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狄更斯所著长篇历史小说《双城记》,其故事从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这两座城市背景下展开,展现出两座城市不同的社会风貌,以及两座城市间人物和事件的交织。

因此,“双城”或“双城记”一般被用来指代不相上下的两座城市。

近日,南京市有关部门和合肥市有关部门在合肥签署宁合“双城记”产业合作协议。随后,来自南京的LG新能源、埃斯顿、梅山钢铁以及合肥的江淮汽车、大众汽车、蔚来汽车等重点企业现场推介。

“双城记”用在南京、合肥两座城市,行不行?

01.

传统眼光看,南京是全国十大城市之一,二线城市天花板的存在,我国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合肥则几乎是最“不起眼”的省会,难以与南京这样的强势城市相提并论。

其实,正在华丽转身的合肥,可能是近年来最快崛起的省会城市。在合肥身上,过去是无人理睬,现在是万千宠爱,未来说不定高攀不起。

就说此次参加“双城记”签约仪式的江淮汽车、大众汽车、蔚来汽车,正是合肥的头牌企业。‍‍‍‍‍‍‍‍‍‍‍‍

目前,合肥已有6家整车龙头企业,省会引领下,全省汽车零部件及后市场企业超过4千家。

2023年全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86.8万辆,居全国第4位,其中合肥贡献显著,且汽车出口114.7万辆,约占到全国的25%。

最近,合肥宣布,截至2024年10月21日,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万辆,同比增长74%。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聚集成势,成为最耀眼的新派汽车城之一。‍‍‍‍‍‍‍‍‍‍‍‍‍‍‍‍‍

不仅新能源汽车。合肥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积极布局,成为了全国发展最快的集成电路产业城市之一。

02.

合肥从“不起眼”到与“京”同坐的过程,是一部充满传奇与创新的发展史。

在外界看来,合肥曾经几乎是个一穷二白的地方。实际上,1952年被指定为安徽省省会后,合肥依托上海迁入的大量工业企业,还是有一定工业基础的。

转折点在1969年。这一年,中科大落户合肥。这一时期合肥出于爱国情怀和对知识的敬意接纳了中科大,而如今其科研力量和人才资源成为合肥发展的重要筹码。

自1982年合肥被确定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以来,众多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汇聚于此,为合肥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后,合肥将家电产业确立为重点发展产业,培育了荣事达、美菱等品牌,还诞生了多项领先产品。但此阶段合肥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科研与产业融合不足。‍

2004年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2006年合肥提出“工业立市”,抓住沿海城市工业制造向内陆转移的机遇,承接家电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

此后,合肥以弥补产业链短板为突破点,引入京东方等新兴产业龙头,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同时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色和资本运作相结合的招商模式,推动新型显示产业崛起,合肥也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家电制造基地和显示屏产业重镇。

真正腾飞阶段,是外界所谓的“合肥模式”,即通过资本招商、产业升级和政府引导,投资引进了蔚来汽车等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从此蝶变开启。‍

03.

新兴产业崛起过程中,合肥有诸多值得关注的具体案例。

合肥引入京东方堪称经典。

2008年,合肥在自身财政收入仅200多亿元时,承诺90亿元投资,敲定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项目。2010年京东方合肥6代线投产,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依赖进口的历史,使液晶电视在我国迅速普及。

京东方的落户还吸引了住友化学、康宁玻璃等数百 家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全产业链布局,推动合肥新型显示产业迈向千亿规模。

2020年2月25日,合肥国资对蔚来中国投入70亿元战略投资,蔚来将生产及研发总部落地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带来众多新能源汽车配套零部件产业链,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发展。

2021年7月,比亚迪与合肥合作,一期项目从谈判到签约仅用时23天,从签约到开工用时42天,从签约到整车下线用时10个月,不断刷新“合肥速度”,体现了合肥优良的营商环境对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持。

作为首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之一,肥西县瞄准新能源汽车产业,吸引了近百家产业链企业落地,不断提升产业链协作水平,成为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缩影。‍

合肥新站区集聚了京东方、信诺、康宁、晶合集成等龙头企业,构建起“芯屏”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合肥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小弟”。它更像后起之秀,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崛起,已然具备了与南京一较高下的雄厚实力与无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