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译本(归琪先生提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最知名的版本,是由梅益先生翻译的这一版。它最早出版于1942年,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初版五千册,1942年5月由上海远方书店再版。
但梅益版本并非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第一版。
中国最早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译本,是由上海潮锋出版社1937年5月出版的版本,该书译者段洛夫、陈非璜。
归琪先生收藏的两版1937年潮锋版,其中一本太破旧,被做成了精装本(左边书)
版权页显示为1937年5月版(归琪先生提供)
两个月后该书就再版,1939年5月推出战时订正初版,1940年、1946年先后再版。
到了1949年1月,这一版本出版了最后一版,从版权页上可以看到这是它的第八版。
段洛夫、陈非璜译本1949版(归琪先生提供)
这一版本,只有小说的第一部分,它能从1937年出版面世一直到1949年不断再版,仅仅出了半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确实叫人感到不可思议。只能说这版本很有市场,不然也不会出版了八个版本。
在段洛夫、陈非璜译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7年5月第一版里,配了一套插图。笔者择其优者排列如下,共计7幅:
这套插图的作者是谁?
国内的各个书籍与报刊上都语焉不详。
笔者为此很困惑,一直想搞明白,这一套插图出自何人之手。
笔者也是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缘,介入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插图这一个大坑中。
这次重新回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来,是因为从2023年下半年起,受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组之约,为部编版教材作者进行溯源。
在这一过程中,看到了1973年版的北京中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筑路”选入课本,而用的版本,不是文革后人教社教材里选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由黄树南担纲的新译本,而用的是梅益的旧译本。也就是说文革期间梅益版本,也是有它的市场的,甚至被教科书原封不动地使用。
因为《筑路》这篇课文的由头,笔者再次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找了出来,再次读了一遍,也是试图找回童年阅读时的那种特殊感觉。
当时也因为好奇,想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插图作者找出来,便进行了一番搜索。
这一搜索不要紧,却意外地发现,现在俄罗斯出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用的插图几乎没有一家采用我们中国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都喜欢采用的列兹尼琴科版本。
列兹尼琴科版本
在莫斯科与索契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里,我们可以注意一下,挂在墙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插图,醒目的版本中,也没有列兹尼琴科所绘的插图。
而据位于莫斯科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统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33位画家绘制了插图。
为什么在我们看来相当唯美、形象逼真、细条细腻的符合我们想象、也造就了我们的想象的列兹尼琴科版本,在俄罗斯不受待见呢?
唯一的可能,就是列兹尼琴科是一个乌克兰人,他的特殊身份,在俄乌交恶期间,导致他的绘画背后纠结着许多深不可测的非艺术因素。
这也是我想当然的臆测。
但由此使我隐忍不住地搜索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33种插图,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中国译本的插图,必定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在中国最流行的梅益译本里,我们实际上,会发现有三版插图,最后一版才是列兹尼琴科所绘的插图。之前还有两版不为人知、质量平平、近乎淘汰的插图。
而在梅益的三版插图之前,也就是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第一版中文译本,也就是潮锋版1937年的版本里,也有一套插图,这个插图,日后也消弥不见,几乎无人知道。
那么这个版本的画家是谁?
笔者经过爬梳,发现潮锋版的插图,来自于俄文版1936年版。但因为也没有查到俄文版本的插图作者是谁,因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译本第一版插图的作者究竟是谁,也压在了箱底,而无从破解。
1936年俄文版
在搜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原版插图过程中,笔者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我们是孤独的,因为这样的内容,很少有关心者与关注者。
但个人觉得,因为介入到了这一个大坑中,搜集了很多素材与资料,如果不深耕一下,像扔苞谷一样扔到一边,以后不可能再回到这一个坑中。
所以,笔者就硬着头皮,力求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文版插图,作一个竭尽所能的介绍,使我们能够看到苏联时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出版盛况以及时代印痕。
不过,毕竟介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太过冷门,就像石子扔到了水里,似乎没有激起一点微澜,直到有一天,笔者收到一位网友的短信。
他发来了一张俄文版1932年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影及其中的部分插图,令我大喜过望,因为我在网上寻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俄文第一版的图片,几乎一无所得,只是在拍卖美术作品的网站上,找到这一版的两张图片。
归琪先生收藏的俄文第一版
很难相信,国内竟然有网友能够拥有在俄罗斯网站上也很难看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2年第一版的图书信息。
我是在早上收到这位网友的私信的,立刻给他回信,几乎以惊喜交加的口气,肯定了他的这一版图书的珍贵性。
他也爽快地让我加他的微信,由此,我知道了他竟然是中国图书收藏界的大珈归琪先生。
在崔永元所著的《不过如此》曾这样称呼归琪先生为“上海小人书一族中的强人。”
崔永元笔下的归琪
我又在于彬编著的《小收藏大富翁:中国当代优秀收藏家传记》(2002年版)一书中看到对归琪先生的专文介绍,在书前的彩图上,还有归琪先生的真身露面。
实际上,我之前介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文版插图,归琪先生大都有收藏。
在归琪先生丰厚的收藏面前,我只觉得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各个版本的插图介绍,是彻头彻尾、货真价实的班门弄斧。
而归琪先生主动联系我,也意味着笔者终于可以让之前的疑惑迎刃而解了。
在归琪先生的助力下,我们也能够把潮锋版本的插图作者给揭示得水落石出了。
潮锋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1937年1949年版的八版中,都用了一套插图,这个插图,来自于俄文1936年版。
归琪先生将他收藏的1936年俄文版的版权页及中文硬译图片发了过来,从版权页上可以看到,这一版的画家名为:Н.В.Ильина。
归琪先生收藏的俄文原版,可以看到插图作者是谁
归琪先生发来的原版插图,比潮锋翻印的插图清晰度要升华几个层级:
1936年原版插图,实际上已经包括了第二部分的内容,但潮锋版转载这些插图的时候,因为这个译本只翻译了小说的第一部分,所以只选了原版涉及第一部分的七幅插图。
这位俄文原版插图画家,可以查到他的全名是: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Ильин。
译成中文名为: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伊林,生于1894 年,逝于 1954年,享年60岁。
伊林像
归琪先生将他查到的伊林的个人履历发了过来,内容如下:
Nikolai Vasilyevich Ilyin ,苏联图形艺术家、插画家、图形艺术家、设计师。他在书籍印刷领域做了很多工作。
1910年至1916年,他在莫斯科绘画、雕塑和建筑学院(MUZHVZ)学习。后在下诺夫哥罗德从事书籍设计(1922-1930 年)。自 1930 年起,他在莫斯科生活和工作,担任 Detgiz 出版社的艺术家,然后是 Goslitizdat 的首席插画家。他利用剪影技术设计了 A. S. 普希金的作品集。
伊林所绘的普希金作品插图
潮锋版只翻译了小说的第一部,显然不是全本。为什么那两个译者段洛夫、陈非璜不把全书译出来呢?
实际上段洛夫1938年,就离开了上海,参加了新四军,他已经拿起了枪,走上了抗日的第一线,而没有时间再安坐书斋,从事革命文学的笔上战斗了。
我们在《新四军事件人物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版)中可以看到对段洛夫的介绍:
段洛夫像
——段洛夫(1912-1983) 江西省永新县人。一九三八年九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新四军。曾任军政治部敌工部干事,军教导总队政治教员,第一支队第一团政治处政工股长,第三支队政治部敌工科长,第七师第十九旅政治部敌工科长,第七师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秘书长,皖中区党委秘书长、城工部部长,芜(湖)繁(昌)南(陵)工委书记等职。在皖江地区参加抗日和反顽斗争,致力于瓦解敌军工作,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旅大公安总局秘书长,大连关东日报、关东通讯社副社长,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编审处处长、教育部秘书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副局长,国务院教育部计划司司长,高教部副部长,教育部顾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等职。一九八三年十月三十日在北京病逝。——
在2000年版的《永新人物传下》 中对段洛夫有更为详细的介绍,我们把书影拷贝如下:
而另一位译者陈非璜的情况呢?
据《汉译文学序跋集:第12卷1936-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11月版)介绍如下:
——陈非璜,生卒年不详,曾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即创办新路出版社,《马汉姆教授》是该出版社的唯一出版物。另与吴天合译德国乌尔夫戏剧《希特勒的“杰作”》,与段洛夫合译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对于并非完璧的潮锋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该书的出版社也是一块心病,所以到了1949年8月出版了全译本。
归琪先生收藏的冯驺译本1949年版
这个译本的译者是冯驺,系周楞伽的笔名。
关于周楞伽,我们可以在北京语言学院编辑的《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三分册》(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中看到对他的介绍,见书影如下:
在冯驺的全译本中,第一部分,仍然沿用之前段洛夫、陈非璜版本的插图,但是,这个版本的插图只有第一部的内容,那么,第二部分的插图怎么办?
于是,请中国画家杨见龙补绘了第二部分的插图。
杨见龙的插图可以用鬼画符来形容,中国画家,没有异域生活的体验,绘画功力也不如人意,画出的插图聊胜于无。杨见龙画了9幅插图,加上之前段洛夫译本里的7幅,这样这一版插图达到了16幅。我们看一下杨见龙的插图:
这里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其实俄文1936年版里有全套插图,段洛夫译本拿来了第一部分的插图,那么在出版全译本的时候,把原版插图的第二部分拿过来,不就行了吗?用得着请中国的隔行如隔山的画家重画后半部分的插图么?但事实上,潮锋版的全译本就这样做了,把杨见龙的插画衬托得更像鸭子上架,不成体统。
到了1950年2月,潮锋版的冯驺译本又出了第二版。
归琪先生收藏的冯驺译本1950年版
潮锋出版社看样子是一个很负责的出版社,而且其倾向是相当进步的,一直到建国后,仍然能够正常出版图书,那么潮锋出版社有什么背景?
我们在戎林海编辑的《瞿秋白翻译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版)中可以看到对潮锋出版社的来龙去脉的一个介绍:
——潮锋出版社创办于1934年,设在江西路(今江西中路)170号238室,经理卢春生,出版社科和文艺方面的书籍,也出版了许多苏联文学作品(延续到抗战胜利之后)以及“潮锋丛书”,收有《最近苏联伟人讲演译丛》(膺庸编译,潮锋出版社1936年版)、《一九三六的苏联》等。最为出名的是首次出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7年6月),由段洛夫、陈非璜据日译本转译成中文,1939年5月推出战时订正初版,以后多次再版。抗战时期潮锋迁移到汉口.改名为大众出版社,后迁到广州、浙江丽水,改名为大时代书局,抗战胜利后返回上海。新中国成立初期,光明书局、潮锋出版社等先后组建或并入新文艺出版社,后为上海文艺出版社。——
由此看来,潮锋出版社汇入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品牌之中,也足见潮锋出版社的底蕴。
在短短的两年内,潮锋出版的冯驺译本竟然在1949、1950年出了两个译本,这其中微妙的版本变迁,作为外人,很难搞清,但归琪先生提供了这期间的每一个有着细微变化的版本,使我们下面的叙述变得清晰而明晓起来。
归琪先生拥有冯驺全译本1949、1950年版,两个版本封面不同,1949版的书名是黑体字,1950年版是红体字,也许是为了顺应建国后的新形势而作出字色的改变。
归琪先生收藏的1949、1950年版
在归琪先生提供的冯驺全译本1950版本里,是一套全新的插图,也就是把之前潮锋版中由伊林所绘的插图给抛弃了,因为实际上伊林绘制的插图太过粗糙,人物造型又不优美,画家的功力实在堪忧。所以笔者一度时期怀疑这是否是伊林所绘。
冯驺译本1950年内页插图(归琪先生提供)
1950年版的插图,正是后来被梅益第二版插图所采用的那一套。这一套插图的画家,在冯驺译本的首页上清晰地标明为:柯洛文。
之前,笔者曾经按顺序介绍过梅益译本中出现过的三套插图,当时笔者将柯洛文的这一套插图,误当成了俄文版里的美术编辑的名字,导致了介绍有误。
梅益版的第二套插图,也用柯洛文的插图
归琪先生提供的俄文版藏书,纠正了笔者的错误。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潮锋版采用的苏联画家伊林的插图,从1937年开始,一直沿用到1949年的冯驺全译本,算起来,这一套插图在中国流通了12年,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今天已经无人知晓,也没有人愿意去关注。
但归琪先生收藏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矿藏丰富的版本,为我们廓清了迷雾,也让中国第一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插图作者浮出了水面。
可以看出,归琪先生的收藏不仅局限于连环画,还收藏了一些名闻遐迩的文学经典,从他发来的图片中,可以看到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各类藏品,就占据了整整一柜,而这其中可以说包括了俄文版本在内的各国版本。
归琪先生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收藏专柜
等以后有空,我们把归琪先生收藏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各国版本进行展示。
最后对归琪先生提供的无私而热心的帮助,致以衷心的感谢。
这样,伊林,这位苏联画家,成了我们介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作者第1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