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安徽关于“省会之争”的问题一直未有一个定夺。坐在桌前的毛主席,看着手中来自安徽省省委书记曾希圣的信,沉思良久。
毛主席望向窗外,回想起白天在安徽视察时所看到的种种景象,又从安徽的发展史想到地理版图,他的心里,答案愈发清晰。
片刻后,毛主席提笔写下:“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合肥不要动……”
毛主席因何而沉思?他口中的“希望”指的是什么?
一、四城角逐安徽省会
谈起安徽,相信很多人也曾听过它的定名“安庆”。这两字分取自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基于如此,我们可窥见安庆于安徽省的重要性。可是,如今,安徽省会为合肥而非安庆,这是为何?
其实,在历史上,蚌埠,合肥,安庆,芜湖四城曾轮番角逐安徽省会,它们也分别有着各自的优势。
譬如同处于长江沿岸的芜湖。1877年,芜湖依靠设立海关,成为安徽近代唯一的通商口岸,在全省的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席位。
到清末民初,芜湖已经取代安庆,成为安徽的金融中心。且作为口岸城市,芜湖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和知名度,已经远远超过省会安庆。于是,芜湖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不断向国民政府发起设市的申请。但是,当时的设市标准之一是人口须达到20万,而芜湖相较于这个标准仍少了三万人口,就此与“省会”擦肩而过。
清末时,津浦线通车,津浦线铁路与淮河形成一个斜十字交叉,而蚌埠,正处在其此交汇处。
于是,此前仅是一个普通淮河渡口小镇的蚌埠,一跃成为皖北第一重镇。
在1913年,军阀倪嗣冲将安徽督军公署设在蚌埠,蚌埠一度达到政治地位的顶峰。后来,倪嗣冲更是做出将安徽省政府全部机关迁至蚌埠的决定,导致了安徽省会“安庆有名无实,蚌埠有实无名”的奇葩现象。
在20世纪30年代时,安徽又新建了淮南和江南铁路,这两条铁路分别给合肥与芜湖送去了新的发展机遇。至此,无论是芜湖,蚌埠还是合肥等安徽省内的“新贵”城市,均沿着铁路排开。
反观安庆,却一直没有一条铁路建设成功,这不免让安庆的地位更显尴尬。
1938年,安庆被日军攻陷,芜湖、蚌埠等省会角逐者也在日军的蹂躏下变得“满目疮痍”,安徽省会被迫搬迁至大别山区的立煌。
当时,担任安徽省主席的李品仙,也萌生了战后将省会迁往合肥的想法,并向合肥县长一一列举了缘由。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合肥位居全省中心,不像安庆偏南,蚌埠偏北,芜湖太东,或多或少存在着地理位置上的缺陷。
于是,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安徽省会便由立煌直接迁到了合肥,自安徽建省以来将近280年的“省会之争”,至此,画上休止符。
二、伟人一锤定音
在动荡的抗战年代,合肥凭借着一些机缘巧合将安庆的省会取而代之,实现了芜湖与蚌埠多年未实现的目标,不免存在很多不解的声音。
到了建国之初,合肥仍是人口不足5万的小城,市内基础设施落后,而安庆、芜湖等城市,无论是从城市占地面积,还是人口基数、发展水平等角度来说,都比合肥好上太多。
1952年8月7日,中央下发在合肥成立安徽省政府的正式文件。
一直到两年后,让安徽迁省会的声音仍此起彼伏,省政府的官员们也因为发展合肥的种种不便,有了把省会迁到条件较好的沿江城市芜湖的想法。
1958年9月,毛主席决定借着去安徽省视察工作的机会,给安徽“省会之争”这件事做一个解决。9月16日当天,在视察工作的过程中,街道两边挤满了前来看望毛主席的群众,许多青年甚至热情地追着毛主席的车子跑。毛主席所到之处,皆为热闹繁华,一片生机勃勃。
当时,任安徽省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在陪同视察的过程中,问毛主席:“主席,您认为合肥大学应该怎样命名呢?”
毛主席哈哈大笑,应道:“当然是叫‘安徽大学’最好了。”
但是,实际上曾希圣还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阐述了他对于将安徽省会迁离合肥的看法。当天夜晚,毛主席拿着曾希圣的信,又想起给合肥大学命名这件事,沉思良久。
毛主席闭上眼,安徽省版图逐渐在他眼中浮现,安庆、芜湖、合肥等城市的地理位置一个个在脑海地图上随之浮现。
思考后,毛主席挥笔写下:“合肥不错,为皖之中。”言外之意很明显,即:迁出省会一说不可取,合肥作为省会城市不要动。
伟人一锤定音,就这样,合肥作为安徽省会至今。
三、不负众望的合肥
我们仔细思考后,可以发现,主席此番决定,正是他战略目光长远的体现。
一是当时的安徽地理位置具有极高战略意义,而将省会安置在江边,存在很大隐患。而合肥位于中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此类隐患。
二是位于安徽省中部的合肥可以最大程度顾及到其他城市的均衡发展,同时,它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方便政府进行规划设计。
另外,合肥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如周瑜、李鸿章、冯玉祥,杨振宁等等,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合肥乘上改革开放的东风,实现了经济体制改革,并紧抓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调整,整个城市的经济、工业实现了迅速发展。
近10年来,合肥的经济崛起,呈现出现象级增长的态势,GDP高居全省第一,不负众望地牵起了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大头。
此外,合肥的科技也是迅速发展,有着科大讯飞等代表性企业,并且成长为人工智能领域举世闻名的城市,还有着中国科技的“国家窗口”的美称。
合肥,从当初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一跃成为与南京、杭州同时同级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更印证了毛主席长远的目光的卓越的智慧。
美国记者海伦·斯诺曾评论毛主席说:“他跟着历史来引导历史。”
可以说,没有主席当初“合肥不错,为皖之中”一锤定音的否决“将安徽省会迁离合肥”的提议,合肥不会有如此多机遇,也不会有如今耀眼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