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保利拍卖行,《嵩阳汉柏图》以8736万天价落槌。

这消息在收藏圈炸了锅,也炸醒了河南农民朱云

他怎么也想不到,两年前被他当做“赝品”贱卖的传家宝,如今竟价值连城。

背后其实是个精心设计的“专家”骗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的谎言:一场鉴宝节目的罗生门

2009年,鉴宝热潮席卷全国,各种鉴宝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股热潮中,无数人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希望能从祖辈传下来的古董中发现价值连城的宝贝。

河南农民朱云也不例外,他家中有一幅传承多年的《嵩阳汉柏图》,一直被视为珍宝。

在亲朋好友的怂恿下,朱云决定带着这幅画去河南电视台的《华豫之门》节目碰碰运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怀着忐忑而又兴奋的心情,朱云来到了节目报名现场,他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幅裱在木框里的画,生怕有半点闪失。

交完一百块钱的报名费后,朱云站在长长的队伍中,耐心等待着自己的机会,周围的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着各自带来的宝贝,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期待的气氛。

就在这时,朱云注意到了站在一旁的刘岩,这个身着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正在和几个工作人员交谈,看起来颇有威严。

朱云好奇地向旁边的人打听,才知道这位就是节目组请来的鉴定专家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轮到朱云展示自己的宝贝时,刘岩亲自上前查看,他小心翼翼地接过《嵩阳汉柏图》,摘下眼镜,仔细端详着画作的每一个细节。

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不时还用放大镜查看某些特定的部位,这专业的姿态让朱云更加相信自己带来的可能真的是件稀世珍宝。

初步鉴定结束后,刘岩并没有立即给出结论,他告诉朱云,这幅画确实很特别,需要进一步研究。

他邀请朱云和他的兄弟到自己下榻的宾馆,说是要在那里进行更详细的鉴定,朱云欣喜若狂,认为自己的宝贝终于要露出真面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宾馆房间里,刘岩摆出了一副专家的架势,他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展开画卷,用各种仪器反复检查。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刘岩终于开口了,他说这幅画确实年代久远,但可惜不是乾隆的真迹。

他解释说,市面上类似的仿品很多,虽然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并不算特别珍贵。

为了显示自己的专业和善意,刘岩给出了一个估价:最多三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朱云兄弟失望的表情,刘岩又补充道,他认识一些出手阔绰的收藏家,可以帮忙介绍买家,争取卖个好价钱。

朱云虽然有些失望,但对刘岩的热心帮助还是心存感激,没过多久,一个叫程功的买家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17万元的价格成交,这个价格远超刘岩的估价,让朱云兄弟喜出望外。

他们拿到钱后,满怀感激地向刘岩道谢,认为自己遇到了贵人,不仅得到了专业的鉴定,还卖出了好价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带着这笔意外之财,朱云兄弟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计划着如何使用这笔钱。

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刚刚经历的并非一场公平交易,而是落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

那个看似专业、热心的"专家"刘岩,实际上是一个老练的骗子,而那个慷慨的买家程功,则是他的同伙。

两年后的一个下午,北京保利拍卖行的拍卖大厅里,气氛热烈而紧张,众多藏家和投资者聚集在这里,期待着即将拍卖的珍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视上那幅画和朱云记得的一样,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屏幕上,就在拍卖师的声音响起时,他的心跳加速,紧张得几乎无法呼吸。

当《嵩阳汉柏图》以8736万的高价成交时,朱云的心猛然一沉,仿佛被一块巨石压住。

他的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瞬间,那个曾经在宾馆中认真鉴定的刘岩,那句“这幅画最多值三万”的话,仿佛在耳边回响。

他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意识到自己被骗的事实如同一记重拳,击打得他几乎无法站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云的心中充满了愤怒与无奈。他回想起当初的情景,那个自称专家的刘岩,凭借着一身光鲜的履历和权威的气质,轻易地让他相信了自己的判断。

朱云心中暗想,如果不是刘岩的“鉴定”,他又怎么会轻易放弃这幅珍贵的作品?他决定找到刘岩,讨个说法。

于是,朱云带着满腔的愤怒和不甘,找到了刘岩,面对朱云的质问,刘岩却表现得十分淡定,甚至有些不屑。

他冷冷地回应:“我从来没有说过这幅画是假的,交易的价格也是你们双方谈好的。”他的话语中透着一股无所谓的态度,仿佛一切与他无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云感到无比失望,他试图将责任推给刘岩,认为正是刘岩的低估和错误判断导致了这场交易的失败。

但是,刘岩却将责任巧妙地转移到程功身上,声称程功为了炒作市场价格,故意抬高了拍卖价,甚至暗示这幅画最终是被委托人自己买回的。

刘岩的辩解让朱云感到无力,心中的愤怒逐渐被无奈取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接下来的维权过程中,朱云发现自己面临着重重困难,没有合同,没有录音,没有任何证据,他的维权之路异常艰难。

即便他向警方报案,警察经过调查后也表示,由于证据不够充分,无法立案,朱云感到无比绝望,也只能吃下这个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陷阱的套路:

朱云的遭遇并非个例,古玩收藏市场鱼龙混杂,各种“专家”骗局层出不穷。

这些“专家”往往利用人们对古董知识的匮乏,以及对“专家”身份的盲目信任,设置各种陷阱,让人防不胜防。

他们的套路,往往环环相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造权威

这些所谓的“专家”们会包装自己的身份,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例如:博物馆研究员、大学教授、电视节目顾问等等。

这些头衔,就像一层金色的外衣,让人们更容易相信他们的判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贬低藏品

在鉴定时,他们会故意贬低藏品的价值,说成是赝品、仿品,或者说市场行情不好,不好出手。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藏家心理防线崩溃,更容易接受低价出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心”牵线

这些人会“好心”地帮藏家联系买家,实际上这些买家往往是他们的同伙。

他们说会出高价买你的藏品,但实际上给的价格比市场价低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价转手

最后,他们会通过拍卖行或者其他渠道,将藏品高价转手,从中赚取巨额利润,除了朱云的案例,还有很多类似的事件。

一位老人带着祖传的瓷器去鉴宝,被“专家”鉴定为赝品,低价卖出,后来,这件瓷器在拍卖会上卖出了百万的高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年轻人收藏了一批古钱币,请“专家”鉴定,结果被告知是假币,一文不值,后来,他发现这些古钱币都是真品,价值不菲。

这些案例,都揭示了“专家”骗局的普遍性和危害性。

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信息优势,哄骗那些不太懂行的收藏爱好者,从中赚取高额利润,严重扰乱了古玩市场的正常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们深谙包装之道

“专家”们不仅会利用各种头衔和荣誉来装点自己,还会通过媒体曝光、出版书籍、参加讲座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他们会在公众面前塑造一种专业、权威、可信的形象,让人们对其产生盲目的崇拜和信任。

一些“专家”甚至会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自己的“专家”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一些看起来很专业的文章和视频,吸引粉丝关注,甚至还会在一些论坛和群组里,解答网友的疑问,树立自己的“专家”形象,这些行为给他们后来的欺诈留下了隐患。

那么,我们如何辨别真假“专家”?

在古玩收藏市场,如何辨别真假“专家”,保护自身利益,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的伪装越来越精妙,他们的套路也越来越深,普通藏家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陷阱。

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是关键,与其依赖“专家”,不如自己成为“专家”。

收藏古玩得慢慢来,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多读书、多参观展览、多和专业人士交流,这样才能慢慢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和辨别真伪的水平。

不要指望速成,也不要迷信捷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在收藏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选择正规的交易渠道也至关重要,正规的拍卖行和古玩店通常有一套完善的鉴定和交易流程,能大大减少买假的风险。

避免私下交易,尤其要警惕那些主动联系你的“专家”和“买家”,他们很可能是骗子。

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有人给你一个看似特别好的机会,一定要多留个心眼。

对待“专家”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别被那些“专家”的头衔蒙蔽了,多问几个为什么,“专家”的意见,只是参考,不是最终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多方求证,多听取不同意见,才能做出更客观的判断,不要盲目相信权威,要有自己的想法。

记住,你才是自己藏品的主人,你拥有最终的决定权,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保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

做交易时,记得签正规合同,保存好交易记录,如果遇到纠纷,可以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不要因为怕麻烦或者碍于面子,就放弃自己的权利,记住,法律是你的后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辨别真假“专家”

查看“专家”的资质:真正的专家,都有相关的资质证书,例如:文物鉴定师资格证书、考古学家资格证书等。

可以请“专家”出示相关证件,或者自己去相关机构核实一下,还可以通过网上搜索或者问问同行,了解一下这位“专家”的口碑怎么样。

如果一个“专家”口碑不好,或者有很多负面评价,就要警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警惕“专家”的承诺:如果一个“专家”给你做出过高的承诺,例如:保证你的藏品可以卖出高价,或者保证你的藏品是真品,就要警惕。

真正的专家,不会轻易做出承诺,交易时记得保存好证据,比如合同、收据和聊天记录,要是出了什么问题,这些证据能帮你保护自己的权利。

朱云的经历真是让人心疼,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它提醒我们,在古玩收藏市场,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信所谓的“专家”和“权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学习相关知识,提高鉴赏能力,选择正规渠道进行交易,保留好交易证据,只有这样,才能避开“专家”陷阱,守护好自己的利益。

古玩收藏,乐趣与风险并存,它能让人感受到找到宝藏的快乐,但也可能让人落入被骗的陷阱。

对于普通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最好还是不要轻易涉足这个领域。

希望朱云的经历,能够唤起更多人对古玩收藏市场乱象的关注,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打击“专家”诈骗行为,为收藏爱好者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收藏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期待一个更加透明、公正的古玩收藏市场,让真正的收藏爱好者能够安心地享受收藏的乐趣,让那些心怀叵测的“专家”无处遁形。

这不仅需要藏家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这起事件也反映了古玩收藏市场管理上的漏洞。

监管不够给力,给了一些坏人可乘之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专家”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市场环境,保护藏家的合法权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媒体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对“专家”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和监督,避免为“假专家”提供宣传平台。

还要多普及古玩收藏的知识,让大家的鉴赏能力和风险意识都能提高,希望朱云的故事,能够警醒更多人。

在追求财富时,别让眼前的小利益蒙住眼睛,要保持冷静,小心行事,古玩收藏,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要想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