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出了上百位将军,张爱萍、杨超、魏传统三位都是达县人,儿时并不认识,他们于1925年春入达县中学学习,成为同学,彼此熟悉,成为挚友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前排左起启功、魏传统、尹瘦石、杨超、张爱萍、杨汝岱
张爱萍(1910-2003)年,出身于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一个农民家庭,1925在达县中学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任学生会副主席。1926年4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罗江口党支部书记、临时县委委员,积极组织学生、群众进行革命活动。1929年6月赴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跟随红一方面军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担任团政委,成为中央红军的开路先锋。
他到达延安成为军委骑兵团长兼政委,党校学习后又参加了新四军,任4师师长,解放战争结束时任华东海军司令兼政委,1955年授衔上将,后任国防科工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杰出领导者。
张爱萍
张爱萍在长征时就创作了少共国际师师歌歌词,参与编辑团中央机关报《青年实话》,主编少先队中央总队机关刊物《少年先锋》,发表数十篇文章。
他又是我军著名的将军诗人、摄影家、书法家,著有《神剑之歌》、《张爱萍军事文选》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超(1911-2007)年,达县人,从达县中学毕业后,又就读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9年到上海中国公学学习,1932年7月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937年8月国共合作时期出狱赴延安。
1938年在延安是毛泽东亲自组织的六人哲学小组成员之一,任马列学院哲学研究室主任。在马列学院、中央文委当过哲学家艾思奇的助手,被称为延安的“黑格尔”。1945年随毛泽东、周恩来同志赴重庆谈判,在隐蔽战线从事情报工作。
杨超
新中国成立前夕调回中央,先后任中央统战部一室主任和周恩来副主席政治秘书,夜以继日地为建国大业奔波操劳。1950年,他主动要求从中央下放基层,先后担任四川地委书记、省总工会主席、省委工业部长、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等职。
杨超醉于哲学研究,一生哲学著作无数,是中国哲学界的权威,同时在书画艺术方面颇有造诣。
魏传统(1908-1996)年,现达州市通川区人,在达县中学加入共青团, 1928年入党,参加了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队,1933年参加红四方面军,经过了长征和西路军的浴血奋战。一直从事政治宣传工作,1955年授衔少将。
他曾先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副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为解放军培养了大量艺术人才,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创建者和开拓者。
魏传统
魏传统既是一位老将军,又是享有盛誉的诗人、书法家,对诗词格律造诣很深,他精通书法艺术,全国名胜古迹,多有他题写的碑铭和楹联匾额。
三人从1925年进入达县中学成为同学,在学校一起闹学潮参加革命,又分别离开走上了为革命奋斗的不同道路,张爱萍参加了中央红军的长征,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百战将军;魏传统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一直从事政冶宣传工作;杨超一直求学直至坐了5年监狱到延安,从达县中学分离直至在革命圣地延安才再度相逢,此时他们都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事业的革命者。
幸运的是经过浴血奋战,大家都活到革命胜利,1955年张爱萍授衔上将,官至副国级,是三人中成就最大的。
魏传统授衔少将,创办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成为军队系统艺术家的摇篮,现今大家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大都是军艺毕业的。
魏传统
而杨超从周总理的秘书申请回到家乡四川工作,担任地方领导,全心致力于为家乡建设作贡献。
由于三人是老乡同学,又都热爱艺术,精通诗词书画,被称为"岁寒三友"。他们在老年时常切磋交流诗画,还牵头组织创办了四川诗书画院,为四川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书画艺术家。
在达县张爱萍故居建立的神剑园纪念馆专门有个"三友园",大量珍贵史料、诗词书画作品展现了三位革命家长达70多年笔墨丹青的革命友谊。
由于三位老人从少年时参加革命,饱经风霜,历经磨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加之醉心诗词书画艺术,心性豁达,养生有道,都是长寿。
魏传统1996年去世,享年88岁,张爱萍2003年去世,享年93岁,杨超2007年去世,享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