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医理论中以五行学说,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属性及其运动变化,来说明人体自身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由五行学说发展出的五行归类理论,将五行与五方(方位)、五味、五色、五气、五脏、五官等联系起来,把人体内外环境连结成一个整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药的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和五脏中的肝、心、脾、肺、肾。中药的“味”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它代表了中药的真实的滋味,比如甘草的“甘”代表药味甘甜;另一方面它代表了中药的某些功效,比如黄芪的“甘”代表补益功效。五色配五味,五味入五脏,中药的五色和五味理论可用于指导用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肝属木,青色和酸味入肝

青绿色的中药大多具有疏肝平肝的作用。如青蒿、青皮、佛手、枳壳、枳实等。春天草木生长之主色为青色,青色属木,果实色青者未熟,其味酸,则酸味属木归于肝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酸味药性收涩。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遗尿、崩带不止等证。比如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固表止汗、山茱萸涩精止遗、五倍子涩肠止泻等。

心属火,赤色和苦味入心。

赤色中药大多可入心经,该类药大多有养血、活血、或止血等功效。如栀子、丹参、红花、大血藤、鸡血藤、大枣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苦味药性清泄,能泄、能燥、能坚。主要用于治疗发热、气喘、便秘、湿疹等。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脾属土,黄色和甘味入脾。

黄色中药大多可入脾经,该类中药大多有健脾、消积等功效。如谷芽、稻芽以及焦麦芽、焦山楂、焦白术等一系列炒焦炒黄的中药;陈皮、伏龙肝、黄芪等黄色中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味药性温和,能补、能和、能缓。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肺属金,白色和辛味入肺。

白色中药大多可入肺经,该类中药大多有化痰止咳、消肿排脓等功效。如浙贝母、川贝母、天花粉、白芷、茯苓、薏苡仁、桑白皮、白果、石膏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味药性发散善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

肾属水,黑色和咸味入肾

黑色中药大多可入肾经,该类中药大多有滋阴润燥、补肾填精等功效。如熟地黄、玄参、制首乌、桑椹、黑芝麻、制黄精、五味子、补骨脂、山萸肉(酒蒸)等。

咸味药性下行,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癥等。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甲、鳖甲等都具有良好的补肾作用。同时为了引药入肾,增强补肾作用,不少药物如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等药使用盐水炮制。

中医讲究平衡,五彩缤纷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中的五味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若调配得当,可健体益身,若过之则会不利健康。(信阳市中心医院 陈静 徐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