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度,至1965年取消军衔期间,共有1614名将帅级军衔被授予。在这其中,红25军出身的将领接近百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支在中国革命史上赫赫有名的队伍,被称为“娃娃军”,当年长征时其营以下干部的平均年龄不过20岁,大量战士甚至尚未成年。
红25军的历史始于1931年。这一年10月,安徽金寨地区的一支革命武装正式组建,旷继勋任军长,王平章为政委,红25军就此成立。尽管最初组建的这支队伍仅存在一年多,却参与了十余次大小战役,战绩颇为不俗。1932年7月,红4方面军在麻城战斗中失利,25军在掩护行动中遭遇敌人强火力追击,部队损失惨重。这次战斗成为25军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随着鄂豫皖根据地形势的恶化,1932年11月底,红25军在湖北黄安完成重建。几个月后,为增强战斗力,红28军被并入25军。到了1934年,为应对东北军的围剿,25军再次重建并扩充,徐海东出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在他的回忆中,徐海东曾感叹:“这些孩子们稚气未脱,却一个个像铁一样坚强。”
1934年11月,红25军踏上长征路。这支人数最少的军建制部队,仅约3000人,却在历时10个月、行程2万余里的征途中,穿越敌占区,边走边战,成为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值得注意的是,这支队伍不仅人数少,战士的平均年龄也极低。由于在战斗中的严重减员,每次重建补充的多是年龄较轻的新兵。长征时,军部领导班子里只有徐海东一人年龄超过30岁,其他干部平均年龄25岁,而营以下干部则多为20岁出头,战士中不少人甚至只有十几岁。
更为特别的是,红25军中还有一支“儿童军”。这支队伍由十一二岁的孩子组成,其中有的来自贫苦家庭,有的是烈士遗孤,甚至还有流浪孤儿。他们稚嫩的面孔与小小的身躯在战场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但在敌人的炮火前,这些孩子从未退缩。
安徽金寨人陈先瑞便是一个例子。他15岁加入红军,长征时担任红25军手枪队队长。20岁的他已经是一名老练的战士,长征胜利后留守陕甘地区参与游击战,表现出色,后升任鄂陕边游击队司令。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英勇顽强,战功卓著。”
韩先楚则是另一位在红25军中崭露头角的战将。1913年出生的他,17岁时加入游击队,后编入红25军,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指挥员之一。韩先楚作战风格彪悍,善于在艰难环境下突围。他的突出表现不仅赢得了战友们的敬佩,更为后来的解放战争打下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韩先楚被授予上将军衔。
作为红25军的核心领导,徐海东在长征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位30岁出头的军长以坚韧和果断著称。在红25军几次濒临危机时,他总能带领队伍化险为夷。长征途中,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冷静指挥,带领部队成功脱险,最早抵达陕北。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继续带领队伍南征北战,在町店战斗中以少胜多,击毙日军千余人。1955年,徐海东被授予大将军衔,成为红25军走出的最高军衔获得者。
新中国成立后,红25军累计走出了97位开国将帅,这在所有红军部队中堪称奇迹。他们曾是稚嫩的少年,却用钢铁般的意志走完了长征路;他们曾是“娃娃军”,却在无数次硬仗中赢得胜利,最终成为共和国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