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115师并没有乘胜追击继续正面作战,反而按中央指示进行了分家。

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因为正是115师的分家,发展出了后来八路军最大的两个根据地——晋察冀和山东军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聂荣臻率领骑兵营和独立团在五台山地区开辟根据地,最终逐渐演变成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林彪和罗荣桓带着343旅和师部南下来到了吕梁山一带,并在此开了辟吕梁抗日根据地。

后来代师长陈光和罗荣桓东进山东,最终创建了山东革命根据地和山东军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分家时来看,聂荣臻聂帅是分得人马最少的一方,只分到了一个独立团加一个骑兵营。

但就是这一团加一营,不过3000人马,却在晋察冀发展壮大,最终发展成为了晋察冀根据地三十万八路。

星星之火可以有燎原之势,无论聂帅的军事能力怎么样,在晋察冀发展过程中聂荣臻展现出来的后勤和政工能力,都无愧于一个元帅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1937年10月,受中央指示,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之一的115师决定分兵作战,进入敌后。

1938年年中,115师又进行了第二次分兵,将原本的各个阵营扩展到支队规模,进一步分散发展。

而聂帅分兵发展的方向正是五台山,位处华北之脊的太行山脉,紧邻日寇控制的平津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的普济寺宣告成立。17日聂荣臻率领军区机关抵达了阜平县城。

此时聂荣臻手里只有独立团和骑兵营两支主力部队,总共加起来不到三千人,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当地武装游击队,但是战斗力低下。

晋察冀未出华北,是山西、河北、察哈尔三省交界之地,面临四周强敌,想要站稳脚跟聂荣臻也感觉压力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聂荣臻专门找到了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左权,从总部要来了唐延杰做自己的参谋长、总政秘书长舒同做政治部主任,以及青年科科长王宗槐。

除此之外,聂荣臻算了一下自己手上可用的将才,仅有杨成武、赵尔陆、王平和刘道生几人勉强可用。

人不多,但是对于此时还很弱小的晋察冀根据地来说也已经绰绰有余,很快聂荣臻定下了第一条发展策略——部队分散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聂荣臻明白只有将部队散出去才能真正发展起来,部队全部蜷缩在一起,除了给敌人全部消灭的机会之外并没有什么用处。

于是在聂荣臻的命令下,部队开始分散,各主力支队分赴晋东北、察南、冀西各地,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晋察冀就成立了四个军分区,分别由杨成武、赵尔陆、王平和刘道生担任四个军分区司令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后,杨成武的部队就受命扩编成为独立第一师,虽然没人也没枪,但是聂荣臻建议先把框架搭起来,后面慢慢补充。

独一师成立后,聂荣臻一看效果不错就向上级请示,把剩下的三个军分区部队也扩编成师,就这样小小的晋察冀就有了四个师。

1937年7月八路军改编时总共才三个师,如今聂荣臻拉着三千人就在晋察冀搞出了四个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部一看晋察冀竟然一下子拉出了4个师,也有点大吃一惊。

立即给聂荣臻去电,表示同时设立4个师目标过大,敌人如果因此警觉了,反而不利于敌后工作。

因此在中央的建议下,晋察冀军区将原本要设立成“师”的改称“支队”,“团”则改称“大队”。

就这样,晋察冀军区最早的四个支队组建完成,开始了滚雪球式的发展壮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路军不仅在各地组织人民群众参军编制民兵队伍,更是积极改编各类抗日部队。

当时日军占领了大中城市和铁路沿线,但是在很多小城镇都没有完成占领。

在各地中小城镇乡村中,各类抗日救国军,抗日义勇军之类的队伍层出不穷。

这些零零散散的武装,表面上都打着抗日的旗号,但有的是真心爱国抗日,有的却是干着土匪的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聂荣臻也绝不手软,可以为己所用的就改编,不能为己所用的就镇压。

当时的晋察冀可谓是遍地都是游击队,甚至还有七路军、十路军这样的武装力量存在。

为了改编好这些抗日力量,聂荣臻还在115师教导营的基础建立了军政干部速成学校。

这座干部学校为后来晋察冀的扩军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军政干部,保证了新编部队的质量和稳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除了五台山地区的晋察冀本部在不断发展壮大之外,冀中、冀东军区也陆续发展了起来。

1937年10月李运昌被派到冀东,在当地党委的组织和安排下,李运昌开始在冀东地区组建抗日武装力量和游击队

与此同时,晋察冀军区则派第一军分区下辖的邓华支队向北平以西地区发展游击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8年5月,活动在晋西北的宋时轮支队转调平西,同邓华支队合并,组成了八路军第四纵队,四纵开始向冀东地区活动。

1938年7月初,冀东当地党委组织当地群众举行抗日武装大起义,组成了高达7万余人的武装部队,是为冀东抗联。

1938年8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向冀东运动了两个月之后,终于与冀东抗联胜利会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后来部队在和日军的战斗中遭遇了严重挫折,但是仍然为开辟冀热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冀中地区的国民党53军第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率部脱离了国民党武装,同中共地方组织取得了联系,并改编为人民自卫军。

1938年5月初,中共冀中省委成立,黄敬为书记,冀中的抗日武装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纵队司令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伴随着冀中、冀东、平西等分区的组建,晋察冀军区进一步发展壮大。

1940年晋察冀军区在各地开花,建立了80余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部队发展到10万人。

八路军可不仅仅是在农村活动,当时在晋察冀等根据地,我军其实占据了大量的中小城市。

百团大战后因为日军的疯狂围剿,晋察冀根据地因此受损颇重,不得不收缩了一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后半段,晋察冀军区再次疯狂发展,开辟了察北、热南及辽西大片新区。

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晋察冀军区已解放控制了察哈尔、热河两省,河北、山东、辽宁、山西各一部分地区同样在晋察冀控制下。

军区八路军正规军兵力达到32万余人、民兵90万余人,是我军所有军区中实力最强的军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抗战胜利时,即使是山东军区也只有27万正规军,五十来万民兵。可以说一个晋察冀就占据了我军兵力的三分之一。

无论后来聂帅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怎么样,无论多少人对聂帅的军事能力有所怀疑。

单凭借着晋察冀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聂帅就无愧于元帅这一军衔,为八路军的发展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