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俊,生于1952年,笔名原俊,斋号积玉一壶。四川省法学会会员、省作协会员、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遂宁市美协、剧协、曲协会员。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有通讯、散文、短篇小说等发表,电影、电视剧评论文章曾多次获国家级、省市级奖励。著有长篇小说《天地正气》等。尤喜齐白石、孙竹篱绘画风格。为小虾提胆,与草虫传神,书法、美术作品多次获全省法院系统展览第一名。
徐元俊画作《徐徐游动的菜虾》。
初冬,渐渐泛黄的树叶带来了阵阵寒意。遂宁市城区渠河边一个安静的小区内,徐元俊如往常一般,来到了他的画室。
开窗、洗手,沏上一壶茶,再不紧不慢地展开画桌上的宣纸,准备作画。
“这种生活有好些年了。”徐元俊说,今年72岁的他,退休已有十余载,这些年来,他为曾经忙碌的生活不断做着“减法”,让暮年生活“清淡而有味”。
写诗
在老街里萌发文学梦
遂宁市城区东南角曾有一条青石板小街——积玉街,在这里,徐元俊度过了他的童年、青年时光。
“那是最纯粹最快乐的时光。”正是在小街和发小们奔跑着长大的年月里,徐元俊开始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我从小就想当作家。”他笑着说,或许是孩童时代的视觉更为纯粹,他想要把“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快乐化作笔下文字。
于是,一首首颇具生活气息的小诗应运而生:“积玉偏隅东南角,民风淳朴人洒脱。织机声声不绝耳,勤劳民生最快乐。”“老街自古多力侠,拉船下江远离家。月半回转船工号,家家放门迎晚霞。”“街居左右多邻友,互帮互爱精神抖。哪家孩童肚饥饿,送上一碗绿豆粥。”……
徐元俊将自己在小街上的所见所闻以打油诗的方式写出,并在多年后组成了一组小诗《积玉街孩趣拾遗》。
白话般的描写,却给了读者最直观的画面,透过文字,我们仿佛也走过那个年代的东南角小街,走进令人怀缅的淳朴岁月。
作文
用文字诠释心中正义
从积玉街走出,徐元俊去了绿色军营,转业后在多个部门工作过。
这其中,政法部门的工作经历给了善于观察生活的徐元俊不少写作素材。
“我在法院工作过,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案子。”《天地正气》便是在此时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正是那股赤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正气,构成了我书稿中主人公撼天动地吟哦不断的主题。”徐元俊坦言,“我很留念我曾短暂停留过的那个岗位和职业。”
刑事法官,这个外行人眼中守护公平正义的职务,在徐元俊看来“是沉甸甸的责任”“使人清醒、求实、自信、正直,善于思考。”
“国徽的威仪,法律的尊严,法治的公正,良心的纯洁,高尚的灵魂,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徐元俊感慨,工作中目睹、饱尝的人间酸甜苦辣,是促使他动笔创作的重要原因。
在此之前,徐元俊创作了不少法制案侦题材方面的小说,“那一系列作品大多是基于情绪的冲动或趣味的驱使一蹴而就的。”徐元俊说,而《天地正气》除了本能的创作冲动外,还刻意调动了自身在法官岗位上的生活积累、人生经验、审美感受,“去换取属于自己的那一把打开对象世界的钥匙”,力求在感情上与描写对象融在一起。
写作的过程是令人煎熬的。徐元俊笑言,自己有个自认为最坏而朋友们一致认为“最好”的生活习惯,就是“早睡早起”。
“每当夜幕降临,朋友们精神亢奋文思泉涌之时,我却呵欠连天浑身疲软,倒头就睡,一睡八个小时,从不多睡也不少睡。”因而,静悄悄的黎明成为了徐元俊创作的黄金时间。
“每天两小时多一点,一个星期竟也挤出了满满当当的两个工作日。《天地正气》就这样一点点被挤了出来。”手握着印刷成册的《天地正气》,徐元俊深感满足。雁过留痕,这本书算得上是对自己在政法部门兢兢业业工作,以及对人世间公平正义执着追求的最好见证和记录。
绘画
于艺术中享受惬意时光
后来,徐元俊又去了不同的系统或部门,人在职场,各式各样的工作充斥着生活,想要静下心来写写字、作作画似乎已成奢望。
退休后,徐元俊做上了“减法”,回归曾经单纯自然的生活。
“我每天都会来画室,喝喝茶,看看书,写写字,作作画。”环顾四周,画室不大,却是他乐享时光的惬意之所。
徐元俊正在作画。
走到画桌前,徐元俊展开画纸,开始作画。
言语间,一幅《追鱼》便展现在记者面前,一只大虾张着钳子追赶着一条小鱼,画面清爽干净、栩栩如生。
“以前刚开始画画时,总喜欢把画面画得满满的,一味堆砌,不懂留白,画作也常常没有美感。”徐元俊笑言,画到一定时候,自己突然就悟了。
“留白非常重要。画也是白,白也是画。”他坦言,写意画很难,“画品如人品,我现在努力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写意画玩友。”
他阅读大量的名家画作,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过程。“我爱看齐白石的画,也查阅了大量齐白石的影像资料。”
画室角落,摆放着两个大樟木箱子,里面收藏着市内外其他书画名家的作品。打开箱盖,有文字清晰工整地记录着每位名家的作品,方便随时取阅。
“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徐元俊爱不释手地展示着部分名家作品,文化艺术的世界里,这就是一场令人目不暇接的盛宴。
“看他人的画,也就是看别人的人生。”徐元俊笑言,正所谓“画如其人”,书画作品总能或多或少展露出作者的一些性格特征,细细品读,倒颇为有趣。
从名家学,从书籍学,从画友学,就这样,徐元俊的退休生活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画画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能静心静神、养心养人。”
两年前,徐元俊在70岁之际,将自己大半生的书画作品整理成册,以《七十朽章》为名。
“人生七十古来少,感觉还算不老。晨起淡茶泡一壶,晚餐酒二两,清汤来半勺。漫斜人生光影路,夕阳红透山腰。显见江天共妖娆。心平如秋水,泼墨著画条。”他在《七十感怀》中如是写道。
“说人到七十感觉不老实属调侃,七十还是算老的了,感觉不老是指心态。”徐元俊笑着说。随父母的性格,他学会了在人生的航程中既讲原则又讲灵活,练就了不强求的好心态。
吃茶、喝酒、写字、绘画、吟诗颂词……如今的徐元俊将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谦逊地表示自己只算得上一个艺术爱好者、发烧友,在行业内有无建树不重要,在此之中享受到艺术带来的轻松惬意才是古稀之年的最满足之事。(来源:遂宁文联 遂宁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何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