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候思宇)11月28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深化‘三个年’活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博物馆藏品种类不断丰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加强,‘博物馆’逐渐成为热频词,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新时尚,‘把博物馆带回家’已成为人民群众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共识。”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孙周勇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物保护滋养文化传承发展之基

坚持统筹布局,完善博物馆体系建设之“根”。强化顶层设计,出台《陕西“十四五”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健全“政府主导、行业主管、社会参与、全民共享”机制,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关于博物馆改革创新、文化文物单位创意产业、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非国有博物馆管理等指导措施,不断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2013年底至今,陕西博物馆数量由221家稳步增长到360家,年均参观人数从3300余万人次增长到7200余万人次。西安碑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提升改造项目被确定为省级重大文化项目。

做大做强省级博物馆,发挥其示范标杆作用。秦始皇陵铜车马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先后对外开放,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将于明年3月全部完工。做精做优市级博物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铜川、延安等市级综合博物馆,陕西黄河文化、石峁遗址、统万城遗址、绥德革命纪念馆等特色专题博物馆先后对外开放,秦岭博物馆、西部机场博物馆即将对外开放。做实做细基层博物馆和社区博物馆。麟游、西乡、定边等县级博物馆建设步伐加快。茯茶文化博物馆等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对外开放,66家社区博物馆的建成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坚持强基固本,筑牢博物馆事业发展之“本”。五年来,先后新建和改造汉中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等200多个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文物库房、导览系统、服务设施等。上线陕西省可移动文物管理平台,持续推进全省珍贵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建立市级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中心,实现馆藏文物动态化管理、科学化鉴定、数字化应用。五年来,共修复文物2.8万件(组),鉴定文物10.06万件(组)。

文物活化利用激发文化传承发展之力量

坚持融合创新,疏通文化服务供给之“脉”。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断激发博物馆内生动力,年均举办各类展览600多个,其中30个展览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评选中获奖,30个展览入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推介。扎实推进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年均举办各类优秀文化“六进入”活动上万场次。同时,助力“双减”,健全馆校合作长效机制,与教育厅联合,开展“双师课堂”,切实推动博物馆与大中小学课程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式教学等有机结合,把文博场馆变为“学习课堂”,把文物展品变为“学习教材”。

坚持开放共享,绽放文物活化利用之“花”。深入实施“博物馆+”策略,整合文物资源,与多行业跨界合作,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用好10家国家和省级文创产业试点文博单位,每年开发市场欢迎、大众喜爱的文创产品400余款,市场认可度逐渐攀升。通过实施“云展览”“互联网+文物教育”等30多个项目,逐步实现文物数字资源共享,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使数亿观众线上享受博物馆文化服务,不断推进博物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坚持交流互鉴,收获中华文明传播之“果”。实施文物外展精品工程,先后在52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近500余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社会教育活动先后走进香港、台湾、美国,与美国史密斯尼协会合作的教育传播项目入选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教育项目获国际博协“2022年最佳教育实践案例”。中法联合秦兵马俑保护修复和公输堂保护研究合作纳入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多渠道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同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文博单位的全面交流合作,不断增进两岸三地间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