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徐冰 | 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

◎“SCA-1号”艺术卫星发射视频,2024,©徐冰工作室。

此篇内容将《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自2024年2月至今的项目进度汇编,图文内容皆来源于©徐冰工作室。

01

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

2024年2月3日11时6分,中国首颗艺术卫星“SCA-1号”(The first satellite of Star Chain of Arts Project)搭载捷龙三号遥三火箭于广东阳江附近海域成功发射并顺利入轨。卫星帆板展开正常,首轨遥测正常。如今在我们头顶上飞行的成千上万颗卫星中,有科学卫星、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军事卫星等等,但却缺少了“艺术卫星”的门类。

“SCA-1号”由艺术家徐冰主导,是“艺术星链计划”的第一颗卫星。秉持参与和分享的理念,徐冰将这颗卫星的理念设定为:“通过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参与《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分享这颗卫星的使用权益,创作各自的作品。尝试将太空科技与当代艺术相互介入,把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共同探索这个极具未来性的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家徐冰在卫星工厂工作照,2023,©徐冰工作室

《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计划邀请(并征集)有宇宙视野、出色思考力的艺术家和各领域人士,为其提供卡门线以外的艺术创作平台。此项目的追求是:通过艺术把视野伸向外太空,目的是以特别的视角回看地球,为解决地球上的问题寻找新的有效的哲学观或方法;为人类或未来星际种族的艺术创作提供预测与实验。该项目由徐冰工作室与北京万户创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并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由北京星移联信科技有限公司和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该卫星星体上带有一块面对星辰大海的显示屏幕与一个自拍相机,可以通过地面控制站,将包含视频、图像等各类电子信息,上传至卫星,并通过星上自拍相机摄取其与太空环境同框照片或影像。卫星配备了AI程序、机载计算机等功能,可以与艺术家互动,或将其创作过程在太空中做全程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SCA-1号”艺术卫星模型,2023,©徐冰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SCA-1号”艺术卫星实拍图,2023,©徐冰工作室

我们都知道,航天领域的高准入门槛,艺术界很难接触到太空资源和利用太空科技进行艺术创作。但这种现象在民营太空科技公司出现后的“新太空时代”有所改观,这也是《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应运而生的原因之一。我们希望将可获得的太空资源分享给更多艺术家,特别是年轻艺术家,也包括艺术圈外的各领域人士,降低准入门槛、聚集大众智慧,促进太空艺术事业更快地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SCA-1号”艺术卫星装箭过程,2023,©徐冰工作室

第一期参与该项目的艺术家,有国际最具代表性的观念艺术家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以作品荧光兔子和太空艺术而全球闻名的生物艺术家爱德华多·卡茨(Eduardo Kac)、在MoMA举办过个展的以色列裔艺术家海姆·斯坦巴赫(Haim Steinbach)、活跃于国际艺术界的中国艺术家曹斐、关注地缘问题的韩国艺术家朴美丽(Miri Park)、工程师出身并创作太空艺术的刘昕、科技艺术家张文超、专注加密艺术的刘嘉颖、艺术家组合耿雪+王基宇、年轻艺术家葛宇路、岳路平、高振鹏、苗颖等,以及自主提交方案的八年级初中生曹正……(更多参与者将随项目进展公布)。他们将利用这颗艺术的专属卫星,在外太空的特殊环境下,在超越国界的共有法律空间中,创造有别于旧艺术的新太空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家徐冰在卫星工厂工作照 2023 ©徐冰工作室

为什么要研究太空艺术?因为“太空”这个主题将不同时代、学科联系在了一起,而太空艺术则有效地映射了每个时代最新颖科技的出现,和对人类社会认知的深远影响。早期的科幻作品与太空绘画激发了民众对于太空探索的热情,也间接地推动了美苏太空竞赛与阿波罗计划的实现。而各种太空探索计划反过来又塑造、影响了文化艺术与哲学思考的深化。自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于1957年发射至外层空间以来,太空叙事一直以竞争为主,各国家航天机构的成立,使太空科技迅猛发展,而我们必须看到一个事实:太空艺术却并没有匹配太空科技的发展速度,让步于卡门线之下。我们对火箭技术出现至今一百多年内的“太空艺术历史”梳理后发现,由于政治、技术等各种门槛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只有数量有限地利用航天科技创作的太空艺术作品。

徐冰 | 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
◎《太空艺术简史》视频 ©徐冰工作室

追求有益创新、公平竞争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如今,在这个太空资源的快速开发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艺术与科技之间的新关系?随着商业航天和太空旅游业的开发、气候变化不可逆的事实、地缘政治的动荡,人类成为多行星种族的愿望变得愈发强烈。有理由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太空艺术”这一落脚点,或许也可以成为对未来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踏板,也是对未来艺术可能性的先行实验。

02

“艺术卫星”迎来太空新伙伴

2024年9月24日天空晴朗,10点31分,“艺术星链计划”的第三颗卫星搭载捷龙三号火箭于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成功发射。我与团队及合作方“万户创世”的于文德先生、技术支持方董辰晨先生,近距离见证了这次非凡的发射。十分钟后我们在现场获知卫星与主体箭顺利分离和太阳翼打开正常的消息,约一小时后地面收到卫星反馈信号,说明卫星成功入轨。这是一次一箭8星的发射,在8颗不同目的的卫星中,就有一颗艺术卫星。从2021年的“瓢虫一号”算起,这是继2024年2月3日发射的“SCA-1号”后,“艺术星链”(Star Chain of Arts Project)的第三颗卫星,它将与SCA-1号共同运行,为艺术创作者提供更大的工作平台。

徐冰 | 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

◎捷龙三号火箭发射视频,拍摄:董辰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捷龙三号火箭发射,图来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捷龙三号火箭于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成功发射,拍摄:徐冰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冰(中)与团队及合作方“万户创世”的于文德先生(右)、技术支持方董辰晨先生(左)在卫星发射现场

“艺术星链计划”的核心是通过发射一系列卫星,建立一个独立、互联的太空艺术平台,充分发挥每颗卫星的功能,试验和拓展在星际之间策展的可能性。试图打破地表与地外,科技与艺术等不同领域的界限,进一步降低太空准入的门槛,将资源向大众开放。

回看2021年,我们与“万户创世”以及“星际荣耀”火箭公司发射了第一枚艺术火箭“徐冰天书号”。这是中国民营火箭的第5次发射。虽然这枚火箭发射失利,但却开启了当代艺术与太空科技相互介入的新阶段。让太空科技公司了解到,艺术家对借助太空科技创作新艺术如此有期待,而太空科学家和民营火箭公司同样也期待艺术的想象力能对科学工作有所启发。从而更多的太空资源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冰天书号”发射前工作照,酒泉发射中心,2020

首先是2021-2023年,我们有机会利用一颗在轨运行的“瓢虫一号”卫星的冗余,创作了全球第一部拍摄于外太空的定格动画《卫星上的湖泊》。接下来是SCA-1艺术卫星的出现,这颗卫星的功能从“瓢虫一号”只能播放定帧图片,发展到可播放动态影像。这些新的技术条件和在轨三年的服务期,让我首先想到的是,有必要分享资源给更多的艺术家以及不同领域的人使用。只有这样,当代太空艺术才能有更快的发展。作为个体的每一个在地球上长大的人的想象力必然有限,而更多的思维视角与智慧的合力将是无限的。所以我决定建立《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使其成为一颗全球共享艺术卫星。这颗刚刚入轨的卫星,在屏幕的尺寸与相机的分辨率上都有所改进与提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为艺术创作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卫星上的湖泊》,徐冰,2021-2023,视频静帧

我总说现在是新一波的太空热时代。在“艺术星链”第三颗卫星,加入到这个前所未有的事业中来之际,我想在此向大家做个汇报,到现在《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都做了哪些事情,也算是一次阶段性的回顾与总结。

2024年3月,张文超利用SCA-1艺术卫星创作了《90分钟的宇宙观》。作品特别探索了地面实体展览与地外卫星联合、互动的创作方式,同期展览“张文超:隐在一座剧场里经过”于東京画廊+BTAP开幕。这是一件由卫星航迹数据驱动的太空-地表协同交互影像装置作品,张文超强调当我们在同一条卫星的运行轨迹中审视不同国家的宇宙观时,扁平的叙事结构被分解,巨大的差异与丰富性体现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文超:隐在一座剧场里经过” 展览现场,2024

2024年4月17日,在威尼斯圣耶利米教堂(Santi Geremia)开幕。展览借助太空硬科技,回应了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处处都是外人” 的主题,将“处处”延至“地外”。正经历着日趋激烈的争斗与撕裂的人类,不管将触角伸向多远的太空,其目的还是回看地球并寻找解决地表问题的、新的、有效的方法与哲学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卫星的湖泊”动画装置展厅,威尼斯圣耶利米教堂,2024

2024年6月12日,高振鹏发布驻留作品。在SCA-1卫星的屏幕中举办了一场无人类的“狂欢”(开幕式),屏幕中的食物与酒水无声地腐烂着,这腐烂是地球生物独有的。作品让人们意识到一个常识——一颗草莓在外太空的真空环境下是永不变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球特产》局部特写,高振鹏,2024

2024年7月12日,耿雪公布了她计划在《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中创作的《宇宙聊斋》系列,此系列包括四件作品,并完成了她的首件驻留作品。太空屏幕中的手,拿着圆规、尺子、笔,在赤裸的人体皮肤上,画下人类计算的各种图示,让我们联想到女娲伏羲、巫术、数学和几何语言、无法验证的高维空间……耿雪兴奋地发现屏幕里控制圆规的手的影子竟与太阳光反映在卫星上的影子奇妙地重叠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宇宙.画皮》卫星回传视频,耿雪,2024,视频截屏

太阳的光在卫星上投射的影子与艺术家视频中的手接到了一起

其实在这个“创作驻留项目”刚启动时,由于它的全新的形式,又介于多个领域之间,绝大部分人一时不知道如何展开。我们组织了多次太空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对话解答,从技术参数和理念上展开讨论。并从我的硕博研究生开始尝试,当首批作品发表之后,大家就会获得直观的感受,原来如何思路都有可能用好这颗卫星,创作出新的艺术。确实如此,随后我们不断收到越来越多的有质量的创作方案。

2024年7月19日,刘嘉颖(CryptoZR)发布驻留作品。艺术家于2023年创作了这件基于比特币早期版本的加密艺术作品,旨在还原早期加密世界的精神状态。2024,ZRCOIN的独立节点在SCA-1卫星上运行,这进一步加深了作品中的“Solo”感受——即使在太空中不可能有第二个卫星节点与之通信,也要将“Mining”继续进行下去。她戏称这是“在太空中继续挖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Solo Mining》卫星回传视频, 刘嘉颖(CryptoZR),2024,视频截屏

2024年7月26日,SCA-1卫星播放了方案书。这是一位航天与艺术领域的跨界从业者投稿的、构思于2021年却未曾实施的方案,方案具备科学依据的技术可行性。在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之际,借助这颗卫星,在太空中分享了这一方案——在宇宙中用卫星点燃圣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奥运卫星点火计划”效果图

2024年8月2日,高振鹏实施了另一件驻留作品。当倒计时结束,卫星的显示器处于关闭状态,外挂屏幕像镜面一样反射出卫星所处的宇宙环境。这是一件观念性很强的作品。艺术家在上海繁忙的街头思考着宇宙空间和艺术空间的关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与卫星上的那块屏幕一样,已然存在于宇宙之中,这是一种观念转换引起的自然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4321关机》卫星回传视频,高振鹏,2024,视频截屏

2024年8月8日,岳路平团队在SCA-1卫星上首秀“星辰波洛克”作品

——利用数字粒子云模拟星尘,营造“双子座”雕塑,并在卫星屏幕上呈现一分钟的“星尘闪烁”秀。该作品旨在跨星球社会和人工智能背景下反思“人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子座》影像,静帧,岳路平团队,2024

2024年8月,郝锐昌利用SCA-1艺术卫星开启了他的第一期太空艺术计划;在泉州进行了为期6天的天地互动项目。在中,艺术家挪用宇宙与SCA-1卫星太阳能翼板折射的光,在地表空间与参与观众培养了全新的植株与昙花并上传至卫星,与宇宙共享新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移花接木》过程记录,郝锐昌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城计划:昙花1号》截图,郝锐昌工作室

2024年8月30日,以创作“荧光兔子”而全球闻名的爱德华多·卡克(Eduardo Kac)布了为《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创作的全新的太空艺术作品。这件作品通过将卫星的生命周期与以下词汇匹配,诗意地表达生命的旅程:1)早晨;2)正午;3)午夜。每个词汇在卫星三年的在轨时间内的相应时刻(2024年、2025年、2026年)每年出现一次。我们可以发现,他利用卫星为载体,但仍然表达着他对生命议题探究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动图截取自《无声的圆》(The Silent Circle)卫星回传视频,爱德华多·卡克(Eduardo Kac),2024

2024年9月6日,付俊皓发布了驻留作品。作品呈现了一个幽默的故事;一个悬浮在太空的装置,突然被一个异物打碎,露出一位正在观赏“地球”的人类,他挡住了视野,被人赶了出去。随后一位外星人在观众的注视下,地球被外星人掉包偷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球观景窗》卫星回传视频,付俊皓,2024,视频截屏

2024年9月13日,郝锐昌继续他的太空计划,发布了驻留作品。该项目将SCA-1卫星,看作一个矗立于太空的高速移动舞台,曾是太空步舞者的他,在这颗卫星上呈现艺术的太空步,同时发动地球观众、舞者在各自所处的地表微观空间与“太空舞台”互动,实施了一次特殊的天-地双向交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SCA-1号上的太空步》(第一阶段)片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SCA-1号上的太空步》(第二阶段)片段

2024年9月20日,耿雪创作了驻留作品。《天谶》借助SCA-1发展了她十多年前的一个想法;她感兴趣于《易经》中数与空间的关系,体悟到随机性与绝对性的关系;把地球设想为旋转的硬币,今天借用科技才得以在跳离地球的位置,俯瞰地球,并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占卜”的随机性道具;通过数与质料同构的方法发展了“空间折叠”——处于二维与三维之间的折叠几何法则,给我们一种答案,它是一个图谶,不可言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谶》三屏视频片段,耿雪,2024,视频截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4卦方折式》

铜版制版印,耿雪 2011 创作于中央美院版画系(硕士在读时的实验)

《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在实施艺术家驻留作品的同时,项目不仅吸引了更多想要参与的各界人士,也引起相关领域的更多关注。北京探月学校开设了“太空艺术社团”,学生们在进行调研,各自选择驻留作品中的一件进行分析,之后会提出自己的创作方案,其中的优质方案将于学期末在卫星上实施。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同学们,受到《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启发,组建了“太空艺术与天文学社团”也将参与到项目中来,一起探索太空艺术的可能性。香港教育大学正在筹划如何以此作为博士研究的课题,探究理工教育与文艺教育参与一体性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与《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组的同事王钟垚,在撰写有关太空艺术的系列文章,目的是对这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做尽可能客观地了解、观察,也是在实践中的自我学习,并与对此有兴趣的同好分享。这组专题系列文章已完成的有第一篇,文章按照太空科技的发展历史,按时间顺序梳理了数十件太空艺术作品,帮助读者框架性地了解太空艺术在不同时期发生过的各种表述,从而对当下太空艺术实践意义的框架性认知。已完成的第二、三篇和,文章将太空学与艺术学放在同一个语境下进行研究,探讨了太空艺术实践在旧太空时代和新太空时代被制约的现象,以及其背后的政治、科技、资本等因素的影响。本月完成的是,探讨了语言这一概念在太空领域发展出了更多的意涵,思考太空中语言使用背后的大国博弈,也让我们从科学以外的面向观看到各民族文明存续的愿景。在对相关史料的梳理与分析后,我强烈地感受到,人类从骨子里就有对地外探索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与永恒,并始终把命运与无边的宇宙星辰捆绑在一起。这些文章已在理想国imaginist发表,太空艺术专题系列内容最终将由理想国结集出版。

在第三颗艺术卫星即将投入使用之际,我借此文想说的是:人类自古就有对外太空的幻想,在并没有任何太空科技的条件下,古人却创作过大量的对外太空奇思妙想的文艺作品。从二战起,再到冷战期间,太空科技进入了急速发展期。但那时,由于太空科技都被各国政府所掌控,艺术家即使有借助太空科技创作艺术作品的渴望,却无权使用。在那时期出现过的个别太空艺术创作,都是违背规定,私下进行的。直到十几年前,以SpaceX为代表的私人企业,在太空探索领域崭露头角,太空科技开始由政府主导部分地转向民间。而各国政府都敏感地意识到民营太空科技的发展优势,都采取了鼓励民营太空科技的策略。别看只是这一政策上的转变,却为当代艺术创作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艺术家得以名正言顺地分享太空科技的成果创作艺术。从我们发射第一枚艺术火箭时起,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全球性的共享艺术卫星以初见规模,也不乏艺术家与其它民营航天公司合作的案例。太空艺术的这些发展,大大超出我的预期,这种发展背后的能量,实则源自这个民营航天时期的到来。

太空艺术的探索之路是一条充满未知的全新方向,尚未完全成形,前方的旅途仍然漫长而充满挑战。然而,我们将始终怀抱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前行,为更多艺术家和创作者搭建对话与创作的平台,让更多非航天科班背景者借助这个平台自由运用太空技术,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在这个平台上,太空科技第一次毫无保留地服务于人文叙事,即便这些叙事是个人化的、微小的,它们依然值得闪耀在浩瀚的宇宙中,拥有被看见的价值。

徐冰

2024年9月

03
首次公开SCA-2艺术卫星回传影像

2024年9月24日,SCA-2卫星搭载捷龙三号火箭于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成功发射。从2021年的“瓢虫一号”算起,这是继2024年2月3日发射的“SCA-1号”后,“艺术星链计划”(Star Chain of Arts Project)的第三颗卫星。

这颗卫星的正面和背面印有用“英文方块字”撰写的《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Xu Bing Space Art Residency Program)》。“英文方块字”是徐冰设计的形似中文,实为英文的新书写形式。这些文字用丝网印刷工艺,印在了卫星专用材料聚酰亚胺透明膜的夹层内,不会在外太空的特殊环境下降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英文方块字”撰写的《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Xu Bing Space Art Residency Progra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星链计划”的第三颗卫星表面印有“英文方块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星链计划”的第三颗卫星装箭过程,2024

自从9月SCA-2卫星成功入轨以来,卫星公司持续不断地优化了它的拍摄性能,反复探索了卫星在多种姿态下、地球占据画面不同比例时的拍摄效果,以提升回传影像的画面质量。SCA-2将于近日开放给驻留艺术家,助力实现他们的星上创作。

如今,徐冰工作室首次公开了SCA-2卫星在外太空运行、拍摄并回传的影像。

徐冰 | 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
◎ 2024年10月25日,SCA2卫星在外太空运行、拍摄并回传的影像

这颗卫星的回传影像在构图、分辨率、清晰度以及画幅比例方面均优于SCA-1号。屏幕下方的动态信息码,显示了卫星在运行时,经过的经纬度坐标与北京时间。

过去,由于资源极其稀缺,太空艺术项目不仅成本高昂且准入门槛极高,大多为“一次性”项目。但在今天,历史上首次有两颗艺术卫星同时在轨运行。SCA-2的出现,使得创作者与外太空的关系多了一个层级,在多颗卫星的关联中重新考虑星-地、星-星互动。

它们的存在不仅打破了以往太空艺术项目各自独立的局限,也将推动星上策展的探索,借艺术视角探讨“太空可持续性”,通过连贯的叙事和持续的交流,为《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提供更多资源与更广阔的创作平台,让人们在一个可以利用卫星创作的全新未来,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并为太空探索带来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影响。

关于《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

“艺术星链计划”由艺术家徐冰主导。秉持参与和分享的理念,徐冰将其的理念设定为:“通过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和各领域人士参与《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分享卫星的使用权益,创作各自的作品。尝试将太空科技与当代艺术相互介入,把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共同探索这个极具未来性的领域。”

该项目由徐冰工作室与北京万户创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并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由北京星移联信科技有限公司和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艺术家徐冰官网地址:https://www.xubing.com/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家个人照 ©徐冰工作室

Xu Bing

徐 冰 -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NUAL FILES

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重要的观念艺术家,始终以极具突破力的艺术创作拓展着艺术的边界。1999年获美国创造性人才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04年获首届“Artes Mundi国际当代艺术奖”。2018年获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艺术创作奖”。作品展出于中国美术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威尼斯双年展等艺术机构,并被广泛收藏。

- END -

收藏展览投稿

微信:artgeya

邮箱:artgey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