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二月,一支20多人的小队,在两个人的带领下,悄悄离开了晋察冀军区的红军大部队。

这些人不但自己擅自离队,还将枪械一同带走,一路取道向河北省徐水县而去。

队伍中的两个领头人,其中一个不过20多岁的年纪,长相周正、意气风发,正策划着去徐水县的扩大部队干出些大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个则一脸郁愤,心怀不满。

据说当时正在开会的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听闻此事后立即下令,要求当地的侦查团全力封锁,搜查这支小队,以防止他们投奔敌军。

这支小队是否遭到了严格的封锁搜查已不得而知,但这些天的逃亡生涯想必并不愉快。因为短短七天之后,这20多人就辗转回归大部队的怀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军队的干部带领军人出逃,是原则性问题。更何况他们出逃的时候还携带了枪械。这样的行为在军队中等同背叛,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但在众人回归部队认错后,其中一个领头人杨上堃却被组织从宽处理,只给了他行政撤职、开除党籍的处罚。并且在受罚几个月后,就又将他派到抗大中学习深造。

据传说,这其中还有毛主席为他求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杨上堃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会犯下这样大的错误?又为什么能够被组织从宽处理?

少年英雄

1914年的一个平凡的春日里,杨上堃降生于江西省兴国县的一个贫困的家庭中。

对于中国贫苦的农民来说,20世纪初显然并不是一个好时代。腐朽的军阀正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保持自身统治尚且自顾不暇,更不会空出手来管理农民的生活。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内的军阀地主也对普通百姓横征暴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上堃出生的时候,家里还有八个哥哥姐姐,贫苦的家庭负担一个孩子尚且困难,更何况足足八个。还好他的父亲勤劳肯干,尽管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耕种所得还要被地主剥削,但父亲还是靠着勤劳的双手,勉强拉扯大了八个孩子。

杨上堃小时候家里条件还尚能支撑,在父亲的殷切期盼下,他甚至还读了几年小学。可惜,在他九岁的时候,作为家中顶梁柱的父亲病倒了。疾病是穷人的催命符,杨上堃的父亲一病不起,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父亲的离去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杨上堃的学自然是上不成了,他开始给地主当牧童,哥哥姐姐们也各自落难,家里男丁还未成年就要给地主打工,女孩们更是去做了别人家的童养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看着至亲离世、家庭破碎,家中的亲人一个个落入不幸命运的感受,深深地烙印在了杨上堃的心底,他意识到,这些地主军阀如同大山一样,压在平民的脊背上,将他们逼到生活难以为继。

但一开始的时候,他只能感受到这种痛苦,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直到1929年四月,他第一次接触到毛主席与朱德带领的红四军,第一次认识到共产主义,红军的革命理念深深的震撼了杨上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四军在兴国县城期间,杨上堃常常与红军一起活动,无论是贴标语、送信,还是打土豪、分田地,他都乐于参与。

1930年十月,年仅16岁的杨上堃就参加了兴国赤卫大队,次年正式加入红军。此时的他还只有17岁,已经参加过多场战斗,在团部担任通讯员兼青年干事。

有这样的成绩,可以称得上一句自古英雄出少年了,但他真正堪称传奇的事迹还在后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强渡乌江

1934年十月,我军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这是我军最艰难的时刻,刚满20岁的杨上堃也在长征的队伍之中。

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想必都很清楚,红军的长征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不仅有敌人时刻不停地骚扰、堵截,还要直面各种天险。

中央红军刚刚离开根据地,国民党军队就如同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一般围了上来。相比于我党“没有枪,没有炮”的物质条件,国民党军队的军事物资可以称得上丰富,不光有轰炸机进行空袭,地上的炮火轰炸也从未停止。

在红军开始战略转移后的两个月,杨上堃带领的二连屡立战功,无论是接应、掩护,还是与敌人短兵相接,杨上堃都未尝败绩。对于一个年方20的小伙子来说,这已经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天赋了。

终于,时间来到了1934年的12月31日,在这一天,杨上堃所在的部队抵达了乌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长征路上遇到的第一个天险,红四方面军在乌江南岸江界口地段,红一方面军的后面则跟着足足十几万人的蒋介石主力部队。

除此之外,乌江的上游是云南军阀龙云,下游是湖南军阀何键,就连乌江的北岸也有一个师的贵州军阀势力。

但无论如何,红军主力也不能留在乌江北面,那样会直面蒋介石的主力部队和上下游军阀的包抄。

情况万分紧急,必须要尽快渡过乌江。

但这样的道理,我军明白,江对岸的敌人也同样明白。从1935年元旦开始,两岸军队就处于对垒架势,敌军在乌江南岸修筑了工事,在岸边巡逻警报,随时提防我军渡江。

夜里,我军四团一营三连连长毛振华受命带四位战士偷渡,可惜在渡江后就失联,没能与我军南部的部队联系上。

第一次渡江的尝试失败了,这个重任交到了小将杨上堃的头上。第二天,杨上堃带着16名战士强渡乌江。

当时我军以炮火为他们掩护,敌军则在岸边对他们疯狂扫射,这样的强渡行为可以说是将生死置之度外,杨上堃与共同渡江的战士都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提前收拾好遗书与遗物,交由了老乡保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靠着我军炮火的掩护和战士们悍不畏死的精神,他们最终强渡成功、并顺利占领了敌军的高地,压制住了敌军的炮火,使我军能够顺利渡江。

据当时的人回忆,杨上堃和他所带领的二连“一个连猛追敌人三个团”,没有给他们任何喘息的时间,将他们追的鸡飞狗跳、四散溃逃,最后一头扎进了猪场。

当然,当天下午五点,该猪场就被我军占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立战功

在渡过乌江以后,杨上堃又来到了娄山关。

当时的红军主力部队停留在遵义城,刘伯承元帅指出,应当尽快攻占娄山关和桐梓,以控制这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娄山关作为贵州北方与四川南方的重要关口,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军事上的意义非同小可。更何况,过了娄山关,军阀王家烈就无险可守,对于他来说,娄山关的安危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