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深圳、北青岛”,又产生了交集。

11月26日,青岛市人民政府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在深圳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原则,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对外开放等领域展开合作。

近年来,唱响“双城记”的动作并不罕见,如杭州宁波、成都重庆、南京合肥,不过这些城市要么在同一省份,要么虽然不是同省,但位置接近,像深圳和青岛这样远距离联动的情况确实少见。因此,双方也提出要“打造全国跨区域合作发展新样板”。

为什么是青岛和深圳?

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先来回顾一下两地此前的互动。

同为计划单列市、都是各自省份的经济龙头,加之共同的开放、海洋等禀赋,让青岛一度被称为“北方的深圳”。近年来两地间的频繁同框,更让“南深圳,北青岛”的说法不胫而走。

2019年,青岛曾发起一场声势颇大的“学深圳、赶深圳”行动,先后派出数批体悟实训队,到深圳学习当地的先进做法。

此外,青岛党政“一把手”也曾多次带队南下学习考察。

今年5月,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到深圳等地走访企业,并表示要学习深圳等城市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体制机制,努力把青岛科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1年5月,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带队赴深圳学习考察时,也明确提出要持续学习对标深圳。

同时,去年9月、11月以及今年4月,赵豪志还曾三度南下深圳,期间所考察的新兴产业和产业园区等,都是青岛这些年来的发展重点。

当然,两地间还有一个比较微妙的交集:现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曾在2017年3月到2020年9月期间,担任青岛市长,这也增加了青岛与深圳的缘分。

派干部体悟实训也好,高规格党政代表团学习考察也罢,青岛在其中都是姿态摆得更低的求学一方。

据公开报道显示,此次双方上台签约的领导级别都不低,代表深圳的是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陶永欣,代表青岛的则是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耿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面,经过这些年的努力,青岛逐渐走出了低谷,经济总量在稳住当前位次同时,正向着“北方第二城”发起冲刺,以虚拟现实、集成电路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产业正加快起势。

另一方面,则是在新的发展语境下,青岛与深圳都需要借助“外力”,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锋。

这就必须要提到此次双方“牵手”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到“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

对此,新华社也撰文指出:

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是打破各地自我小循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协调中央和地方关系、地方间关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特别要注意里面提到的“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两处表述,这对于青岛和深圳两座同以外向型经济见长的城市十分重要。

公开报道显示,青岛与深圳将围绕加强科技与产业合作、深化文体旅游交流合作、协同提升开放水平、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教育人才领域交流5个方面,从16个重点方向展开深度合作。

值得关注的是,这五个方面有两个用了“加强”、两个用了“深化”,只有开放用的是“协同”。

这是因为,两座城市的确在开放方面各有所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实际利用外资34.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滑52.4%。

对此,深圳也在积极拓展外资来源地,今年以来深圳前海代表团已先后访问美、日、英等国。

而与日本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青岛,又有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国家战略加持,无疑是深圳与日韩联动的理想平台。

而青岛在“位次前移”的重压下,进出口已成为青岛与天津、宁波等城市经济竞速的一大胜负手。

自今年4月起,深圳进出口总额历史性地超过上海,成为“外贸第一城”,其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东盟已取代香港地区,成为深圳第一大贸易伙伴。

据深圳市进出口商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林文胜介绍,深圳对东盟进出口增长较快,原因之一是一些欧美品牌把工厂设在东盟国家,中间品、原材料还需要从中国采购,所以有很多中国的中小企业也会到东盟接订单。

而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消费电子零部件这些中间品,正是深圳产业领域的“拳头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第一大外贸合作伙伴同样也是东盟,深圳拓展东盟进出口市场的经验,完全可以为青岛所借鉴。

毕竟,青岛在锂电池、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领域,也在逐渐发出自己的声量。

诚然,先天地理位置的远近差异无法弥补,但如果能够畅通南下通道,无疑将有助于青岛“新三样”和高端装备产品出海。

基于此,合作协议中也提到双方将深化海陆空互联互通,发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加强两地港口联动发展,在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等方面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共建辐射日韩、连接东南亚等地区的国际开放物流大通道。

大方向已定,接下来行动成效如何,还需要交给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