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于古塔丽影里的是蓝色的海洋,是在这里向海开拓的中国人
上海的历史是与江苏、浙江紧密联系的。不仅因为历史沿革紧密交织的关系,还有一座青龙塔顶天立地,穿越历史,延续这浓密亲缘,紧固这深厚纽带。它是一个活生生的见证,不管时光如何变幻,依然坚如磐石,静静地诉说着这里勇敢开拓的人们与大海的不解之缘。
驾车穿越乡间小道,我出发去拜访这座传说中的青龙塔。穿过林间田地,越过乡村小河,眼见导航提示离目的地越来越近。又弯过了几条乡村小道,遇到一两个路旁慢悠悠行走的农人。我的目光急切地盯着远方,在轻云覆盖的天际游离,就像要去会见一个兴许一见如故的新友人。
蓦然间,一座古塔的塔尖,飞过农舍的屋顶,扑入苦苦追寻的眼帘。它似青云一朵,轻盈而飘逸;又好似蛟龙一条,灵动而矫健;更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座航标,给我的求索送来一束蓦然抬头举目的希望;它让远航归来的旅人满心欢喜,一种安心顿时走进江海客的心房。我从一条普通的街道前走过,这时塔的身影渐渐清晰。
青龙塔的故事,要从上海与海的地理历史说起。“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站在青龙塔下,我们的思绪穿越回1300年前。那时,从青龙塔远眺,北有烟波浩渺的吴淞江,东有海浪滔滔的大海。在唐代这个开放的时代,青龙塔下的青龙镇,店铺林立,市井井然,热闹非凡。走在青龙镇石板铺砌的街道上,两旁百业兴旺,小作坊的加工声、商贩的吆喝声、酒馆中食客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片,奏出祥和生活的交响曲。空气中弥漫着美食的香气和酒香,这个海滨之城的人们生活得满足而安逸。
青龙港码头上,远道而来的商人、水手、旅人满怀喜悦地踏上这片土地。港湾里,巨大的货船停泊在岸边,搬运工们忙碌着,或将沉重的瓷器搬上船,或从远洋货船上卸下商品货物,一派繁忙景象;渔船紧密停靠,渔夫们穿梭其间,搬运着渔具和新鲜的渔获,鱼贩们围拢上来,讨价还价,喧闹声此起彼伏;对岸盐场的工人正在熬海煮波,空气中弥漫着大海的咸味,白花花的海盐散发着财富的诱惑。
青龙塔附近就是青龙港,这里是南北航运贸易的中心,位于沟通太湖的吴淞江下游。江南贡品由此经海上输送到北方,海内外的货物在此集散转运。宋朝在这里设置了类似于海关的市舶司。1077年,青龙上交朝廷的商税在全国名列前茅。北宋诗人梅尧臣记录,青龙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街衢井然有序,镇学、官仓、茶场、酒务一应俱全。如今,不少青龙考古文物可在青浦博物馆一见。从1062年的《隆平寺灵鉴宝塔铭》中可以得知,海内外航期到青龙,杭州、苏州、湖州、常州等,月日而至;漳、泉、明、越、温、台等州,岁二、三至;广南、日本、新罗,岁或一至。青龙港俨然成为“江南第一贸易港”,是上海地区最早的航运与贸易港口,与越南、日本、朝鲜等海外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航,堪称上海的海洋源流。上海有“先有青龙港,后有上海浦”之说,也印证了上海海岸线的变迁和东进。
如今,青龙塔受文物保护待遇,虽历经历代修护,塔身仍有所倾斜,成为“上海斜塔”,展现出独特的海韵风光。经过古建筑保护处理,它继续安然地矗立在此。
从曾经的“东南都会”,到近代的“东方巴黎”,再到国际化开放的大都市,融于古塔丽影里的是蓝色的海洋,是在这里向海开拓的中国人。这一悠久的人与大海的共同脉动,萦绕延展于青龙塔这一厚重的历史承载物上,激励着我们续写与大海的美丽前程。青龙港和她的象征——青龙塔所蕴含的开放精神将继续惠泽一方。探索青龙港历史源流,也把中国最重要的经济腹地——长三角,与这段深厚历史的积淀融为一体,将成为现实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作者系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