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今天的话题之前必须先立个Flag——W君也是爱好和平的。

W君也是爱好和平的。

W君也是爱好和平的。

W君也是爱好和平的。

重要的话说三遍。

最近在聊弹道导弹好还是轰炸机好的话题已经持续了两三天了。其实大多数的军迷充其量就是喜欢个“军械”,这种喜欢就是男人喜欢机械一样的道理,看着爽、看着厉害也就完了,具体“怎么用”以及“能怎么用”的战争属性实际上是被很多军迷忽视掉的。

所以就会有这样的回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对于核潜艇和地基洲际导弹,隐身轰炸机有个好处,就是可以隐蔽飞行到最近位置,先发制人发射核弹,给敌国的反应时间很短,可以对重点目标实现斩首打击”

首先这是一个数学问题:咱们以长剑10为例子来计算就可以了,长剑10是咱们装备最多最成熟的空射巡航导弹,射程为2000公里,高空投放可以有2500公里的极限射程,飞行速度为马赫0.75,约合890公里/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要达到和弹道导弹的突然性,那么我们就得对比弹道导弹的发射到打击这段时间了——大约是34分钟左右可以打到华盛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4分钟时间里一枚长剑10可以飞行多少公里呢?504公里(314英里),对吧?最近的发射点位大约是在俄亥俄州奥特维附近。这个位置已经是深入美国国土3460公里了(西海岸进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确定这三千多公里飞越人家本土的航程中可以不被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深入美国本土的这段航线上大大小小的雷达站和防空基地、空军基地有几十个。

所谓的隐身轰炸机也就还真的需要全向全频谱隐身才可堪做到这点。

飞北极航线其实也差不多,对于我们来说,华盛顿其实还真的不在一个击球的“甜点”上。

这就是很多人觉得我们有隐身轰炸机,“偷偷的进村打枪的不要”的战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为什么美国可以往广岛、长崎扔原子弹、搞东京大轰炸?看地理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崎就在海边(自己地图上找),广岛W君标出来了,距离日本最外的海岸线只有125英里,折算公里数就是202公里,东京则是紧靠东京湾。所以东京大轰炸也好、原子弹投放也好,都是轰炸机进入对方领空后就可以迅速实施的。并不需要长期的隐蔽飞行和突防。

所以,搞个隐身轰炸机,费尽心机的飞过去,其实也就干了一枚东风-31的活。

网友提到“对重点目标实现斩首打击”这事情可以展开来聊聊。

先说下战争的本质,这是要在“斩首”之前说清楚的。W君所理解的战争本质是“通过破坏和毁灭的手段向对立方施压达成意识的统一”。不过要说明一点的是这种通过暴力手段达成的意识统一其实往往是短暂的,会伴随着深刻的仇恨和不信任。真正的意识统一其实是靠战后的谈判桌上谈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你看小本子现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了,上面这张图有歧义点,我们也不应该拿逝去者寻开心。

说回“斩首”的主题,真正的斩首行动并不是以对方领导人为打击目标的操作,尤其是成体系的大国之间的作战,实际上是要打击其核心的指挥中心。以漂亮国为例,在真正大国与大国之间对垒的时候,漂亮国的指挥核心主要会在三个位置上:夏延山综合设施、气象山综合设施、乌鸦山综合设施。这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建立的地下防核堡垒,这些设施被俗称为美国的末日地堡。

以夏延山综合设施(Cheyenne Mountain Complex)为例:

这是一个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斯普林斯西部的地下军事基地,由花岗岩山体掩护,始建于1960年代冷战时期。该基地旨在抵御核武器的直接打击,具备高强度的抗震、防辐射和电磁脉冲保护能力。基地由多个深埋地下的加固钢筋混凝土舱室组成,是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和美国空军空间司令部的早期核心运营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延山基地设有复杂的监测与通信系统,用于追踪洲际弹道导弹和太空活动,曾在冷战期间作为美国核打击指挥中心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当年主席号召咱们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美国那边也没有闲着,就建立了几个像夏延山综合设施这样的地下堡垒,用于在发生大国之间的战争时候的指挥。

美国的构想是在以花岗岩为主体的夏延山作为屏障,掏空山腹,在其中建立一个战时指挥中心。山体厚达700米的花岗岩层可以成为有效的抵御核弹攻击的最佳屏障。为了抵御核武器打击,这个设施的内部建筑还会构建在巨大的弹簧地板上,以消除核爆炸带来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设施在2006年经历过一段北美防空司令部迁出的热待命时期,也就是维护系统运作,随时可以启用的状态。到了2015年北美防空司令部将核心通信系统迁移回夏延山,这个核地堡就又成了美军的重要指挥中心。

类似的还有乌鸦山的设施——这是美国的地下五角大楼、气象山的设施(属于美国国土安全部)。

不过这些设施都是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开始陆续启用。当时建立这些核掩体的最主要的设计参考实际上就是当初苏联的弹道导弹,例如R-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R7的性能是什么样子呢?最大发射重量280吨,可以携带最大6.5吨重的300万吨TNT当量氢弹弹头。打击8800公里范围内的目标。

所以夏延山选择在了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本上在苏联的导弹发射架上的R7导弹的射程之外。

当时的R7不仅仅射程并没有现在的洲际弹道导弹远,而且精度极差,标定圆周概率为2.5-5公里,最差的时候可以有10公里以上的偏差,于是也就只好用300万吨当量的氢弹当作战斗部了。

而夏延山综合设施的防御标准也就是被300万吨当量的氢弹直接命中不会影响设施的运作。

现在说摧毁夏延山设施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的打击方式实际上就是打铁,一下打不穿就多打几下。

其实,针对夏延山综合设施这样的深埋地下核堡垒,使用100万吨当量核弹头进行多次打击是一个兼顾技术可行性和战术效果的方案。夏延山地堡以700米厚的花岗岩屏障为主要防护,其设计目标是抵御300万吨当量氢弹的直接命中而维持设施运作。然而,现代高精度核弹头的出现,使得通过多次打击削弱其防护结构并最终摧毁目标成为可能。每一枚10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在直接命中目标后,可以熔融花岗岩约150米。这一过程不仅通过高温破坏地质结构,还会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和震荡效应,进一步削弱地堡的整体防御能力。

实施打击时,每次核爆炸都会将屏障深度削减至更薄弱的状态。假设首次打击瞄准地堡主山顶区域,核弹头的直接爆炸将熔融外层的花岗岩并削弱关键支撑结构,同时造成地堡内部弹簧减震系统的部分损坏。此后,第二次和第三次打击依次摧毁屏障的中层部分,使得设施的结构完整性进一步恶化。随着打击的推进,到第六次打击时,花岗岩屏障的厚度将从原来的700米削减至不足200米,地堡核心功能接近崩溃。最终,第七次打击将在设施核心区域产生全面毁伤,使得夏延山综合设施失去所有作战和指挥能力。

为了保证每次打击的效果,核弹头发射之间需预留约2分钟的时间间隔,让前一次爆炸释放的能量效应充分衰减,从而确保后续弹头能够精准命中目标。这种逐次削弱的打击策略,可以显著提高毁伤的累积概率,避免因单次打击未达预期而造成资源浪费。此外,打击方案可以根据地堡结构分布调整瞄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打击方式就依托于现代洲际弹道导弹的精确制导能力,以10米以内的圆概率误差确保每次打击的有效性。现代导弹如东风-31或东风-41,能够以超高速度突破敌方的反导系统,为多次打击提供必要的突防能力。尽管需要7次独立打击才能彻底摧毁目标,但从开始发射第一枚导弹开始大约50分钟内,美国最坚固的堡垒就可以被直接击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为了保障打击效果,我们还可以利用分导弹头对设置周围进行重点照顾。毕竟设施和有生力量都是这样的斩首打击行动的重要目标。

这种打击方式实际上在现有的军事防御技术中是无解的。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世界上几个军事大国虽然有各种意见不合或者观念不合,并没有像一战二战这样立刻撕破脸展开第三赛季的主要原因。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战争的代价已经是世界各个大国难以承受的。

所以说,珍惜和平,如果大国之间真正开战就已经没有什么瞒天过海的计谋了,3-4小时内战争就会完全结束。哪有什么战略轰炸、治安战这些桥段……

所以,现在你再去看世界上的这些地区冲突,其实都和小孩过家家的感觉一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