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冬日暖阳高照,作为媒体从业十几年的我,见证者城市的变迁,汽车工业的成长智变,记得刚到西安的第一眼,看到是西安无轨电车是101路,那时车上是有售票员在售票,街道看到最多车是上汽桑塔纳(参数丨图片),上海牌的汽车看起来非常时髦,拥有者寥寥无几。吉姆等车作为首长用车,苏联的沙斯吉普和北京吉普则较为常见。70年代仿造德国奔驰的上海牌轿车,厅级干部的专车,省级干部则多用苏联的伏尔加。上海牌新轿车,6缸双汽化器,耗油严重,市区百公里约需15公升油,小毛病频发,需经常调整白金。最初只有暖风,后期才加装冷气。使用几万公里后,元宝梁可能断裂,后轮半轴有时也会断裂。分电器轴有时也会断裂,热车时难以启动,需要用电线连接高压线圈。
2003年,比亚迪正式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现“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开始民族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征程。比亚迪已建成西安、北京、深圳、上海四大汽车产业基地,在整车制造、模具研发、车型开发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业格局日渐完善并已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创新的新锐品牌。汽车产品包括各种高、中、低端系列燃油轿车,以及汽车模具、汽车零部件、双模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等。代表车型包括F0、F3、F3-R两厢、F6、F8运动型家用轿车、DM双模电动汽车等。作为电动车领域的领跑者和全球二次电池产业的领先者,比亚迪将利用独步全球的技术优势,不断制造清洁能源的汽车产品。
记得单位给配发工作用车就是秦川福莱尔,三缸机特别省油,缺点就是动力不行,随着国家政策和招商引资落实,国内合资车开始走红。由于我对汽车行业感兴趣,业务快速发展,单位给配发的是中韩合资车大红的东风悦达起亚--千里马
陕西省的崛起离不开政策的力挺。从2017年开始,政府将汽车产业作为支柱,并推出一系列吸引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优惠政策。比亚迪、蔚来、吉利等知名品牌纷纷在这里设厂,使得产业聚集效应愈发明显。技术创新同样是陕西成功路上的重要一环,尤其以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及DM-i超级混动系统为例,行业标准在其推动下不断被刷新,显著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各项性能。
此外,陕西的产业链建设也为汽车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不仅拥有整车制造能力,省内还涵盖了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等多个关键部件的生产,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这一切使得陕西在推动当地经济的同时,也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全面转型注入了新动力。
熟悉国内汽车产业版图的朋友都清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西安的汽车产业其实并不突出。不夸张地说,在传统汽车时代,西安的汽车产业存在感其实是很低的。
但是,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西安实现了汽车产业的异军突起。这里面,比亚迪是不折不扣的“关键先生”。王传福,男,汉族,1966年2月15日出生,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人,中共党员 ,现任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兼总裁 、徽商总会名誉会长 ,被称为“技术狂人”。
1987年7月,王传福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毕业,随后考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主修材料学 。1990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硕士毕业,毕业后留院工作,历任副主任、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教授 。1993年,任研究院在深圳成立的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5年,辞职创办比亚迪公司 ,公司业务横跨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四大产业 。2002年7月31日,比亚迪在中国香港主板发行上市 。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在王传福支持下正式跨界造车 。2014年,王传福带领比亚迪公司转战新能源汽车 。2023年10月,王传福卸任比亚迪旗下子公司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此前已卸任多家比亚迪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董事长职务,包括武汉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上海比亚迪有限公司等。
2011年,王传福家族位列新能源富人榜榜首 。2014年,王传福获“扎耶德未来能源奖”个人终身成就奖 。2018年,入选“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 。2020年,王传福位列《2020福布斯中国慈善榜》第97名 。2021年,获评“2021最具零碳力量创始人” 。2022年8月18日,位列福布斯中国《2022年中国最佳CEO》排行榜第1名 。2024年1月,位列《TopBrand2023中国品牌人物500强》前十名。
2022年,西安凭借101.52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拿下“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名号。其中,比亚迪贡献了99.5万辆,占比高达97.9%。
在比亚迪的带动下,2022年西安汽车产业全年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也帮助西安收获首个产值突破千亿的产业集群——汽车制造业。
尽管,近几年西安也在着力加大支持陕汽、吉利等增产量、扩品种,但比亚迪的“一家独大”格局,短期内依然无法改变。
2023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略有下降,但仍以98.4万辆排在全国第三位,仅次于深圳、上海。同时,比亚迪产量占比仍高达93%。
新纪录!中国新能源汽车首破年度1000万辆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活动在湖北武汉举行。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
活动现场,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奇瑞汽车、比亚迪、理想等多家车企的负责人和员工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从2009年的“十城千辆”规模推广起步,到2018年年产销量过百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用了近10年时间;再到2022年的年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用了约4年时间;进一步到今年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仅用了约2年时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说,新的突破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走出的坚实一步,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2024年1至10月,产销量分别完成977.9万辆和9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和33.9%。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持续领跑全球,引领着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发展浪潮。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从2015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
新能源汽车年产破千万的消息,成为近期市场聚焦汽车行业的诱因。10月以来,消费市场的回暖带动了汽车消费热情,而接连开展的车展以及促销活动,也让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关注度回升。而近期各家车企的三季度财报出炉,也为资本市场上的车企博来了资金的关注。
回顾即将完结的2024年,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或许是一个较为曲折的年份,年初出现销量放缓的趋势,二季度汽车行业赶上出海浪潮,三季度又面临海外市场对中国汽车出口的打压限制,以及一直在进行的,国内车企之间的激烈竞争。市场波澜壮阔,却也使其前景颇有些扑朔迷离。
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究竟处于怎样的环境中?知名品牌在2024年中的成绩如何?而展望后续,新能源汽车行业又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对上述内容进行浅析,以求探明当前时间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情况。
1、新能源车销量回暖,补贴政策效果显著
从8-10月的市场销量数据来看,国内乘用车在四季度重新找回了市场的需求,摆脱了此前承压负增长的状态。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10月国内乘用车销量为228.9万辆,同比/环比均实现了10.7%的增长。但从全年的视角来看,1-10月国内乘用车销量为1733.4万辆,同比下降0.1%。其中,国内传统燃料乘用车销量为904.6万辆,同比下降20.5%,是拖累整体汽车市场销量的主因。
得益于国内汽车产业链的崛起,国产品牌乘用车在近年来的市场认可度快速爬升,与进口品牌的乘用车销量差距逐渐拉大。2024年1-10月,中国品牌的乘用车销量达到1384.9万辆,同比增长21.2%,占全部汽车销量比例达到64.6%,较去年同期上升了9.3个百分点。与之对应的,进口品牌,且尤其是日产品牌的销量占有率下降明显,也带动了部分国内企业的业绩承压。
单看新能源汽车销量,1-10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828.8万辆,同比增长38.6%,占国内汽车销量比例为47.8%。2024年8月以来,新能源汽车在整体乘用车销量中的渗透率连续三个月超过50%,连续6个月创历史新高,这同样被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里程碑的时刻。若要细究原因,补贴政策在其中或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2024年8月,商务部发布了《做好汽车以旧换新有关工作的通知》,对报废旧车购买新能源汽车/燃油车的补贴上调至2万元/1.5万元,较此前的补贴翻倍。8月补贴资金下达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渗透率开始突破50%,且国内乘用车销量也出现了显著回暖,可见以旧换新政策的成效。而根据近日的新闻显示,该政策将在2025年持续。
从出口数据来看,1-10月,中国汽车出口数量达到485.5万辆,同比增长23.8%,其中乘用车出口410万辆,同比增长24%。拆分类别来看,传统燃料汽车出口379.8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口105.8万辆。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增速确实受部分欧美国家的政策导向而有所放缓,但其整体规模依旧是维持向上的。
根据海关总署披露的信息来看,截至9月,中国主要汽车出口市场前三为俄罗斯、墨西哥以及阿联酋。而聚焦到新能源汽车市场,则是比利时、巴西和英国。尽管在市场舆论中,中国汽车面临着来自海外市场的政策限制,但同样也有不少国家对中国出口的汽车产品抱有欢迎态度。在未来的汽车出口战略中,相较于打破欧美市场的壁垒限制,开发更多新的国际市场或许会是车企会选择的方向。
整体来看,国内的乘用车市场还是比较饱和的,整体市场的增量空间受限,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也是建立在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效应上。正因为国内蛋糕就那么大,市场上存在的企业才会陷入日渐激烈的斗争中,存量斗争总是残酷的。相对来说,尽管海外市场受阻,但增量空间依旧值得期待,欧美不行还有中东拉美亚洲甚至非洲,自主汽车品牌的出口依旧是大趋势,无须过度担忧短期政策的影响。
2、新势力车企业绩向好,部分企业存业绩分化
公司层面,随着8-10月汽车市场氛围的回暖,多数新能源车企在三季度交出的产销报告和财报都还是可圈可点的。在补贴政策的帮扶下,新能源车企在产销以及毛利方面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其中,体量较大的比亚迪与吉利汽车或受市场影响,其毛利率环比表现逊于造车新势力。
上市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中,比较值得注意的企业有两家,其一是零跑汽车(09863),其三季度交付量有显著爬升,连续数月创下了交付新高,10月交付数据甚至达到了38177台,同比增长109.7%;3季度单车毛利达到0.9万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尽管调整后利润依旧未能翻正,但其销量在规模与增速上均十分引人注目。
其二则是吉利汽车(00175)旗下的领克与极氪合并的消息,引起了市场对品牌合并趋势的猜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趋势进入后半场,目前市场上的汽车品牌在显著减少,而吉利汽车本次将极氪与领克的品牌整合,或许意味着市场上的电车品牌将迎来进一步的整合收缩,逐渐接近智能手机市场那样,数家龙头平稳占据市场份额的情况。
而风险因素方面,蔚来汽车便是在三季度中表现不那么好的造车新势力代表。从业绩表现来看,其三季度营收和毛利均迎来了一定的环比改善,但对应的促销支出和研发开支也同步加大,导致其利润并未迎来太多改善。而公司在四季度给出的销量指引又略低于预期。考虑到蔚来目前的战略倾向于“押注新车型”和“降本提毛利”,公司的盈利能力或在未来面临更多的挑战。
而从传统车企视角来看,其业绩表现则受到出海战略与新能源转型两方面的成果影响。其中有类似长城汽车(02333)这类通过产品新能源转型以及出口放量拉动盈利,实现利润增速翻倍的案例,也有像广汽集团(02238)这样自主品牌表现不佳,且受到合资品牌拖累导致亏损放大的案例。可以说汽车行业的业绩分化,主要就集中在传统车企这一部分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10月,新能源汽车的行业龙头比亚迪(01211)实现了单月销量突破50万的数据,而比亚迪也在今年11月18日迎来了第一千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作为传统燃油车企转型新能源电车的代表企业,比亚迪取得的成果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的成果颇有点镜像的意味。而在这方面动作稍慢的企业或国家,便需要更多的成本和更长的阵痛期来过渡。
3、展望后续,车市应当聚焦什么?
展望新能源市场的前路,大多数车企其实都知道那个标准的答案:智驾与出海。在汽车电气化基本成熟,且电池续航能力已经满足大多数市场需求的背景下,汽车的智能驾驶能力会是车企脱颖而出的关键。
以过往的L1-L5级分类的智能驾驶系统来评判的话,目前国内大多数品牌的智驾系统均未达到L3级别。而在现有的智驾系统中,华为鸿蒙智行在智驾领域有明显的优势,其构建了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再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且合作模式的可复制性也得到了验证。从成果来看,华为智驾对汽车销量的反哺,在问界、智界等汽车品牌的销量表现上已经得到了体现,在后续车型的布局上,也给传统的“造车新势力”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就“蔚小理”而言,其在智驾方面的持续投入和先发优势,保障其至今为止依旧处于智驾领域的第一梯队。小鹏、蔚来汽车在全场景智能驾驶方面的积累使其智驾性能与鸿蒙智行相比并不落下风。理想汽车在智驾领域的起步较晚,但作为在三剑客中唯一盈利的企业,理想在AI、智驾领域的投资更具优势,智驾的追赶速度也比较快。而从近期的财报会议来看,三家企业均加大了在智驾方面的投入规模,以求保障其领先优势。
在笔者看来,在2023年—2024年期间,传统车企在新能源品牌方面的转型可以说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效。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角逐的品牌已与过去有了不小的区别,诸如问界、极氪、岚图、阿维塔、深蓝这样的品牌多少都“背后有人”,而诸如“蔚小理”、哪吒或是小米这样比较纯正的“造车新势力”反倒成了少数。
当技术迭代放缓后,具有传统造车工业以及资源积累的传统车企,想追上新势力是比较容易的。而鸿蒙智行的合作模式,又使传统车企在智驾方面显著缩短“造车新势力”的先发优势。而造车新势力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与传统车企卷成本,则存在着不少客观上的难点。能做的恐怕也只有进一步提技术,拉创新,以产品力稳固自身的护城河。
而在智驾之外,汽车产品的出海则是可以从前文看出的另一条出路。只是出海本身需要企业具有充足的资金成本来支撑国际贸易,海外建厂,本土销售渠道等一系列沉没成本,而从目前的国内车企来看,主要还是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传统车企在这方面的成果比较显著。在2024年1-10月,奇瑞、上汽和长安则是出口量最多的三家企业,而比亚迪、北汽与长安汽车是出口增速最快的车企
就在11月23日,奇瑞与西班牙埃布罗公司合资建立的工厂正式宣布启动生产,开启了产能出海的新篇章。尽管目前面临的出海贸易壁垒正在加重,但产能出海依旧是中国车企的必选项,而从“出口”到“出海”的转变,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必经之路,一如当年的日韩车系崛起那般。
无论是走出海还是博智驾,对企业的成本压力均会有所提升。尽管从毛利上看,已有不少造车新势力取得了正向盈利的能力,但加大的投入还是使其长期处于净利亏损状态。而对于近期加速海外建厂,打造出海矩阵的车企而言,费用开支的加大或许也是不可避免的。
向后展望,跨过建设期的车企依旧有无限遐想的空间。市场方面,进一步聚焦新能源汽车在整体汽车市场中的规模,渗透率能否进一步提升值得关注。而对于出海企业来说,其海外收入的占比规模是其成果的象征,海外市场实现稳定盈利后,公司的利润与估值,均有望迎来阶梯式的抬升。
陕西汽车产业:布局新领域 抢占新赛道
2024年1至6月陕西汽车产量75.3万辆,同比增长23.4%,增幅高于全国17.7个百分点,增加值同比增长12.8%
新能源汽车产量50.6万辆,同比增长20.6%,占全省汽车产量的67.1%
工人在比亚迪总装西安工厂2号生产线上作业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
汽车产业是陕西全力打造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国汽车行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陕西汽车产业逆势增长,产量从2020年的62.8万辆增长到2023年的147万辆。今年上半年,陕西汽车产业表现抢眼:产量75.3万辆,同比增长23.4%,增幅高于全国17.7个百分点,增加值同比增长12.8%,拉升全省工业经济超0.6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50.6万辆,同比增长20.6%,占全省汽车产量的67.1%。
陕西汽车工业连续多年保持我省非能工业第一支柱产业地位,产值占比逐年扩大。汽车产业迅猛发展,不仅得益于企业始终紧盯前沿技术,坚持不懈研发创新,及时布局新领域,加快抢占新赛道,还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将商用车(重卡)、乘用车(新能源)确定为2条省级重点产业链,从财税、人才、新能源汽车推广、营造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强力举措,大力支持企业搞创新、做技改、提品质、树品牌、扩规模。
龙头企业
竞争力稳步提升
7月12日,西咸新区启动全域智能驾驶商业化试点,成为西北首个全域开放智能驾驶商业化区域。
7月23日,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汽车工程研究院智能服务研究所副所长薛令阳主持了1次招聘面试。面试者来自深圳无人驾驶技术研究相关企业,欲加盟研究院智能汽车研发团队。薛令阳告诉记者,近年来,陕汽实力稳步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求职者前来应聘。
省工信厅汽车工业处处长杜军国介绍,当下,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热点。我省龙头企业竞争力稳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愈加明显。从最初西安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的单一品种到如今的多家企业数十个品种,我省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挑战和机遇,作为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最高的企业,西安比亚迪不断转型升级,推出“护卫舰”等新车型。2023年,西安比亚迪推出2款新能源汽车,一款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中的高端车型“仰望U8”;另一款是“海鸥”,投放市场后销量快速上升。去年,西安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90万辆。
西安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合资高端品牌新能源汽车——奔驰smart深受市场青睐。2023年,公司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7万辆。
随着市场逐步升温,新能源卡车迎来快速增长期。早在2010年前后,陕汽就开始研制新能源卡车,公司及下属子公司陕汽商用车公司、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创未来”)目前已研制出覆盖重卡、中卡、轻卡等车型的纯电动车和氢燃料电池车,市场占有量逐步提升。
省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汽车行业新增投产项目20个,贡献产值约66.9亿元,有力支撑了全省汽车工业增长。
产业链条
整体增长势头良好
今年上半年,陕西汽车商用车(重卡)和乘用车(新能源)2条产业链增长势头良好,实现总产值1981.5亿元,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3月29日,陕汽与来自深圳的地上铁新能源车服网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地上铁向陕汽采购5000辆新能源轻卡。
其中,创新研发功不可没。
“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省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陈红飞说,这是国内汽车行业的共识。无论是电动化还是智能化,都须创新研发先行。
去年底,西安比亚迪决定建设研发中心,加大科研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进一步推进比亚迪汽车新技术研发。该中心预计今年底投入使用。西安比亚迪总经理刘振宇介绍,西安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得益于企业高度重视创新研发。比亚迪牢牢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通过多年技术积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2021年,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等颠覆性技术,迎来产能爆发式增长。
“逐鹿”新能源行业,捷足者先登。为争当新能源重卡的“领跑者”,陕汽于2015年设立新能源汽车研究所。目前,该研究所有70多位工程师,开发的50多款纯电动卡车成为陕汽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主力。
为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创新,2021年,陕汽成立德创未来,专注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与突破。氢燃料电池卡车是重点研发方向。目前,德创未来吸纳近300名高级专业人才加盟,已自主设计145款新能源整车产品。此外,陕汽与西安交大合作研发的“天行健”车联网系统,为客户带来良好体验,创造了新的盈利点,成为重卡行业的“明星产品”。
今年上半年,陕西汽车工业领域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西安比亚迪汽车产量45.4万辆,同比增长22.5%。陕汽汽车销量8.8万辆,同比增长6.5%,其中出口汽车超过3万辆,同比增长13.5%;新能源汽车销量4800余辆,同比增长182.6%。西安吉利汽车产量12.74万辆,同比增长8.8%。宝鸡吉利汽车产量8.9万辆,同比增长122%。
杜军国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升级的重要趋势。陕西在初步构建汽车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重要机遇,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转型升级的思路和目标,打造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加快布局
新领域新赛道
眼下,智能驾驶成为市场热点。陕汽、陕西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车智联”)等多家企业积极跟进无人驾驶技术,相继推出多款无人驾驶汽车,获得市场青睐。
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我省快速推进。作为我省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营单位,近年来,陕车智联围绕技术研发、测试认证、车路协同、产业孵化等,不断创新发展,在自动驾驶领域突破了诸多关键技术。陕车智联总经理张武告诉记者,2022年11月,西咸新区沣西新城3辆L4级别智能驾驶小巴在全省首条智能驾驶测试路段上实现了常态化自动驾驶。
作为我省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先行先试区,西咸新区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确定为八大主导产业链之一,已招引四维图新、酷哇科技、沐秦智能、质子科技、陕车智联、商汤科技、白犀牛无人车等27家链上企业,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超30亿元,带动就业超万人。
6月初,陕汽向山西晋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交付了5辆无人驾驶重卡,用于运送钢坯。薛令阳说,目前,陕汽研制的自动驾驶重卡有150多辆交付用户,应用在港口、矿山、钢厂等场景。
陕汽副总经理刘科强告诉记者,陕汽依托秦创原平台成立的德创未来,围绕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轻量化开展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实现首辆自动驾驶商用车的常态化运营。
近年来,陕汽在智能网联方面的创新研发工作不断突破,核心技术攻关、业务模式创新、自动驾驶产品落地3个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核心技术攻关方面重点开展感知技术、决策规划控制执行等研究,开发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环境感知等自主算法,实现港口、钢厂L4级自动驾驶,具备快速迭代升级能力。
杜军国说,国内外汽车产业竞争日益激烈。陕西汽车产业进入新的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利好释放期、综合实力提升期,要继续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研发并拥有汽车产业前沿技术,加快构建现代化汽车产业体系,努力推动陕西汽车工业持续增长、做大做强。
在完善产业链的过程中,陕西将进一步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更高效的生产体系,直面市场的竞争,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同时,市场的拓展也将在未来为陕西汽车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积极开辟国内外市场,让更多消费者享受绿色出行的便利成为目标。陕西的逆袭之路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宝贵的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陕西的汽车产业必会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