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11月25日是巴金先生的生日。巴金先生有不少老朋友,其中不少人居于徐汇。
作为徐汇人,上海摄影家协会理事、城市摄影师沈国栋前段时间和小伙伴们完成一组关于“巴金先生的朋友圈”的拍摄任务。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跟着摄影家一道去寻找“巴金先生的朋友圈”,还有一场刚刚举办的图片文献展。
去淮海坊59号的巴金旧居
今年国庆节之后,沈国栋与团队小伙伴接到摄影任务之后,就迅速投入到拍摄工作当中。11月27日和28日,沈国栋带记者重新走了“巴金先生的朋友圈”,其中包括巴金故居、夏衍故居、柯灵旧居、武康大楼、武康大楼邮政所、巴金旧居(淮海坊,59号)。沈国栋告诉记者:
“巴金先生的朋友圈”这些点位都是根据巴老的日记和小说里边摘录之后进行整理的,巴老的一些朋友主要居住在徐汇,作为一个徐汇人,我也有幸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
淮海中路邮政支局和武康大楼邮政所
据制作团队介绍:“前期排路线,巴金故居茹佳老师做了充分的工作,并带着我们走了两天,提升了效率。来自同济的建筑师姚震拍了虹口区。”
而在拍摄的过程中,沈国栋也对巴金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在拍摄巴金故居的时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的是巴金先生的书房,巴金作为文坛巨匠的,满屋子都是书。我看除了书架上,楼梯走道都堆满了书。
通过踩点,我们以前周边的那些稀疏场景都历历在目。巴金故居附近的26路公交站点,这是小时候我经常坐的一条电车线路,还有淮海中路邮局,这是巴老以前经常光顾的邮局,还有武康大楼的紫罗兰美发厅,是巴老提到过的。这些在上海人看来都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巴老在平时日常也保留了这样的一些生活习惯,说明我们跟巴老其实也很近。
这几天,记者经过徐家汇地铁站的文化长廊时,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巴金先生的生活与创作世界。这场名为“巴金在徐汇”的图片文献展览,用光影与文字交织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讲述着巴金先生与徐汇的不解之缘。展览分为三个篇章:“岁月履痕”“深情厚谊”与“日常剪影”。“履痕”篇章,如同一本打开的历史书,将巴金先生从南洋中学到武康路113号的足迹串联起来。
11月28日上午,沈国栋带记者重新参观了图片文献展。在展览的“朋友”篇章,是一幅幅生动的“社交画像”。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巴金先生与上海知识分子的深厚友谊,他们或谈笑风生,或共话文学,每一张照片、每一句话都透露出真挚与深情。
据悉,这次展览运用了一些AI技术。因为当时有些场景现在已经没有了,或者建筑和街区经过改造之后已经发生了变化。展览为了复原当时的一种场景,通过AI技术,然后文生图的技术,给它复刻原先的一个建筑的外观外貌。这样可以丰富展陈,让读者能够沉浸式感受巴金故居的场景,获得直观的体验感。
巴金先生的书房实景照片和AI绘画作品
本次展览作者之一樊晔亲告诉晨报:
这次展览的AI图片有很多根据实景图生成的,最早我们还为了这个建了个科学摄影的模型,通过计算来确定拍摄位置。
为了捕捉到武康大楼最美的光影,我们提前利用极摄App来模拟现实画面,通过内置的建筑模型,结合模拟光影功能,更加科学地选择拍摄日期与时间。为了丰富展陈效果,确定水彩风格后,我们从多个角度拍摄了适合AI处理的图像,由软件提取轮廓和色彩、生成初稿后加入生活细节再调整出图。
在展览当中,记者注意到AI绘画作品当中,作品《南洋中学》当中的建筑为原南洋中学主要教学楼“红楼”,现已于南洋中学新交园原样重建,而巴金先生书房的AI绘画作品与照片变化不大。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次展览当中有两只猫,除了武康大楼的楼顶上有一只正在经过的猫,另一只正在睡觉的猫据说是以巴金故居的那只网红猫“李二咪”为原型进行创作的。
谈到巴金先生的文学作品,沈国栋印象最深的是巴金晚年所著的散文集《随想录》,“我觉得《随想录》让自己感触很深,巴老提倡要讲真话,他对文学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也让人深受启发。”
而上世纪90年代看的话剧《雷雨》,沈国栋至今还有记忆,只是忘记了是在沪上哪家大戏院观看的:“整个剧的情节冲突,剧中人物的角色有着自己欲望和挣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11月25日,在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巴金图书馆暨巴金与上海文献图片展揭幕,巴金图书馆是以“巴金”命名的新型文化空间。沈国栋表示,自己过段时间会去拍摄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