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初,东北行辕主任陈诚实在是干不下去了。东北的国军在他的任上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

陈诚认为东北的局面已经难以收拾,他想尽快脱身,跳出东北这个坑死人的冰窟窿。

但是他刚刚在军事会议上信誓旦旦地说:

“我决心同沈阳共存亡,如果共军攻破沈阳,我将以手枪自杀。”

现在公然逃跑对自己的名声影响很坏。陈诚思来想去,他决定让自己的夫人出马,走走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和陈诚

陈诚的夫人谭曼意是宋美龄的干女儿。谭曼意到了南京之后,直接去找了宋美龄。

宋美龄经干女儿一缠,心动了,对蒋介石说:

“辞修(陈诚的字)已经病得没法起床了,东北局面这样乱,赶快换个得力的人去应付。”

蒋介石已经意识到东北的危局不是陈诚所能应付的了,换将势在必行。

问题是,现在国军这边都知道林彪不好对付,东北是个坑。

杜聿明玩不转,陈诚搞不定。谁也不愿意去东北趟这趟浑水。

蒋介石扒拉来扒拉去,找到了一个本事很大却不怎么听话的人——卫立煌

卫立煌在国军内部被称为“常胜将军”。内战以后,卫立煌一直没能得到蒋介石的任用。有两个原因:

一是卫立煌不听老蒋的话。这个可以理解,有本事的人脾气也大。

二是卫立煌和共产党的关系比较亲密。这是委员长不能容忍的。

危急关头,这些都顾不上了。蒋介石告诉卫立煌准备让他出任东北剿总司令,总揽东北军政大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和卫立煌

没想到的是,卫立煌拒绝了。东北这个坑实在是太大了,不是埋了敌人就是埋了自己。目前来看,自己被埋的几率更大一些。

听说卫立煌不愿意去,有一个人比老蒋还着急。

没错,就是陈诚的好老婆谭曼意。她拿出了绝招:哭。

她三番五次跑到卫立煌家里,哭诉陈诚病情严重,难以支撑。请卫将军大发慈悲,早日赴任。

就在这次,蒋介石的说客张群、顾祝同也多次前往劝说。

迫于各方的压力,1948年1月22日,卫立煌飞抵东北。

2月5日,陈诚离开,飞往南京,结束了他主政东北的生涯。

陈诚走后,东北野战军政委罗荣桓替他算了一笔账:

主政东北5个月,丧失城市18座,土地面积6.3万平方公里,人口550万,损兵折将128,337名(其中将官30名),损失各种炮1164门,机步枪等59,586支…

卫立煌上任以后,深刻认识到国军在东北战场上野战能力不足和巨大的兵力劣势。

他开始逐渐放弃小城市、小据点,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在沈阳、长春、锦州为主的三个大据点内。

卫立煌亲率30万兵力驻守沈阳,郑洞国率10万兵力防守长春,范汉杰率15万兵力防守锦州。总兵力为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加上地方杂牌武装共55万人。

而此时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发展到12个步兵纵队36个师,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1个坦克团,共70万人。加上地方部队33万人,总兵力达103万人。

卫立煌收缩兵力之后,林彪的部队在野外无仗可打。对于国军重兵驻守的长春、沈阳、锦州,东北野战军显然也没有做好攻坚的准备。

卫立煌虽然稳住了局势,却不过是变成了一种慢性自杀。

他不出战,林彪耗的起,蒋介石耗不起。

东北数十万大军的补给全靠空运,国军实在没有这个能力。

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大维在写给国防部的报告中说:

“我深信继续据守被孤立的满洲城市是徒劳无益的,这些城市的军需民食完全依靠空运,而中国民用及军用航空运输能力的总和,犹远不足以满足需要的浩大吨位。空运的补充、保养和燃料的花费——在一个缺乏现金信用的国家中——足以导致经济上的灾难。另一方面,空运对于供应上,仅能做无效的帮助。”

4月,蒋介石电召卫立煌到达南京,提出了关于东北国军的作战设想。

蒋介石的想法是:沈阳的部队主动出击,打通沈阳到锦州之间的铁路,将沈阳的主力撤退到锦州。

这个方案对于老蒋来说是个折衷的方案,他既想要东北,又不想花钱。

大部队撤到锦州,补给可以通过秦皇岛、锦西海运到达。沈阳和长春留少量部队通过空运保证补给,还可以牵制林彪的大军。

老蒋的方案从战略上来说是一个天才的设想。这时候在西柏坡还有一个人也在关注着锦州,这个人是毛泽东主席。

两个人都意识到了锦州的重要性,国民党守住锦州进可以反攻东北,退可撤往华北。最不济也能拖住林彪的部队,避免增援到其他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辽西走廊地形

而国民党失去锦州的后果,大家从历史书上都已经看到了。

对于蒋介石的要求,卫立煌表示难以执行。

从战术上来说,大军从沈阳撤往锦州,沿途要经过三条大河,并且要通过东北野战军的解放区。

这正是林彪求之不得的战机。部队一旦离开坚城,很有可能在路上被林彪包围歼灭。

卫立煌的担心不无道理,后来杜聿明的徐州撤退就印证了他的判断。

除了战术上难以执行之外,卫立煌还有自己的私心,放弃东北这个责任太大了。他刚刚上任,如果因为撤退行动导致东北有失,这个黑锅蒋总统显然是不会替他背的。

卫立煌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据守坚城、整训部队、择机出战。

当然择机出战是安慰蒋介石的。卫立煌坚信,只要他不出击、不移动,林彪就拿他没办法。

不得不说,远征军的这帮子人都被美军给惯坏了。打日本的时候,美军提供后勤保障,弹药随便打、油料任意造、空投随时有。

现在到了东北,还是用远征军的思维来作战,几十万大军,林彪根本不用打,围困等着你崩溃就好了。

对于卫立煌坚守不出的战略,蒋介石忧心如焚。

他在日记中写道:

国军若不积极出击,作破釜沉舟之决心,则沈阳二十万之官兵皆成瓮中之鳖。

既然卫立煌不听话,那就找一个听话的人来执行撤往锦州的计划。

蒋介石找到了他的好学生—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希望他能够执行打通沈锦线,主力撤往锦州的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廖耀湘

从内战开始,廖耀湘和他引以为傲的新六军就一直在东北和林彪的部队作战。

短短两年不到,东北的将帅们换了一茬,光上司就换了三个。

他先是跟着杜聿明、接下来是陈诚、现在是卫立煌。

跟他一起挺进东北的新一军军长孙立人走了、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也走了。

只有他还一直坚守在东北。

林彪部队的战斗力怎么样,没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

初入东北的时候,新六军一个团可以打穿林彪一个纵队的防线。

在沙岭,四纵吴克华用五个团的兵力付出伤亡4倍的代价还吃不掉新六军的一个团。

四平败退后,新六军的部队一个营、一个连就敢大踏步追赶,迂回穿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六军部队

时过境迁,新六军不再是原来的新六军,东北野战军更加不是原来的东北民主联军。

林彪还是林彪,廖耀湘也还是廖耀湘。可是民心变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心向背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东北这鬼地方,廖耀湘是呆够了。他认为沈阳的部队应该占领距离更近的营口,从海上撤退。

从海上来,从海上走,廖耀湘只想逃出生天。

知道了廖耀湘的想法,蒋介石勃然大怒。

沈阳20万大军,从营口撤退,调船要多久,转运要多久。

重武器还要不要?

哪支部队来断后?

当林彪是瞎子吗?

蒋介石忍住怒气,质问廖耀湘:

“你是我的学生,现在连你也不听我的命令了吗?”

廖耀湘无言以对,不过他并没有认识到营口撤退的巨大风险。

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英法两国动用了所有的船只,用了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丢弃了所有的重武器,撤出了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从战术上来说,撤退是一个技术活,难度不亚于进攻。能不能组织好撤退行动既考验一个统帅的组织能力,也考验一支部队的执行能力。

1948年,国民政府显然没有这样的运力,东北国军也没有强大的执行能力。

另外,失去了重武器的东北国军还能有几成战力。

大战在即,蒋介石、卫立煌、廖耀湘谁也无法说服对方,时间就在他们不停的开会、辩论、争执中流逝。

同时他们失去的还有生还的机会。

林彪南下锦州之后,蒋介石强令廖耀湘带兵增援。

出发之前,卫立煌告诉他一定要确保部队撤回沈阳道路的通畅,万一战事不利,及时撤回。

而廖耀湘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心心念念的营口。

将帅都没有作战决心,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1948年的东北,蒋介石的战略是对的,锦州在手,国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东北国军唯一翻盘的机会。

《孙子兵法》谋攻篇讲到:上下同欲者胜。国军各级将领各怀鬼胎,失败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