"只会杀害无辜者"。这种表态似乎暗示,美国正在为战后可能出现的和平谈判预留空间。
这两个决定背后折射出美国对乌克兰战略的根本性调整。通过降低征兵年龄来补充兵源,实际上是在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做准备;而默许大规模使用地雷,则可能导致争议领土长期无法使用,这某种程度上也为未来的谈判设定了现实边界。
当下的乌克兰正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为了保卫国家主权,不得不在18岁的年轻人和国土完整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便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争议地区也可能因为地雷污染而成为真正的"无人区",这或许正是这场战争最深的悲剧所在。
国际红十字会的警告说,地雷的杀伤不分时间,其危害将延续数代。当前的军事决策不仅关系到战争胜负,更关系到未来几代人的生存环境。在这个意义上,美国的态度或许比乌克兰更具前瞻性:与其让争议领土变成永久的雷区,不如为和平谈判留下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