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午后,路边的小饭馆,我在闷头吃面,隔壁的中学生在玩兵器装备斗兽棋。
并不是说真有这么一套棋,而是说,他们在辩论二战时哪款飞机更厉害,哪款坦克更牛掰,咱就边吃边听一耳朵咱也不插嘴,主要他们那个逻辑完全是不对的,没法插嘴。
比如他们聊 BF-109,作为一款打满二战的飞机,前期容克发动机双野螺旋桨的版本,速度只有460左右火力只有机枪,对手也就是伊-16而已;而到了DB-605系列发动机的后期版上速度已经达到700多公里/小时,30毫米机炮成了标配,对手也换成了喷火XIV——经过前后十年的发展这已经完全是天上地下的水平差距了,你们这些小孩居然将其视为一款参数固定的玩意儿来一概而论,那不是胡闹么?
坦克也是这个道理,T-34装76.2短管炮和45毫米炮的初期版,和T-34-85完全是两个级别的东西。大战之时,啥玩意儿适合战场就立马做改进立马推上前线,只要前线说好使,后方是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的。
所以,也是在秋日的午后,我一边听着达音科 KIMA2,一边给赵工发微信,我问他“你这不算是背刺么?”
赵工解释了一堆,大概意思是我们给KIMA2上了基于仲春的动圈振膜和磁路,换了大心脏,但是由于上一代KIMA已经卖了两年了所以这不能算背刺老型号;我说不不不我的意思是你这么整会不会对于隼系列都是一种自我背刺,你这等于给中型坦克塞了重坦的发动机和主炮啊,赵工说那不能。
但不管他咋解释,都挡不了我下这么俩结论:第一是这玩意儿真的不是千元内的素质,第二它客观上真的有些背刺隼系列,因为我换位到消费者的视角,真会觉得隼系列能做到的它已经差不多都能做了,差距很微小了,然后 KIMA2的售价也就是700多,相对能省条尾巴钱是毋庸置疑的。只能说升级升太猛了误伤友军这种事儿,不光在战场上会发生,搁耳机的小战线上这种事也会出现的。
外观来说,这次达音科 KIMA2整了个花活儿,包装盒整得花里胡哨的不说,里面还塞了个立牌,正所谓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啊……然后配件自然还是不要钱般的丰富,更大的收纳包、3.5/4.4两种专利可换插头、共计四种的一大堆硅胶套、清洁刷线夹,线材也换成了带有避震的四股单晶铜及单晶铜镀银混编线材。
腔体延续了 KIMA系列造型轮廓,不锈钢多面切割+表面喷砂,重量却相当友好,耳挂部分设计得也十分成熟,佩戴感合适又放松。
重头戏自然是立牌(划掉)自然是这个新一代 DLC符合球顶振膜+与FALCON ULTRA结构一致的磁路系统,两者叠加提供了更敏锐的响应与更大的磁通量,全频段响应能力在千元内上了一层新台阶。经过这些年振膜技术与磁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化,以及腔体构型调音能力的大幅跃升,早年间单动圈耳塞覆盖不了太大频宽的能量输出、响应不够迅捷、素质天花板较低这些问题,搁到现在都不叫个事儿了,单动圈想要素质高如今可以很高,而且它天然具备衔接更优良、音色更自然的优势,更加不会存在多种换能原理间音色如何协调的难题,甚至因为不用塞很多单元导致腔体大小重量都更可控,更容易佩戴友好舒适。可以这么说,不太高要求不太折腾的话,普通消费者入个单动圈,听起歌来反而是最不闹心的。
好滴,咱们来聊 KIMA2的听感,这块儿咱分两头说:
假如你有较为丰富的器材聆听经验,尤其是对于千元上下的塞子较为了解,那么你在听到达音科KIMA2之后,应该很容易做出“这塞子的素质不该是千元以内”这么个判断,因为千元内的塞子,基本上声场广度、三频跨度、解析力细腻度、和给出的声音厚实度,这四个属性一般来说是很难同时给满——尤其是后两者,往往这价位的塞子解析很漂亮了,那么厚度就多少会打薄一些,或者反过来它做到了扎实醇厚的同时分离度难免有所收敛,难以兼得。达音科KIMA2则是把这四个点都给顾上了:声场会比大多数千元内好手更从容铺陈一点;三频的上下端也是这个意思,没有说特别凶吧,也绝不会捉襟见肘,下潜够深上探也够明敞;然后它的细节给得比较满,一耳朵的精致细腻,是那种明显甩开三五百那些塞子一大段身位的细腻程度(这里咱比的都是声价比较好的型号,那些本就因为各种原因存在高溢价的不做考量);然后在够细腻的同时,嘿,有意思的来了——它的低频不薄不脆,中频够扎实就算了它还有着漂亮的韵味儿和残响,完后高频方面也不是碎碎的那种玩法,高频也给了一些很值回票价的厚度和空气感~
而且我还要着重说说达音科 KIMA2这个中频韵味儿,因为这代KIMA2是跟达音科隼Pro仲春限定版有着内在技术继承关系的,而那副塞子其实是达音科旗下的异类,其异类之处不光在于说闲鱼上被炒出了远高于发售价而已,且其调音也被很多人给出了超高评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在达音科惯常的“守中频”基础上稍微骚了一些撩了一些,这个骚和撩的火候又把控得恰到好处。那么拉回当下,KIMA2居然也某种程度上复现了这个调调——它的中频在结象扎实密度优秀之余,又没有说搞太厚,不腻不闷不油维持一个最佳的体态之余反倒还有些俏皮,多出来的一点点松弛感和出尘感,并不会破坏整体流畅度之余,对于人声恰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你甚至有可能觉得歌手唱着唱着有点对人生“想开了”的错觉,包括器乐也会觉得这适当的一撩一骚,这恰到好处的“不老实”,使得听感一下子升了境界,妙趣横生了起来。
也就是不能换导管,不然可以发挥的余地还会更大 ……不过换言之,若再把单元能量升上一级,再叠加个可换导管,那真就抢隼系列的饭碗了,现在这样就好,现在这样的搞法,认真细究的话素质规模依然是差了隼系列一筹,而若不计较这点素质差,仅以泛流行听感而论,那我觉得KIMA2已经好棒了!
那假如,你对有线耳机了解不算多,就是想买个千元内的塞子,这个角度再来衡量 KIMA2的话,又会作何感想?或者说如果你直接盲狙了回去,听上一阵子之后会做何评价呢?
那你估计先是会觉得这塞子放在自身价位,包装做工配件都还挺给力,然后虽然是不锈钢壳体,看着以为会重,戴起来却居然一点都没压力,佩戴感上来就会有好印象,接着听一耳朵觉得这塞子的信息量是真不小,各种动静哗啦啦啦的往脑子里灌,最后听蛮久之后,你大概率会越来越喜欢它的声音,这种乐器音色够正、低频能量充足、高频听着不光不闷还挺透亮、中频人声够饱满够有厚度还有点肉嘟嘟、肉嘟嘟之余它人声一点都不呆板,尤其女声似乎会自带一点奇异光彩和想象空间 ——这样的塞子,越听越喜欢,继而觉得达音科这牌子你就此信服了他们……我估摸着会是这样的图景。
话说回来,达音科 KIMA2这塞子已经不光是性价比的事儿了:它干净通透明敞,它听感自然撩人,它除了说素质能量没法太翻天(已经很翻天了)也没法换调音导管以外,它不光说没缺点,还足够的流畅浑然一体好听乃至高妙……说起来还是KIMA,但发动机和主炮这么一顿升级,已经快要顶到隼系列的后背上了,那,这种东西搞到这个价位,赵工,你真不怕自家别的东西被影响到耽误到么?
你这,真不算背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