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目睹邻居张姨的经历,让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独生子女家庭在面对老人重病时那如泰山压顶般的艰难。
邻居张姨,今年65 岁,是个和善的老人。
她一直独居,老伴儿走得早,唯一的儿子小李在大城市里打拼。
平日里张姨身体还算硬朗,自己打理着生活,还时常和邻居们唠唠嗑,日子倒也过得去。
然而,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张姨在家中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幸亏小李给家里安的有监控,每天都会习惯性打开看看家里情绪,看到张姨这样,他立马打了120,又给邻居打电话让邻居去家里。
送到医院后,诊断结果是脑梗,情况十分危急。
那一刻,小李感觉世界都崩塌了,他匆忙订了最近的一班动车车票,心急如焚地往回赶。
等他赶到医院时,看到的是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的母亲,各种仪器连接在她身上,发出规律的滴滴声,那声音在安静的病房里显得格外刺耳。
他站在缴费窗口前,排着长队,手里紧紧攥着缴费单,那上面的数字像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好不容易交完费,又匆忙跑去拿检查报告。
他在各个科室之间奔跑着,额头上满是汗珠。
当医生拿着厚厚的一沓病情资料和手术同意书,详细地向他讲解病情的严重性和手术风险时,小李感觉自己的耳朵嗡嗡作响。
他努力地听着,可又觉得啥都没听到,只能颤抖着在同意书上签了字。
多想有个人能在这个时候和他一起承担,和他商量一下,哪怕只是拍拍他的肩膀,给他一点力量。
在病房里,张姨依旧昏迷着。
其他病人都有家属轮流照顾,偶尔还有轻声的交谈。
而小李,只能独自坐在椅子上,困了就趴在床边眯一会儿。他不敢睡得太沉,生怕母亲再出啥状况自己没及时察觉。
当老人过了 60 岁,生一场病,就像一场暴风雨席卷了整个家庭。
独生子女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依靠,所有的责任都像潮水一般向他们涌来。
经济上的压力、精力上的透支、情感上的孤独,每一项都足以把他们压垮。
从经济层面来讲,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就像是一个无底洞。
高额的住院费、手术费、药费,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小李这些年虽然努力工作,但在大城市里生活成本也高,积蓄有限,面对这巨额的医疗费用,他只能四处打电话借钱。
不像那些多子女家庭,可以大家一起分担,他只能独自承受这经济上的重负。
而且为了照顾母亲,他已经请假很长时间,工作上也面临着被辞退的风险,收入的减少让他的经济状况更加窘迫。
在精力方面,照顾生病的老人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马拉松。
从每天给母亲擦拭身体、翻身,到配合护士做各种护理,再到时刻关注母亲的生命体征变化,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人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长期的疲惫让他面容憔悴,双眼布满血丝。
他时常在想,如果有个兄弟姐妹在,至少可以轮流休息一下,可现在,他连这样的奢望都没有。
情感上的孤独更是如影随形。
每当母亲的病情出现一点波动,小李都感觉自己的心像是被重重地捶了一下,他有无数的担忧和害怕,却不知道该和谁说。
看着其他病房里家属之间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他只能默默地咽下所有的情绪,这种孤独和压力,就像一座黑暗的牢笼,将他紧紧地困住。
医院这个特殊的地方,就像一个放大镜,把独生子女在老人重病时所面临的悲哀和无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一幕幕场景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家庭子女数量的问题。
在现实的重压下,或许生两个孩子是一种更具保障性的选择。
两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彼此陪伴,长大后面对家庭的重大变故,比如父母生病,能相互扶持、共同分担。
他们可以一起商量医疗方案,轮流照顾父母,分担经济压力,在情感上彼此慰藉。
这样的家庭结构在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时,多了一份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能让亲情在相互协作中更加坚韧,让老人在生病之际得到更周全的照料,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不再那么孤立无援。
你觉得孩子生几个好?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