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上)

16-17世纪的英国是指英吉利王国而言。当时,它只是欧洲大陆西面不列颠群岛上一个较小的封建国家,其领土主要包括英格兰、威尔士和周围的一些岛屿。苏格兰则属于苏格兰王国的版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吉利王国与苏格兰王国原来是两个独立的封建国家。1603年,英国都铎王朝的女王伊丽莎白逝世后,因无后嗣,遗命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六世继承英国王位,是为詹姆斯一世,从而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的统治。詹姆斯身兼英吉利和苏格兰两国的国王,但两国仍各自独立,分别保持原有的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

英国的牧羊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3、14世纪,英国就已不断向欧洲大陆的佛兰德斯和佛罗伦萨等地的呢绒工业提供羊毛。到15世纪,英国的城市经济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7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要有大批的雇佣劳动者,二是要有大量的资本,同时还必须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这些条件必须通过原始积累来完成。英国通过残酷的"圈地运动"和野蛮的海盗掠夺、对外贸易及其他殖民侵略活动,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

1.革命前的社会经济状况

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商业交往,早在11世纪诺曼人征服以后就建立起来了。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和新航路的开辟,使尼德兰南部的佛兰德斯和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意大利北部城市的毛织业迅速繁荣起来,羊毛价格随之不断上涨,养羊业成了特别有利可图的事业。另一方面,美洲廉价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导致的"价格革命",使英国的物价在16世纪里上涨了1.5倍,这使按习惯征收固定货币地租的英国领主的实际收入锐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攫取养羊业的巨大利益,为了免受"价格革命"带来的损失,英国的一部分贵族领主便开始强占农民的公共地(林地、牧场、荒地、沼地),用栅栏、篱笆、濠沟等把这些土地围起来,变成他们私有的牧羊场。随后,他们还千方百计地剥夺公簿持有农的份地,或者把原来租给其他小佃户的土地收回后圈围起来,变小耕地为大牧场,出租给大租佃农场主或自营。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始于13世纪,那时仅仅是英国农村中的局部现象,到16世纪之后,则几乎波及了英国东部和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它使英国许多村庄被消灭,农村几乎变成了羊的世界,成千上万以土地为生的农民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他们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托马斯.莫尔在他著名的《乌托邦》一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现在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

圈地运动给英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它大大加速了原本缓慢进行的直接生产者农民与生产手段土地分离的过程,使英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国家。大批破产的农民,除无生计的流浪者外,或是在故地的大农场中充当农业雇佣工人,或是作为家庭手工业者为呢绒商加工产品,或是流入城市受雇于手工工场。其次,它破坏了英国农村的封建庄园经济,使英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由封建土地所有制向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转化。贵族地主在圈地以后,往往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或自己经营。他们在大规模的农场上采用雇佣劳动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农场相当于工业中的手工工场。由此可见,圈地运动也是英国农村封建剥削方式向资本主义剥削方式转化的重要原因。

在资本主义深入农村并改变阶级关系的同时,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也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英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还在16世纪就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其中,呢绒工业最为发达,是英国的"民族工业"。在毛纺织业中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有两种形式,即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分散的手工工场就是商人把羊毛(或毛线)交给家庭手工业者,待他们把羊毛纺成线(或织成呢绒)后,收回毛线(或呢绒),付给他们工资。有的分散的手工工场规模很大,例如,威尔特郡有一个大的呢绒商支配着上千个家庭手工业者;另一个大呢绒商控制着方圆20英里以内的家庭手工业者。集中的手工工场就是雇佣工人在资本家建立的工场内集中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354年,英国出口羊毛约3.2万袋,呢绒成品约5000匹。到1547年,输出羊毛锐减至5000袋左右,而呢绒成品则增至12.2万匹,这一变化反映出国内呢绒工业的迅速发展。这种发展,大部分是利用没有行会制度的农村环境,以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进行的。少数规模较大的集中手工工场也开始建立起来,16世纪出现了雇佣1000多人的手工工场,17世纪出现了雇佣4000多人的手工工场。尽管英国的呢绒为粗毛呢,不如荷兰的细毛呢,但由于价格低廉而夺取了荷兰细呢绒的欧洲市场。还在16世纪中期,英国毛织品的出口量占英国出口量的80%,到了17世纪初,已占90%,可见英国毛纺织业的发展已获得重大成就。

此外,一些从未有过行会组织的新兴工业也发展起来,如采煤、冶铁、火药、玻璃、造纸、纺织、造船等行业。虽然英国工业生产的质量和技术水平还不及西欧某些国家,但是其产量增加却相当迅速。从1551至1651年的100年中间,煤的开采量增加了2倍,锡、铅、铜、盐的开采量增加了6-8倍,铁的开采量增加了2倍。

英国工业发展的最重要成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结构的形成。手工工场企业,无论是分散的手工工场,还是集中的手工工场,都是封建的生产结构向资本主义生产结构过渡道路上重要的质的变化,是当时世界最进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海外掠夺和殖民侵略。从16世纪末开始,英国建立了许多从事掠夺的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有1579年建立的东陆公司、1588年建立的非洲公司和1600年建立的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完全垄断了英国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英国的海外贸易还具有很强烈的海盗掠夺的性质,各个海外贸易公司的据点,同时也进行海盗掠夺。英国还在亚洲、非洲以及北美、西印度群岛等地建立了许多殖民据点,掠夺当地人民的财富。

2.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革命前英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资产阶级成为最富有的阶级,在资产阶级中,一般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并不很强大,因为英国的许多工业部门还落后于荷兰、法国,真正经济力量比较雄厚的是大资产阶级,特别是居住在伦敦商业区的那些被称为"金匠"的大金融家和那些被授予特许状的海外贸易公司的股东们。大金融家很早就与宫廷发生关系,并且扮演了向国家放贷的高利贷者的角色。由于英国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实行的贸易独占制度,这些贸易公司可以靠独占地位而任意抬高物价。这一特殊地位,使得那些大金融家和海外贸易公司的股东们在与专制国家的关系上,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从总的倾向上看,其既得利益与专制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要进一步发展,则势必与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不可回避的矛盾,因此,大资产阶级还是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但是,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对地说还不够强大,在意识形态领域也还提不出一套理论体系,以致后来在革命中还得利用宗教的旗帜。另外,由于资本主义深入农村,形成了一个新贵族阶级,资产阶级同新贵族建立了反封建的联盟。有赖于这个联盟,革命才得以发动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贵族作为一个阶级,是在16世纪初国王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时形成的。亨利八世将教会的管理权从罗马教皇手中夺到国王手中;取消天主教,建立起英国国教"圣公会";同时没收天主教会的全部地产予以出售。购买教产的主要是商人、官吏、富有的自由农民以及部分大地主。这些人买到土地后几乎立即进行圈地,变为新贵族,使得新贵族终于形成为一个阶级。新贵族有贵族的头衔,享有贵族的特权,但其经营方式则是资本主义的,故在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而且,新贵族除来源于进行圈地的旧贵族外,相当多的人原来本是商人,因购买土地及贵族头衔而变成新贵族的。

这个在经济利益上与资产阶级一致的新贵族阶级,在政治要求上也同资产阶级站在一起。他们后来参加并领导革命并不是追随资产阶级,而是由于自身与封建制度的矛盾造成的。英国虽然出现了圈地运动,但从法律上说,全部土地仍属于国王。而且,大多数地区并未发生圈地,封建土地所有制仍占统治地位。根据这种制度,任何领有土地的贵族,包括新贵族,都必须向王室缴纳"骑士捐"。这就是体现封建关系的骑士领地制。国王还利用权力阻止圈地,对圈地者课以大量罚金。对于新贵族来说,其地产在经济上已属资本主义性质,而在法律上却要受封建性限制,表现出上层建筑已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基础上,新贵族与资产阶级共同发动和领导了革命。

革命爆发前,英国农民的主要部分是自耕农。他们除向地主缴纳地租外,还要负担其他封建义务。因此,他们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希望成为自己份地的主人,农民的下层主要靠公有地维持生活,圈地使他们的生活更加恶化。因此,广大农民一方面在今后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是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另一方面,从也反对圈地运动这一点来说,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

城市中的平民,主要包括手工工场的工人、手工业者、小商贩、工匠、水手、码头工人等,他们大多是因圈地而失去土地后流入城市的,身受封建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力和自由,经济上则难以为生,因此,他们是资产阶级革命中一支很强的力量。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