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近日宣布了一个重大消息:为了落实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任务,生态环境部已经组织编制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铝冶炼行业的工作方案》。
这个方案已经征求了各方意见,标志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重塑市场供给结构
这个举措的背景是什么呢?原来,钢铁行业是全球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其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8.8%。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4%,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全球钢铁行业总排放量的50%。
因此,将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于推动该行业的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这一举措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确保数据信息等基础性工作的完善及体系的健全。其次,从生产角度考虑,企业需改善生产技术、推进低碳能源使用,并引入新技术提高能效、降低矿物燃料消耗,以应对持续降低碳排放的压力。
丰富企业盈利模式
尽管纳入碳市场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但也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盈利机会。
一方面,绿色发展领先、减排能力强的企业可以通过碳交易获得收益;
另一方面,低碳钢材等绿色产品因碳足迹较低而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此外,随着低碳需求的增长,这些企业在建筑、汽车等行业中将更加受青睐。
促进行业优化整合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扩围将加速钢铁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排放、低效率的企业将面临更高的履约成本,可能导致停工、停产甚至退出市场。
而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则可能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提高行业集中度。这不仅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还能促进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和结构调整。
增强我国外贸韧性
欧盟已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包括钢铁在内的六大类产品征收碳关税。根据2022年的估算数据,中国出口至欧盟的钢铁产品约占总额的675万吨,总金额约为35亿元,其中CBAM税费超过100亿元。这意味着中国钢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碳税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国内钢铁行业需要提前适应国际要求,减少未来碳壁垒风险。一方面,通过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提高碳透明度,减少出口时的碳关税负担;另一方面,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打造“低碳钢铁”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短期钢市呈现供需双弱局面
11月上半月,钢材价格震荡下行。螺纹钢主力合约相比月初下跌195元/吨,热轧卷板下跌167元/吨。之后,支持房地产止跌回稳的税收政策落地,一线城市相继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宏观政策加码预期升温,钢材价格止跌企稳。
本月钢材市场变化不大,仍呈供需双弱局面。五大材产量维持在865万吨,与10月周度均值持平,同比则下降3.6%;表观需求为880万吨,同比下降6.4%;库存延续下降趋势,至1189万吨,较月初减少36万吨。
展望
尽管面临履约成本和碳关税等挑战,但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我国钢铁行业有望在绿色转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巩固在全球钢铁产业中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