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感创作人#

心理学上有种防御机制叫作反向形成,意思是,一个人有某种感受,但他不愿意看到这种感受,就用完全相反的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向形成,实则就是在回避深度的自我觉察。

比如,有些人说话特别心直口快,而且还很以此为荣。

其实他们就是在回避深度自我觉察,不想让自己知道真正的感受和愿望到底是什么。

跟他们打交道,常常会有两种反应:

一是被他们的所谓“刀子嘴豆腐心”伤害了,这其实就是他们真正的目的——伤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根本没有什么豆腐心,有的只是“痛苦的心”。

证据就是我们在他心直口快后觉得痛苦了——这就是情绪的传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点可以总结成一个经验:当我们跟一个人打交道后有什么特别情绪,就要思考一下这个情绪有没有可能不是自己的,而是他的;

二是跟这样的人打交道时间长了,我们会不自觉地忽略他的表达。

这也是一个证据,证明他的表达在掩盖真实的内心,所以没有价值。

另外一种和反向形成有关的著名心理问题——洁癖。

很小的小孩是没有“肮胀”的概念的,他们甚至会喜欢脏东西。

我们认为最脏的大小便,在他们眼里却是自己的创造物。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爱干净这一点上过度严厉时,孩子就会学会反向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是洁癖有家族聚集性的原因。

洁癖还会泛化到道德层面,这样的人会因为他人微不足道的缺点而拒绝跟他们打交道。

可想而知,这种洁癖的人会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当你特别烦一个人时,也许正在反向形成。

有些青春期早期的男孩子会表面上很烦女孩子的婆婆妈妈,但我们知道,他们内心其实是非常喜欢的。

他们只是还无法应对自己的欲望,所以不仅对自己的欲望视而不见,还把欲望变成了排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这些反向形成的例子,其中的一个意义就是为了描述使用这种防御机制的人的内心的风景,看得出来他们是多么地耗费自己的能量。

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这样内耗,他就可以把更多的能量投入到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去爱和创造。

再有一个意义,就是我们心中有一个理想人格的标准,就是要活得真实,对自己和他人真实。

揭示反向形成,实则就是还原真实。

记住一句话:一切在程度上有点过度的东西,本质上都有可能是它的反面。

换言之,“什么”是对“什么”的防御或者掩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后两个“什么”,一般是一对反义词或者相反的东西,它们的前后位置可以互换。

如:抑郁是对躁狂的防御,反过来,躁狂是对抑郁的防御。

反向形成,从暂时渡过难关这一点上来说,也许是一种智慧,但绝不是最高智慧。

最高的智慧一定是直面那些没让自己满意的问题,并发展能力去解决它们。

娟心理: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专栏有疗愈创伤和人格成长的方法,如有需求,可作了解;若有情感心理困扰,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