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每逢酒局,看到吞云吐雾的老烟民,我就会问他们,你人生中第一根烟是在什么时候。

许多都是说,是在大学。其中不乏一些教授。

二十多年前的大学校园,尽管物质设施没有今天好,但是论精神空间,相较当下,实在是丰盈。就说九十年代的电视剧,最次也还有《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之类的片子出现,而我们今天调侃的苦大仇深的文化学者余秋雨,现在也难以再出现一个。我们今天提到最多的是卡脖子,是电动车,是新兴产业,是出海。但是这一个个大词的背后,却隐藏着很多文化的空洞。

想来跟当前大学对于学生的管理方式不无关系。大学给学生带来的第一印象,就是社会给他们带来的第一印象。很多潜意识就是这么来的。

今天看到一条新闻,26日,安徽芜湖一高校当众销毁香烟。师生们围在学校操场的两只铁桶边上,看着里面焚烧的香烟。仿佛一个篝火晚会。我不知道,教职工里面会有多少烟民。他们会不会想起,自己在读大学时候的状态。

学校的理由当然很充分,“我们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吸烟,也是考虑到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但是换个角度,烟草局的不知道怎么看这件事。况且,烟购买了之后,就是学生的私有物品。如果学校禁止抽烟,也没必要去损坏这些东西,让他们在校外抽也就是了。搞这么大一阵势,总让我想到阉割二字。是的,抽烟是有害的,这我也承认。但是,如果沿着这个思维,是不是沉迷手机游戏,也是挺耽误学习的。那是不是也要把沉迷游戏的学生的手机给砸了呢?

你指望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以后能有多大的创意呢?

二极管们先不着急喷我。

知道抽烟是有害的,在学校区域,尤其是宿舍、教室里面抽烟,以及在校方的管理之下,当众把烟给烧了,在我看来这是完全不同的三件事。

用一刀切的手段去管理学生,威严是树立起来了,也更容易管理,但是在这个活动中,我却丝毫看不出有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可以承担责任的成年人的意思。

美国作家,有一派,像是马克吐温,还有写《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塞林格,都属于对于现代教育体制的质疑派,他们不相信学校能够真正教会学生什么东西。

其实我也是属于这一派的。所以我从来不去参加什么校友的聚会,也不会在所谓的母校生日那一天,跟别人一起泪流满面,转发朋友圈。我只是感到很陌生。而我真正受到的良好的教育,基本全是来自于我读过的书,想过的事,见过的人。大学里面有一些见识卓绝的老师,但是总体也比较少。对我个人的影响也比较有限。我更多的养分,真的就是在学校以外的地方来汲取的。

记得维特根斯坦写过一句话,如果你想搞真正的哲学,那么就应该离开剑桥。

这说的还是剑桥。而剑桥在10万人的小城里面,却又200多个酒吧。RoseCrescent街角的Fcuk(英国时装品牌)商店外的墙壁上,有剑桥学生在18662年写的一首诗,叫《烟草颂—献给烟草行》。里面有这样的句子:“你使晨曦增媚,你使午餐填味,黄昏之乐尤最”;“我有五六兄弟,抽烟无妨友谊”。

再说就说多了。用张雨生的一句歌词作为结束:

“手里没有烟那就划一根火柴吧
去抽你的无奈
去抽那永远无法再来的一缕雨”——《没有烟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