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是从苦难中走出的国学大师,曾经在家庭的风暴中探求生命的意义。1948年她跟随丈夫赵东荪移居台湾,却陷入了无尽的家暴之苦。面对生活的残酷,她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到希望,重新发现自我,并最终在古典诗词的世界中找到了救赎?她的人生旅程又是如何启示我们理解痛苦与成长的关系?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4年,叶嘉莹降生于北京一户显赫的家族,这家族曾是叶赫那拉氏的一支,清朝灭亡后改姓叶。叶嘉莹的父亲叶廷元,自幼便在家中私塾里研习古文,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在当时能够进入如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无疑显示了他的卓越才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的母亲李玉洁也出生于一个重文轻商的家庭,年轻时曾任教于女子职业学校,两人的婚姻可谓郎才女貌。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虽然环境剧烈变动,叶嘉莹的父母依旧保持着其家族一贯的教育传统。在这样一个充满书卷气息的环境中,叶嘉莹的童年被古典文化的熏陶所环绕。

青年时期的叶嘉莹在社会尚存“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下,却被其父亲送往学堂接受教育,她的才情很早便显露出来。仅十岁,她已能自行作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 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这首诗透露出青春少女的淡淡忧愁与早熟的才华,她自此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曾豪言:“我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一日不读诗。

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她的父亲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其后不久便音讯全无。这段期间,她的母亲因忧心忡忡而病倒,不久后不幸去世。母亲去世后,叶嘉莹与两个弟弟被迫与母亲分离,被伯父收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中,叶嘉莹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哀伤,她为母亲撰写了八首《哭母诗》,其中每句都饱含深情,如:“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透露出她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无法抑制的悲痛。

这一系列的变故并没有击垮她,反而使她的文学才华更加深厚。1941年,她考入了辅仁大学国文系,显示了她非凡的学识和决心,就在叶嘉莹开始享受大学生活的喜悦时,一场家庭的灾难降临——她的母亲被诊断出癌症,情况危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个医疗条件有限的时代,癌症几乎等同于致命的判决。尽管家庭投入了巨额的医疗费用,她的母亲还是在手术后不久去世了。这一打击让17岁的叶嘉莹不得不与伯父伯母同住,开始了新的生活篇章。

1943年叶嘉莹在顾随家中与同学们合影留念,这一年对她来说是充满挑战和成长的一年。她把悲痛转化为力量,沉浸在诗词的创作中,用文字来抚平心中的伤痕。她创作的哭母诗集体现了她深刻的情感和对母亲的无尽思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幸运的是叶嘉莹在伯父伯母家中得到了悉心的照顾。伯母不仅管理好家务,还支持叶嘉莹继续她的学业。在大学期间叶嘉莹的学识和才情得以进一步发展,她顺利完成了学业,但在这段时间里,她没有涉足任何爱情的纠葛。

尽管叶嘉莹长相清秀,才华横溢,但她的心思全部投注在学术和家庭的责任上,没有考虑过个人的情感生活。1946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至一所女子中学任教。在那里她用她深厚的文学知识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教书的日子里,叶嘉莹发现,将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看到他们的成长和理解,给了她极大的满足感。她的人生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直到她遇到了赵钟荪,一位因工作失误而身心俱疲的男子,他对叶嘉莹一见倾心。

起初叶嘉莹并不了解如何应对赵钟荪的热情追求,但他的坚持和对她的关心最终打动了她。两人的关系迅速升温,最终在1948年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婚礼那天,叶嘉莹穿着洁白的婚纱,手捧鲜花,她的美丽和气质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这段婚姻并不会像她预期的那样平静。不久后国内的战事导致赵钟荪必须前往台湾,叶嘉莹也只得跟随丈夫,离开了她深爱的祖国大陆。台湾对于叶嘉莹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环境,生活中的种种不适如同紧握的拳头般让她感到压抑。为了缓解心中的压力,她沉浸在古诗词的世界中,试图通过文学来麻痹自己的不安与苦楚。

当她怀孕即将临盆时,清晨未破晓之际,赵钟荪匆匆将她送至海军医院,随即离去,将她一人留在病痛中挣扎。赵钟荪对家庭的冷漠和忽视,让叶嘉莹在病房中独自经历了长达16小时的痛苦分娩,孤独与无助交织成难以言说的折磨。仅在圣诞夜,赵钟荪才去医院看望她一次,却只是悠闲地与人下棋,未曾关心她的状况,彰显出他对婚姻和父职的极大忽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翌日赵钟荪因不明原因被拘捕,留下叶嘉莹单独面对新生女儿和未来的不确定。1949年,仅四个月大的女儿赵言言成为了她的唯一依靠。在极端困境中,叶嘉莹仍然坚守工作岗位,以维持微薄的生计。

几个月后,叶嘉莹也被捕,与其他被怀疑的女教师一同被送往台湾的警备司令部,受到严密监视。在这一期间叶嘉莹带着尚在吃奶的女儿面对警局长,坚决表达了作为母亲的维护意志,随后被有条件释放,而赵钟荪则继续被羁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孤立无援的叶嘉莹带着孩子离开彰化,投靠赵钟荪的姐姐,开始了寄人篱下的艰难日子。在狭窄的住所里,她与女儿挤在过道中,用薄毯抵御寒冷,疾病和疲惫无人可诉。

1953年,赵钟荪出狱,叶嘉莹本以为生活会有所改善,却未料到丈夫的性格因困苦的狱中生活而变得更加暴躁不安。他频繁对叶嘉莹施加暴力,导致家庭氛围更加紧张,叶嘉莹仍凭借自身的乐观和坚韧,原谅了丈夫所有的过错,默默承受着苦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生活的重压,叶嘉莹不得不在三所学校间辗转教书,以支持日益增长的家庭开销。她将对诗词的热爱转化为教学的动力,用文学的力量激励自己与他人,赵钟荪的行为并未因她的忍让而有所改变,他的轻视和虐待持续到晚年。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优雅地讲述诗词,才意识到她与众不同的才华。尽管这一刻令他震惊,叶嘉莹对他的评价依然只是轻轻一句:“哎,赵钟荪这个人。”她的心态如同她所写的诗一般淡然,不带过多情绪,与李清照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5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叶嘉莹成立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一个致力于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集团。她的公寓每周六下午化为学术沙龙的场所,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学者深入探讨古典诗词。这个小型但影响深远的学术团体迅速在北美汉学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培养出众多汉学领域的新星。

在北美居住的二十多年间,叶嘉莹的学术生涯充满活力,她不仅撰写了数部重要的学术著作,还在多个学术期刊发表了众多影响深远的论文。她的研究方法和教学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叶氏学派”,对后续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为她最终返回中国大陆进行讲学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1979年,经过三十年的海外生活,叶嘉莹终于获得机会回到了中国大陆。她带着一箱装满自己的学术成果的书籍踏上了这片深情厚重的土地。她的归来在北京机场受到了南开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他们手举欢迎标语,表达对这位学术巨人的敬仰和期待。当天下午,叶嘉莹在南开大学举行了一场关于“诗词吟诵与格律”的精彩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和文学爱好者。

1980年春,她在南开大学成立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国际交流。叶嘉莹捐出了自己多年积蓄作为研究所的启动资金,她还将在北美收集的珍贵书籍运回国内,丰富了研究所的图书资源。这些书籍不仅包括稀有的古籍,还有她个人的笔记和研究材料,成为研究所图书馆中的宝贵藏品,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年逾九旬的叶嘉莹教授在“感动中国”年度颁奖典礼上被尊称为“桃李满天下,传承一家。”她的生涯,深耕于诗词的沃土之中,成就了无数学子,留下了一段又一段传奇。此时她在台上谦虚地表示:“我一生所学,无非希望以我的微薄之力,把古典文学的美传递给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

她的一生是对古典文化深情的坚守和传递。央视名嘴董卿曾在《朗读者》中这样评述她:“白发的先生,潜心于文字的世界是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播者,更是无数青年踏入诗词殿堂的启蒙者。”在无数学子心中,叶嘉莹永远是那位慈祥、博学、引人向上的“叶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嘉莹将一生的热情与精力奉献给了她深爱的人和事:伴侣、孩子们、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然而在奉献给外界的同时,她几乎未曾为自己保留什么。她的生命轨迹,尽管荆棘密布,却也因对文化的热爱而显得光芒万丈。她自己形容这一切为“艰难却值得”。

叶嘉莹承受了许多个人的痛苦和试炼,包括年轻时期不幸的家庭生活,以及后来丈夫的频繁暴力对待,她以坚强的意志和对文学的深爱,化悲愤为力量,继续在学术领域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