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面对西方的封锁,毛主席他老人家十分自信地说:“封锁吧!封锁它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毛主席的这样的底气从哪里来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史中来的,因为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重重封锁和重压之下,顽强生存下来的,并成功击败一切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有这样残酷又光辉的经历垫底,如今,美国为首的西方那些封堵制裁,又算的了什么呢?

这篇文章,抛开军事斗争不谈,只回顾一下,在经济领域,毛主席是怎样在那种巨艰苦的环境下,用六大招数,打破敌人封锁的。这些招数,现在还管用!

第一招:自力更生——毛主席想种你的地,可以吗?

1939年2月,延安杨家岭农民郭方成家里,来了几名红军战士。战士指着不远处问他:老乡,河边儿窑洞前那块地是你的吗?郭方成点点头。战士又说——毛主席想种你的地,可以吗?郭方成吓了一跳,听了战士的解释后,说——主席要种,我一百个愿意!那以后,毛主席就在办公之余,扛着锄头去郭方成的地里干活。

这个小故事的背景,就是1939年延安被封锁。当时,国民党19个步兵军、两个骑兵军、3个保安旅、17个保安队,共约40万人,把延安围了一个水泄不通。
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毛泽东振臂一挥,发动了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喊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豪迈口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不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被重兵围困了。毛主席自此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率兵登上井冈山,国民党就开始了对井冈山的重重封锁。当时,蒋介石搞了十四条法令,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封锁中央苏区的法规体系。

概括地来说,主要是“两封锁”“三限制”。两封锁,就是交通封锁和物质封锁。三限制,就是购买限制、囤积限制、运输限制。特别是对食盐、火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更是严密封锁。用他们的话就是要到“无粒米勺水之接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的效果。

井冈山不像陕北,山多而地少,在有限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只能开展“生产节约”运动,毛主席发出号召,苏区各级政府、苏区后方的机关、公营企业、学校等工作人员等每人每天少吃二两米,把节省下来的粮食让给前线战士。

在这样的号召下,很多政府工作人员,自带伙食上班,工人提出少发或者免发工资。不仅如此,还开展了“一人捐献一个铜板”“一人捐献四两米”“一户捐献三升谷”“一户多种五颗瓜”等等活动,这种艰苦奋斗的生产节约活动,为苏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饭问题,在苏区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吃盐问题。吃不上盐,人会失去战斗力,时间长了还会死掉。因此,国民党对食盐的控制是最严厉的。他们在靠近苏区的地方,专门成立食盐公卖处,对当地群众实行按人口售卖油盐的政策。

每人每天只允许购买三钱盐,离苏区稍远一些的地方,也只允许一次买够三天用的盐,以此来截断共产党买盐屯盐的路。

毛主席就号召自己动手制盐,也就是熬制硝盐。毛主席甚至亲自上阵,带领群众熬制硝盐。当时的《红旗日报》里,描述了熬盐的盛况,各地纷纷支起锅炉,大办熬盐厂,有记录的就有1335个,在短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缺盐的困境。

这也是毛主席一贯主张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中国革命的一条铁律。遇到困难,先从发掘自身潜力入手。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凡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时候,都是遭受失败的时候,凡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候,都是迎来一个个胜利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毛主席就是把中国革命,引向自力更生这条正确道路的伟大导师。

第二招:保护私营——连一个红枣也不能动!

1928年1月5日,红军攻克遂川城,遂川城是井冈山根据地一个较大的县,有18万人口。当时正是腊月天,马上快过春节了。县城商铺都摆满了红枣,供城里百姓置办年货。

有一些红军军官和战士,一时经不住红枣的诱惑,就随手拿来吃了。老百姓颇有微词。

毛主席得知情况后,觉得这不是个小事,专门派人到卖红枣的商铺了解情况,并立即赔偿。毛主席还把全体官兵召集起来,说:“我们反对封建剥削,只能没收地主的财产,保护工商业利益,如地主兼商人,就只能没收封建剥削的部分,商业部分连一个红枣也不能动”

这其实不仅仅是个军队纪律问题,而是体现了毛主席对私营经济的根本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不是毛主席在行军打仗时才考虑到的问题,早在1925年12月,毛主席就发表了那篇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文章把当时的社会各阶级剖析的明明白白的。毛主席说: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那谁是小资产阶级?自耕农、手工业主、小职员、小商人等等。谁是半无产阶级?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这些人,是本地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私营经济因素。对这些人,毛主席的态度是“保护和鼓励”。

因此,当红军战士损伤小商人的利益时,毛主席明确表态:连一个红枣也不能动

不仅如此,共产党来到井冈山,还取消了一大堆的苛捐杂税,比如盐税、田赋厘金、印花烟油税、鸡鸭税、屠宰税、硝盐税、百货捐等等,毛主席明明白白地说:“共产党对城市的政策是,取消苛捐杂税,保护商人贸易。至于普通商人及一般小资产阶级的财物,一概不没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举措,无疑最大程度地保护了私营经济的活力。

第三招:公营主导——共产党的股份制“公卖处”“合作社”

在保护和鼓励私营经济的同时,毛主席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展公营经济上来。他强调,要保持公营对私营的领导,才能保证经济安全。办法就是针对国民党卡脖子的“公卖处”,设立共产党自己的“公卖处”,对军民必需品由共产党统购统收,统一出售。

设立这样的公卖处,可以最大限度地堵死那些不法商贩,在中间赚取差价的路子。公卖处售卖的东西,有的来自红军的战场缴获,有的是从商贩手里买的,有的来自白区的秘密采购。公卖处,在有的地方叫公营商店,这些地方的货品,价格便宜,买卖公平,深受群众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卖处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由共产党直接设立经营,还有一种,大家可能想不到,就是由群众集资入股,共同经营。比如,当年井冈山地区的大井、下庄、罗浮等地的公卖处,启动资金全部是群众自愿入股筹集起来的,有大集体性质。

公卖处给每个入股的群众,发放股权书,这应该是共产党最早的股份制集体企业了吧。

同时,毛主席还有一个此后用了很久的秘密武器——合作社。应该是受到股份制“公卖处”的启发,在更大范围里推广了“合作社”模式,让群众在买卖活动中,受到保护,得到实惠,稳定市场情绪。当时,合作社发展到580多家,不但有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贩卖合作社,甚至还有信用合作社,农民和小商小贩可以从这里拿到低息贷款,而且不需要任何抵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招:搞活流通——共产党第一个“外贸局”和“进出口公司”

很多人想象不到,中国共产党早在井冈山革命时期,就成立了第一个外贸局,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这再次证明了,毛主席在搞军事斗争的同时,已经开始搞经济斗争了,而且卓有成效。

那时候,毛主席刚刚在井冈山站稳脚跟,面对蒋介石的严密封锁,1928年年底,成立了竹木委员会,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渠道,把井冈山的竹子、木料、油、茶、香菇、笋干等物资,和白区交换粮食、布匹、食盐和医药等必需品。可以说,竹木委员会就是外贸局的前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3年2月26日,中央苏区成立了一个新组织——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部长是邓子恢。这个部的一个重要下层机构就是外贸局。或者应该叫外贸总局,总局下设立省局,再往下是分局,分局下是采办处。一年之内,分局从4个增加到了20个,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对外贸易网。第二年,还成立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进出口公司——中华商业公司。主要是和福州、厦门、广州等地贸易,对破除封锁立下汗马功劳。

从现存的资料中可以看到,在1933年的8月到10月三个月之间,对外贸易局用1万元资金和2000担粮食,让33万元的商品流通起来,缓解了苏区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现象。

搞外贸,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外循环”,在外循环的基础上,毛主席还建立了“红色圩场”,进一步搞活“内循环”。你看看,和我们现在的经济政策多么相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红色圩场”,就是由共产党组织的“物资交流大会”。在红色圩场建立以前,比如草林圩,都是地方土豪劣绅掌控,用来压榨百姓牟取暴利的。红军对这些旧式的圩场进行了改造,成了促进苏区经济内循环的重要手段。

红色圩场有多火爆,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有过描写:“红军进行改造之后,草林圩的商品更加丰富,草林的茶油、药材、茶叶、黄麻、粉丝、柑桔等等土特产输出外地,遂川县城的布匹、百货,唐江的盐和糖,上犹营前的生铁,桂东的硫磺等物质也源源不断输入草林交易。草林圩上逢圩(日中为市,3天一次),到圩2万人,为从来所未有。

3天一次集会,每次集会,都有2万人参与其中,这是前所未有的盛况。

除了改造旧的圩场,毛主席还和袁文才、龙超清商议,成立了第一个自建新圩场——大陇圩场,在1928年7月15日正式开圩。

大陇圩场规模,很快就超过了草林圩,每逢农历二五八,四方都来赶圩,人数多达五六万人。在大陇,逢二五八赶圩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五招:瓦解敌营——和国民党军人做买卖

在蒋介石对红军严密封锁的时候,他也许想不到,他封得住通往苏区的路,可是却封不住国统区里的人心。

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敌人并不是铁板一块”。蒋介石的国统区里,有同情共产党的人民群众和进步人士,也有“满口主义,却只想着生意的官僚”,还有害怕被蒋介石吞掉的军阀势力。而毛主席最擅长的就是,寻找敌方阵营的破绽,瓦解它的阵线,让敌人为我所用。

成立竹木委员会也好、对外贸易局也好,都是要和国统区交流物资,哪怕有严格的“两封锁”“三限制”,国统区的商品还是源源不断地流向苏区,蒋介石的封锁,其实是封锁了个寂寞。

这些小商小贩还不显山露水,厉害的是毛主席直接和蒋介石的军队做买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在1933年,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的领导下,发动福建兵变,公开反蒋。毛主席抓住机会,让毛泽民亲自和十九路军谈判,要和十九路军做买卖。什么买卖呢?用苏区的钨砂换取十九路军的枪支弹药、食盐和药品。

钨砂是干什么用的?是制造枪械弹炮的必须品,而偏偏中国的钨矿绝大多数都在赣南,也就是共产党控制的苏区。苏区啥都缺,就是不缺钨矿,可以年产4000吨钨砂。钨矿就成了苏区的垄断性资源,红军不仅可以依靠它谈生意,还有绝对的定价权。

当时,和十九路军约定,以每百斤50元的价格出售钨砂,十九路军用枪支弹药、盐和药品付款。可惜,十九路军很快兵败,生意也没有做下去。

但是,另一个军阀陈济棠,却是红军最大的贸易伙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济棠

19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已经建立起三条稳定贸易线,其中两条就是通往广州的。

陈济棠对蒋介石也很忌惮,他知道蒋介石对非嫡系军队的态度,总是要拿来当炮灰的。所以,在对待红军上,以防为主,并不主动进攻,借以保存自己的实力。

红军和陈济棠达成了钨矿交易秘密协定,在敌人的封锁线上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和陈济棠的贸易,保守估计,我们挣了60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70%以上,很好地解决了财政透支问题,也换回了大量急需的食盐、布匹等物资。

而且,在钨矿的带动下,兵工厂、被服厂等都得到发展,保证了红军的战斗力。

第六招:发动群众——大粪桶里暗藏的食盐

毛主席另一个杀手锏,就是发动群众,人人都是采购员。

比如对苏区奇缺的食盐,光靠贸易获取还是远远不够,老百姓就加入运盐大队,充分发挥了群众智慧,让国民党防不胜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的群众把盐缝到衣服里,或者绑在腿上,或者冬天去白区,买到盐后,把盐放进水里融化,把身上的棉袄脱下来把盐水全部泡进去,然后晒干棉袄穿回来,再用水把棉袄里的盐洗出来。

有的群众在筐子底层放盐,上面撒上石灰。有的趁着老人去世,把盐藏在棺材里。有的把竹子里的关节打通,放上100-200斤盐,再封住口做成竹筏子,从水路运送。

有的把粪桶做成双层,上面是粪,底下是盐,臭烘烘地挑过来,国民党关卡的士兵,一看到就捂着鼻子,挥着手驱赶,偷运的效果极好。

这些一个个的“采购员”,每个人能带的量都不大,但人多力量大啊,苏区和白区来来往往成千上万的人流,汇成一支强大的物资运送队伍,为红军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国民党无论如何也封锁不了的,因为,人心向背不能封锁,信仰信念不能封锁。

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一直处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重重封锁和打压之下,但是令西方人想不明白的是,中国不但没有被按在地上摩擦,反而越来越强大,不仅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达到了美国的70%,而且,在很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已经是世界领先。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越是封锁中国,中国反而越强大呢?

从上面毛主席六招破敌中,就可以得到答案。这六大招,我们还在用着。

再来听听老人家对打破经济封锁的论断,毛主席说:“因为敌人的封锁,使得我们的货物出口发生困难”,“这种出口困难,不是完全不可克服的。因为广大群众的需要,我们自己就有广泛的市场。应该首先为着自给,其次也为着出口,有计划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某些工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主张未雨绸缪,他说“工业的进行需要有适当的计划”,“关于某些主要的事业,首先是国家经营和合作社经营的事业,相当精密的生产计划,却是完全必需的”

某些主要的事业”,都是美西方对我们封锁打压的事业,在毛主席的年代,有原子技术、航天技术,在今天,有5G技术、芯片技术。在毛主席的年代,原子技术、航天技术在封锁之下,靠自力更生领先于世界。今天,5G技术、芯片技术,也一定能够突出重围,再次领先。

美西方封锁了中国这么多年,应该稍微明白一点,中国人有着他们西方人没有的自强基因,越是打压、越是封锁,中国人的创造力就会越旺盛!

还是借用老人家的话“封锁吧,封锁它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