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赋予上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使命。值此五周年之际,“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携手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组织青年学生开展“青年眼中的人民城市”系列采访拍摄活动,旨在鼓励广大青年走进基层,记录身边故事,描绘青年群体视角下的人民城市。

“青年眼中的人民城市”系列视频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融合新闻报道》、《融合新闻工作坊》和《创意新闻工作坊》三门课程组织学生拍摄、制作完成,得到了普陀区融媒体中心的大力支持。

万里街道位于普陀区北部,大场浦河贯穿街坊,居民漫步河道两岸,人与自然交织一幅和谐图景。同时,河道两侧有文化装置点缀其中,如雕塑、长廊等等。初临万里街道,我们便感慨社区宜人的居住环境。然而在如今大场浦“滨水活力带”的背后,却有不为我们所知的故事。

在采访沿岸居民的过程中,我们得知过去的大场浦河沿岸便利性不足。如栏杆不安全、水道阻拦通行不便、缺少亲水平台……种种这些导致居民“近水而不亲水”。在2023年启动“滨水活力带”项目之后,这些问题都被一步一步解决。如将原先河岸存在安全隐患的铁链式栏杆替换成标准的立式栏杆、河道新设桥面联通居民与商业空间、新增亲水平台……在真正实地观察探访万里街道“滨水活力带”的过程中,我们才了解到看似普通的一个栏杆、一座桥,背后都凝聚着居民百姓的期望。

与沿岸居民区之一的党总支孙书记交流的过程中,有些令人意外而触动的细节。“万里街道有‘桃源万里’之名,但社区一直没有桃树,所以这次改造有居民提出是否可以增种桃树。”孙书记说道,“于是这次改造中,我们特意种了几棵桃树。虽然未必多,但其实这也是我们‘桃源万里’的整体理念。其实每个居民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很难做到让我们小区的1,005户居民都满意。但我们会尽力满足与设计理念相符的要求,也是一个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实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边居民的声音是对“滨水活力带”项目最好的回应。“现在改造了之后真的很满意,大家的评价也都很满意。”在大场浦沿岸居民区生活十几年的胡伯伯表示,“这真是做了一件,对老百姓讲起来是最大受益者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采写 | 陈语萱 陈宗爱

(上接)沈展翮 杨奕君

编辑 | 陈佳琪

审核 | 杜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