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55年授衔时除了考虑当时的军职之外,还要考虑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军职贡献。
其中大将的一个是标准就是抗战时期担任过八路军的旅长或者新四军的师长,才可以授大将军衔。
但奇怪的是正式授衔时,八路军的旅长授大将的并不多,八路军三师六旅只有两个大将。
相反新四军反而大将数量众多,新四军七个师中就有三个大将,没有参与授衔的李先念、谭震林、张鼎丞等都是大将的人选。
虽然八路军和新四军看上去好像都是“军”,但是实际我们都知道新四军在级别上只是等同于八路军的一个师。
为何八路军六个旅长最终的大将这么少?
02
八路军六个旅长分别是:343旅旅长陈光、344旅旅长徐海东、358旅旅长卢冬生、359旅旅长陈伯钧、385旅旅长王宏坤、386旅旅长陈赓。
但是最终只有344旅旅长徐海东与386旅旅长陈赓被被授衔大将,其余人员要么没有授衔,要么仅仅是上将。
这其中原因很多,主要一点在于八路军初期的旅长主要参考的是红军时期的资历,但是55年授衔是参照52年职务评级,需要考虑整个革命历程。
八路军旅长这些人选如果按照红军时期的资历来说大将都是没问题,但是在后期的发展中很多人却不是很如意。
比如陈光,作为八路军旅长中资历最老的,是井岗山红四军湘南起义的代表,后来一度当过115师代理师长。
按照陈光过去的级别和军职,元帅也不是不可能的,大将只能说保底。
但是因为很多原因,在隔离审查中,陈光选择了自杀以证清白,因此也错过了大将军衔。
卢冬生也是属于比较遗憾的,虽然没有怎么参加抗日战争,但是卢冬生是标准的红二军团代表。
从贺龙的警卫员起家,到第120师358旅旅长,如果他不出问题同样是大将候选人,而不会用许光达来作为红二军团的代表了。
但是很遗憾,在解放战争初期卢冬生在东北负责工作时不幸被几个苏联兵痞枪杀,这也导致了后来红二军团缺少大将候选人。
陈伯钧和王宏坤两人都是属于军功不明显,而自身所代表的团体有了更好的代表。
陈伯钧是秋收起义出身,但是秋收起义有了大将代表谭政;王宏坤是红四出身,但是红四有了大将代表王树声。
因此最终便数八路军六个旅长,两个各种原因死亡,两个大将,还有两个不够资格。
如果不出意外,八路军应该是四个大将才对。
03
我们再说新四军,新四军在皖南事变后成立了六个师。
其中,粟裕、张云逸、黄克诚三位师长是大将军衔,粟裕为第一师师长,张云逸为第二师师长,黄克诚为第三师师长。
新四军为什么大将会这么多呢?其实原因有一点复杂。
第一点原因在于新四军大部分将领的资历其实是比较老的。
虽然早期留守红军时期情况艰难,但是留守红军作为红军代表,其中大部分高级将领的党内军内职位资历都是比较老的。
比如新四军一开始成立的四个支队,四个司令分别是陈毅、张鼎丞、张云逸、谭震林。
这些人在党内军内的资历都很老,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丝毫不逊色于八路军的那几位师长副师长。
后来新四军成立了七个师,这七个师的师长本身资历就很老,后来的发展也很不错。
第二点原因在于新四军皖南事变后是八路军和新四军一起重新组建的。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损失惨重,但是党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除了新四军仅剩的江北指挥部外,还调动了八路军以及其它地方游击队。
比如第三师师长是黄克诚原来就是八路军的旅政委,带兵到了新四军成了师长,后来就成为了大将。
第4师师长彭雪枫也是八路军过去的,过去是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皖南事变后到了新四军。
其实很多新四军的将领同时也是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因此新四军才看上去师长都是大将或者大将候选
04
整体来说新四军无论是在党内军内的级别其实基本都和八路军某师的级别是等同的。
抗日战争结束时新四军总兵力达到三十万人,也基本和八路军一个师的兵力师等同的。
不过八路军三个师的发展不太均衡,115师衍生出了晋察冀、山东两大军区,120师因为保卫陕甘宁因此只能困守贫瘠的陕北。
而我们的大将也不能只考虑新四军的师长或者八路军的旅长,还要考虑其他同级别的军官,以及军中的平衡。
比如萧劲光大将就是八路军留守军团的负责人,职位丝毫不比八路军旅长差。
还有谭政大将、罗瑞卿大将是政工战线的代表,一个是后勤大将,一个是政工大将,也是不能少的。
王树声、许光达二人则分别是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代表,同样也是必须要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