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类疾病是由异常蛋白质表达驱动的,但约85%的蛋白质被认为是“不可成药”的。靶向蛋白质降解(TPD)技术可通过重新利用内源性蛋白质处理系统来去除致病蛋白质,从而为那些难以攻克的疾病提供治疗的可能。
TPD技术分类
如图1所示,目前的TPD领域主要涵盖三种类型的分子:分子胶、异双功能降解剂(heterobifunctional degraders)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
▌分子胶
分子体积最小,结构最简单的,类药性良好,可结合E3连接酶,与靶蛋白相互作用并标记,使靶蛋白被蛋白酶体降解。由于分子胶的作用依赖于多种弱相互作用,所以很难理性设计,通常需要通过表型筛选和目标蛋白降解活性的测定来发现。
▌异双功能降解剂
与分子胶功能类似,但具有“哑铃”结构,一端招募E3连接酶,另一端与靶蛋白结合,中间的连接子确保了两端的正确相互作用,例如靶向蛋白水解嵌合体(PROTAC)。尽管异双功能降解剂可口服,但分子体积较大,难以给药。
▌SERD
在乳腺癌中已得到验证,这类分子只影响雌激素受体(ER),它们通过与雌激素竞争性结合并诱导不稳定的构象变化,从而招募E3连接酶,导致雌激素受体的降解。
图1. 三种主要TPD分子
TPD发展趋势
如图2所示,目前TPD领域已有5款获批药物、近60款临床项目、约200款临床前项目,这些药物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趋势:
▌治疗领域拓展到非肿瘤领域
虽然所有获批上市的药物和绝大多数(90%)临床药物都集中在肿瘤学领域,但降解剂的应用正在向其他治疗领域拓展,如神经病学和免疫学。目前的临床前项目中,神经病学项目占11%,免疫学项目占6%。此外,针对非肿瘤疾病的治疗,如异双功能降解剂(ARV-102、KT-474)和分子胶(BMS-986419、MRT-6160)等,也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转向“不可成药”靶点
TPD的初期开发主要集中在常用药物靶点上,如ER、AR和BTK。然而,新一代TPD的开发重点转向了更创新的靶点上,70%的临床前项目旨在针对传统上“不可药物”的蛋白质,包括Tau、SMARCA2和GSPT1等。
▌异双功能降解剂及其下一代技术广受关注
临床前项目中,异双功能降解剂占比最多(64%),由于模块化设计、靶点驱动的发现过程以及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展现出的优异疗效,这些降解剂成为了下一代技术发展的基础。既往接受过大量治疗的人群中,在推荐的III期剂量下,靶向ER的PROTAC(ARV-471)和哌柏西利联合治疗的总缓解率(ORR)为53%,优于标准治疗。
图2. TPD药物在研情况
下一代TPD创新方向
虽然初步结果很有前景,但TPD技术的发展可能受到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疾病适应症范围的潜在挑战。非特异性蛋白降解的风险可能限制其作为后期疗法的应用(later line);E3连接酶的耐药突变可能会影响其长期疗效;现有的降解剂尚无法靶向细胞外蛋白(如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
下一代降解剂技术(图3)通过在配体、通路、递送和激活等方面的创新改进,有望克服这些限制(图4)。
▌配体创新
E3连接酶方面,虽然人类有超600种E3连接酶,但目前几乎所有降解剂都倾向于招募广泛表达的CRBN。探索其他E3连接酶的招募策略,如利用肿瘤中过表达的HSP90分子伴侣介导的蛋白降解物(CHAMPs),或针对特定组织/肿瘤的E3连接酶,可以增加对癌细胞的靶向性,并减少对组织的影响。
靶点蛋白(POI)配体方面,可以扩展到更多“不可成药”靶点上,如RNA-PROTAC使用短寡核苷酸降解核糖核蛋白。
▌通路创新
扩展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通路:细胞外蛋白分子降解物(MoDE)和溶酶体靶向嵌合体(LYTAC)使用内体-溶酶体途径,将范围扩展到细胞外蛋白;自噬靶向嵌合体(AUTAC)使用自噬-溶酶体途径,为细胞内蛋白和细胞器提供了一条不依赖E3连接酶的途径。
▌递送创新
TPD可以利用抗体偶联物(DAC)、纳米技术(Nano-PROTAC)和点击化学(CLIPTAC)等手段,提升药物的特异性和效力。
DAC可以识别并靶向表达特定受体的靶细胞;Nano-PROTAC能够响应肿瘤特异性条件,从而实现PROTAC对癌细胞的精准递送;CLIPTAC通过自组装两个较小片段进行递送,可能改善口服生物利用度。
▌激活创新
靶向激活策略可以实现药物在特定空间(例如病变组织)或时间点的降解,比如光照条件(PHOTAC)、低氧条件(缺氧激活的PROTAC)或额外POI条件(三价PROTAC)。
但这些方法面也面临一些限制:组织对光的有限穿透性,限制了PHOTAC的激活效果;天然存在的缺氧组织,限制了缺氧激活的PROTAC的肿瘤特异性;三价PROTACs分子量较大,限制了口服生物利用度。
图4. 下一代TPD技术评估
总结
虽然TPD领域仍需更多的临床验证数据,但制药公司可以通过多种策略,尽可能保证TPD药物的研发工作顺利进行,比如通过选择最适合降解的靶点、开发与当前“不可成药”靶点结合的配体、使用计算来设计/优化降解剂,以最大限度地提高TPD药物的研发效率和质量。
参考资料:
Kelly Farley et al. The 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landscape.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2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73-024-00187-0
Copyright © 2024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 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